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0889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3 0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子部件。抑制两个LC并联谐振器的特性阻抗上产生偏差。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子部件的特征在于,第二电感器包括第二电感器导体,该第二电感器导体具有与第二电容器导体电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与第二接地导体电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在从层叠方向俯视观察时,由第一电感器导体和第二电感器导体围起的第一区域的面积小于由第三电感器导体层和第二电感器导体围起的第二区域的面积,在从第一连接部趋向第二连接部的路径上,在第二电感器导体包围第二区域的第二区域形成部和在第二电感器导体包围第一区域的第一区域形成部顺次串联电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子部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部件,尤其涉及具备第一LC并联谐振器~第三LC并联谐振器的电子部件。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电子部件的相关专利技术,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述的层叠带通滤波器。该层叠带通滤波器具备第一LC并联谐振器~第三LC并联谐振器。第一LC并联谐振器具备左侧开口且带棱角U型的第一电感器电极。第二LC并联谐振器具备右侧开口且带棱角U型的第二电感器电极。第一电感器电极与第二电感器电极为线对称关系。第三LC并联谐振器具备第三电感器电极。第三电感器电极设置于比第一电感器电极和第二电感器电极靠下侧的位置,当从上侧俯视观察时,与第一电感器电极和第二电感器电极重叠。由第一电感器电极和第三电感器电极围起的第一区域的面积与由第二电感器电极和第三电感器电极围起的第二区域的面积相等。如上所述的第一LC并联谐振器~第三LC并联谐振器构成带通滤波器。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层叠带通滤波器中,从第一LC并联谐振器侧的输入输出端子观察到的特性阻抗与从第三LC并联谐振器侧的输入输出端子观察到的特性阻抗有偏差。更加具体而言,由第一电感器电极和第三电感器电极围起的第一区域的面积与由第二电感器电极和第三电感器电极围起的第二区域的面积相等。这是为了使第一电感器电极和第三电感器电极的磁耦合的强度与第二电感器电极和第三电感器电极的磁耦合的强度接近。但是,第三电感器电极的一端与接地电极电连接。包围第一区域的部分位于第三电感器电极的一端附近。因此,一方面,在第三电感器电极中包围第一区域的部分,电感性耦合增强。另一方面,第三电感器电极的另一端与电容器电极电连接。包围第二区域的部分位于第三电感器电极的另一端附近。因此,在第三电感器电极中包围第二区域的部分,电容性耦合增强。其结果是,第一电感器电极与第三电感器电极的磁耦合强于第二电感器电极与第三电感器电极的磁耦合。其结果是,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层叠带通滤波器中,从第一LC并联谐振器侧的输入输出端子观察到的特性阻抗与从第三LC并联谐振器侧的输入输出端子观察到的输入阻抗有偏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9-041294号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在从各个输入输出端子测定的输入阻抗上产生偏差的电子部件。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电子部件的特征在于,具备:由多个绝缘体层在层叠方向上层叠而构成的层叠体、第一LC并联谐振器、第二LC并联谐振器以及第三LC并联谐振器,所述第一LC并联谐振器包括第一电感器和第一电容器,所述第三LC并联谐振器包括第三电感器和第三电容器,所述第二LC并联谐振器包括相互并联连接的第二电感器和第二电容器,在从所述层叠方向俯视观察时,所述第一电感器和第三电感器分别包括回旋的第一电感器导体和第三电感器导体,所述第二电容器包括相互对置的第二电容器导体和第二接地导体,所述第二电感器包括第二电感器导体,该第二电感器导体具有与所述第二电容器导体电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与所述第二接地导体电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当从所述层叠方向俯视观察时,由所述第一电感器导体和所述第二电感器导体围起的第一区域的面积小于由所述第三电感器导体和该第二电感器导体围起的第二区域的面积,在从所述第一连接部趋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路径上,在所述第二电感器导体中包围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二区域形成部和在该第二电感器导体中包围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一区域形成部顺次串联电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抑制从各个输入输出端子测定的输入阻抗上产生偏差。附图说明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部件10的等价电路图。图2是电子部件10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从上侧透视电子部件10的图。图4是从上侧透视比较例所涉及的电子部件110的图。图5A是示出第一模型的通过特性|S21|和反射特性|S11|的图表。图5B是第一模型的史密斯圆图。图5C是示出第二模型的通过特性|S21|和反射特性|S11|的图表。图5D是第二模型的史密斯圆图。图6是变形例所涉及的电子部件10a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从上侧透视电子部件10a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部件。(电子部件的结构)首先,参照附图说明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部件10的电路结构。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部件10的等价电路图。电子部件10是带通滤波器,如图1所示,具备LC并联谐振器LC1~LC3、电容器C4~C6以及外部电极14a~14c。外部电极14a、14b是高频信号的输入输出端子。外部电极14c是与接地电位连接的接地端子。电容器C4、C5顺次串联连接于外部电极14a与外部电极14b之间。另外,电容器C6与电容器C4、C5并联连接。LC并联谐振器LC1(第一LC并联谐振器的一个例子)包括相互并联连接的电感器L1(第一电感器的一个例子)和电容器C1(第一电容器的一个例子)。LC并联谐振器LC1的一端与外部电极14a和电容器C4之间的部分连接。LC并联谐振器LC1的另一端与外部电极14c连接。LC并联谐振器LC2(第二LC并联谐振器的一个例子)包括相互并联连接的电感器L2(第二电感器的一个例子)和电容器C2(第二电容器的一个例子)。LC并联谐振器LC2的一端与电容器C4和电容器C5之间的部分连接。L4C并联谐振器LC2的另一端与外部电极14c连接。LC并联谐振器LC3(第三LC并联谐振器的一个例子)包括相互并联连接的电感器L3(第三电感器的一个例子)和电容器C3(第三电容器的一个例子)。LC并联谐振器LC3的一端与电容器C5和外部电极14b之间的部分连接。LC并联谐振器LC3的另一端与外部电极14c连接。另外,电感器L1与电感器L2磁耦合。电感器L2与电感器L3磁耦合。如上所示构成的电子部件10作为带通滤波器发挥功能。更加具体而言,LC并联谐振器LC1~LC3的阻抗在它们共振频率下为最大。因此,LC并联谐振器LC1~LC3使具有它们共振频率附近的频率的高频信号通不过。即,一方面,具有LC并联谐振器LC1~LC3的共振频率附近的频率的高频信号不会从外部电极14a、14b流向外部电极14c,而是在外部电极14a与外部电极14b之间流动。另一方面,在LC并联谐振器LC1~LC3的共振频率附近的频率以外的频率下,LC并联谐振器LC1~LC3的阻抗较低。因此,LC并联谐振器LC1~LC3的共振频率附近的频率以外的频率通过LC并联谐振器LC1~LC3,经由外部电极14c流向接地。如上所述,在电子部件10中,作为仅使LC并联谐振器LC1~LC3的共振频率附近的频率的高频信号通过的带通滤波器发挥功能。(电子部件的具体结构)接下来,参照附图说明电子部件10的具体结构。图2是电子部件10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从上侧透视电子部件10的图。在图3中,仅示出了电感器导体层18a、24、30a。在电子部件10中,将层叠体12的层叠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层叠方向的一侧为下侧,层叠方向的另一侧为上侧。另外,在从上侧俯视观察电子部件10时,将电子部件10的上表面的长边延伸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将电子部件10的上表面的短边延伸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如图2和图3所示,电子部件10具备层叠体12、外部电极14a~14c、电感器导体层18a、18b、24、30a、30b、电容器导体层20、26、32、34、接地导体层22以及导通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电子部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由多个绝缘体层在层叠方向上层叠而构成的层叠体、和第一LC并联谐振器、第二LC并联谐振器以及第三LC并联谐振器,所述第一LC并联谐振器包括第一电感器和第一电容器,所述第三LC并联谐振器包括第三电感器和第三电容器,所述第二LC并联谐振器包括相互并联连接的第二电感器和第二电容器,在从所述层叠方向俯视观察时,所述第一电感器和第三电感器分别包括回旋的第一电感器导体和第三电感器导体,所述第二电容器包括相互对置的第二电容器导体和第二接地导体,所述第二电感器包括第二电感器导体,该第二电感器导体具有与所述第二电容器导体电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与所述第二接地导体电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当从所述层叠方向俯视观察时,由所述第一电感器导体和所述第二电感器导体围起的第一区域的面积小于由所述第三电感器导体和该第二电感器导体围起的第二区域的面积,在从所述第一连接部趋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路径上,在所述第二电感器导体中包围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二区域形成部和在该第二电感器导体中包围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一区域形成部顺次串联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3.27 JP 2015-0660941.一种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由多个绝缘体层在层叠方向上层叠而构成的层叠体、和第一LC并联谐振器、第二LC并联谐振器以及第三LC并联谐振器,所述第一LC并联谐振器包括第一电感器和第一电容器,所述第三LC并联谐振器包括第三电感器和第三电容器,所述第二LC并联谐振器包括相互并联连接的第二电感器和第二电容器,在从所述层叠方向俯视观察时,所述第一电感器和第三电感器分别包括回旋的第一电感器导体和第三电感器导体,所述第二电容器包括相互对置的第二电容器导体和第二接地导体,所述第二电感器包括第二电感器导体,该第二电感器导体具有与所述第二电容器导体电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与所述第二接地导体电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当从所述层叠方向俯视观察时,由所述第一电感器导体和所述第二电感器导体围起的第一区域的面积小于由所述第三电感器导体和该第二电感器导体围起的第二区域的面积,在从所述第一连接部趋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路径上,在所述第二电感器导体中包围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二区域形成部和在该第二电感器导体中包围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一区域形成部顺次串联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感器包括多个所述第一电感器导体和一个以上第一导通孔导体,通过该多个第一电感器导体和该一个以上第一导通孔导体连接,所述第一电感器呈一边回旋一边沿所述层叠方向前进的螺旋状,所述第三电感器包括多个所述第三电感器导体和一个以上第三导通孔导体,通过该多个第三电感器导体和该一个以上第三导通孔导体连接,所述第三电感器呈一边回旋一边沿所述层叠方向前进的螺旋状,所述第一区域由在所述层叠方向上位于最接近所述第二电感器导体处的所述第一电感器导体围起,所述第二区域由在所述层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阳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