电池箱液冷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87904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3 06: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池箱液冷散热结构,包括电池箱、若干液冷板、若干螺母柱及若干螺丝;每个液冷板内设有液流通道,液冷板的其中一个侧面上还设有与液流通道连通的进液管和出液管;液流通道内装有冷却液且冷却液从进液管注入经液流通道后从出液管流出;每个液冷板上开设有若干贯穿的安装孔;电池箱包括顶面,顶面上设有若干与液冷板形状匹配的凹槽;每个凹槽上还开设有若干与对应一个液冷板的安装孔一一对应的盲孔;若干螺母柱一一固定到对应的盲孔中;若干液冷板一一对应放置到凹槽中并通过螺丝和对应螺母柱的配合与电池箱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液冷板安装在电池箱的顶面上,既起到良好的散热效果,又防止因冷却液泄露造成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箱液冷散热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池散热领域,尤其涉及电池箱液冷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新能源行业的蓬勃发展,动力电池市场也急速增大。面对日益增长的动力电池需求,为了规范市场,国家对能量密度和快充提出了需求。而快充的实现离不开电池模组的均温和散热。现有的散热结构可分为风冷和液冷两大类,风冷的结构简单但因箱体密封无风道导致散热效果不佳,液冷结构散热效果好但面临冷却液泄露导致电池短路的危险。鉴于以上弊端,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电池箱液冷散热结构以克服以上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效果好、使用安全的电池箱液冷散热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箱液冷散热结构,包括电池箱、若干液冷板、若干螺母柱及若干与所述螺母柱对应的螺丝;每个液冷板内设有液流通道,所述液冷板的其中一个侧面上还设有与所述液流通道连通的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液流通道内装有冷却液且所述冷却液从所述进液管注入经所述液流通道后从所述出液管流出;每个液冷板上开设有若干贯穿的安装孔;所述电池箱包括顶面,所述顶面上设有若干与所述液冷板形状匹配的凹槽;每个凹槽上还开设有若干与对应一个液冷板的安装孔一一对应的盲孔;若干螺母柱一一固定到对应的盲孔中;若干液冷板一一对应放置到所述凹槽中并通过所述螺丝和对应螺母柱的配合与所述电池箱固定。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每个液冷板呈矩形板状并设有若干间隔的安装部,每个安装孔开设在对应一个安装部上。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每个液冷板的安装部的数量为6个且成对设置在所述液冷板一对长边的两侧。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液流通道在对应的液冷板内呈蛇形弯曲状。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盲孔的直径与所述螺母柱的直径一致,所述盲孔的深度与所述螺母柱的高度一致。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箱液冷散热结构还包括若干与所述液冷板一一对应的垫板,所述垫板设置在所述液冷板和所述电池箱之间并位于对应的凹槽中。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垫板为导热硅胶垫。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板为铝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电池箱液冷散热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将液冷板安装在电池箱的顶面上,既可以起到良好的散热效果,又可以防止因冷却液泄露造成的安全隐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池箱液冷散热结构的结构分解图。图2为图1所示电池箱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液冷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技术,并不是为了限定本技术。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箱液冷散热结构100,包括电池箱10、若干液冷板20、若干螺母柱30及若干与所述螺母柱30对应的螺丝31。具体的,请同时参阅图3,每个液冷板20开设有若干贯穿的安装孔211。具体的,每个液冷板20呈矩形板状并设有若干间隔的安装部21,每个安装孔211开设在对应一个安装部21上。本实施方式中,每个液冷板20的安装部21的数量为6个且成对设置在所述液冷板20的一对长边的两侧。每个液冷板20内设有液流通道22,所述液冷板20的其中一侧面上还设有与所述液流通道22连通的进液管221和出液管222。所述液流通道22内装有冷却液且冷却液从所述进液管221注入经所述液流通道22后从所述出液管222流出。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板20为金属板材,例如铝板,具有很好的热传导效果。所述液流通道22在对应的液冷板20内呈蛇形状弯曲,可以增大所述液流通道22与对应的液冷板20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增强散热效果。请同时参阅图2,所述电池箱10包括顶面11,所述顶面11上设有若干与所述液冷板20形状匹配的凹槽12。每个凹槽12上还开设有若干与对应一个液冷板20上的安装孔一一对应的盲孔121。每个盲孔121用于安装一个螺母柱30。具体的,所述盲孔121的直径大小与所述螺母柱30的直径大小一致,所述盲孔121的深度与所述螺母柱30的深度一致。每个螺母柱30紧密无缝固定在对应一个盲孔121内,起到一定的防水效果。若干液冷板20一一放置到对应的凹槽12中并通过所述螺丝31和对应螺母柱30的配合与所述电池箱10固定。所述凹槽12对所述液冷板20起到预定位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散热效果。进一步的,所述电池箱液冷散热结构100还包括若干与所述液冷板20一一对应的垫板40,所述垫板40设置在所述液冷板20和所述电池箱10之间并位于对应的凹槽12中。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垫板40为导热硅胶垫,具有较好的热传导效果。使用时,首先将若干螺母柱30一一固定在对应的盲孔121中;然后将若干垫板40一一放置到对应的凹槽12中,再将若干液冷板20一一放置到对应的垫板40上,并通过若干螺丝31与对应螺母柱30配合将若干液冷板20固定;最后从每个液冷板20的进液管221持续注入冷却液,冷却液经对应的液流管道22与所述电池箱10进行热交换,吸收所述电池箱10的热量后从对应的出液管222流出,以此完成对所述电池箱10的降温。本技术提供的电池箱液冷散热结构,将液冷板安装在电池箱的顶面上,既可以起到良好的散热效果,又可以防止因冷却液泄露造成的安全隐患。本技术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因此对于熟悉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实现另外的优点和修改,故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同等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并不限定于特定的细节、代表性的设备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示示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池箱液冷散热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箱液冷散热结构,包括电池箱、若干液冷板、若干螺母柱及若干与所述螺母柱对应的螺丝;其特征在于:每个液冷板内设有液流通道,所述液冷板的其中一个侧面上还设有与所述液流通道连通的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液流通道内装有冷却液且所述冷却液从所述进液管注入经所述液流通道后从所述出液管流出;每个液冷板上开设有若干贯穿的安装孔;所述电池箱包括顶面,所述顶面上设有若干与所述液冷板形状匹配的凹槽;每个凹槽上还开设有若干与对应一个液冷板的安装孔一一对应的盲孔;若干螺母柱一一固定到对应的盲孔中;若干液冷板一一对应放置到所述凹槽中并通过所述螺丝和对应螺母柱的配合与所述电池箱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箱液冷散热结构,包括电池箱、若干液冷板、若干螺母柱及若干与所述螺母柱对应的螺丝;其特征在于:每个液冷板内设有液流通道,所述液冷板的其中一个侧面上还设有与所述液流通道连通的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液流通道内装有冷却液且所述冷却液从所述进液管注入经所述液流通道后从所述出液管流出;每个液冷板上开设有若干贯穿的安装孔;所述电池箱包括顶面,所述顶面上设有若干与所述液冷板形状匹配的凹槽;每个凹槽上还开设有若干与对应一个液冷板的安装孔一一对应的盲孔;若干螺母柱一一固定到对应的盲孔中;若干液冷板一一对应放置到所述凹槽中并通过所述螺丝和对应螺母柱的配合与所述电池箱固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箱液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液冷板呈矩形板状并设有若干间隔的安装部,每个安装孔开设在对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通吴传官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沃泰通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