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处理系统布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664369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30 1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后处理系统布线装置,包括固定设置于催化器外表面的安装支架,安装支架排列形成的路径与线束排布的形状相同;安装支架用于固定线束的连接点与催化器的具有隔热间隙。先根据线束排布的路径,在催化器的外表面上固定设置多个安装支架,多个安装支架所形成的路径与线束实现的排布相同;接着将线束依次与各个安装支架固定连接,线束与安装支架的连接点与催化器的表面具有隔热间隙。安装支架将线束与催化器的表面隔离一定的间隙,线束不直接与催化器的表面接触,从而可以避免催化器中高温对线束形成高温炙烤,从而避免损坏线束。由于安装支架固定在催化器的表面,不需要额外设置其他的部件,线束在催化器表面的布局也更加美观。

A post processing system wir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postprocessing system wiring device, including fixed on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catalytic converter bracket installation path and harness arrangement support arrangements formed by the same shape; the mounting bracket for fixing the wire harness and the connecting point of the catalytic converter with insulation gap. According to the path wiring arrangement, a plurality of mounting bracket fixed on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catalyst, arranging a plurality of mounting bracket formed by the wire harness path and achieve the same; then the wire harness and each mounting bracket is fixedly connected in turn, wire harness and surface connected with the catalytic converter bracket with insulation gap. The surface mounting bracket and isolation harness catalytic converter of a certain gap, not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wire harness catalysis device, which can avoid the high temperature catalytic reactor in the formation of high temperature burn on the harness, so as to avoid the damage of the wire harness. As the mounting bracket is fix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catalyst, no additional components are required, and the wiring harness is more beautiful on the surface of the cataly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处理系统布线装置
本技术涉及汽车生产制造
,更进一步地涉及一种后处理系统布线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国家对于车辆排放标准的要求日益严格,车辆后处理系统中应用的传感器数量会越来越多。现阶段的后处理系统中传感器上的线大多固定在后期加装在车架上的支架上,或者传感器线的中间不固定而是传感器接头直接与整车的线束对接悬挂。因后处理传感器布置在催化器周围,催化器是与排气尾管连接,催化器入口排气温度最高可能达到500℃,后处理线或者与之连接的线束一旦碰到附近的排气管路的表面,极有可能对线束造成损伤。由于催化器周围布置大量的传感器,给外加支架的布置造成了很大困难,但若不将线束固定,较长的线会在车辆运行时抖动过于剧烈,使得传感器线束与传感器的焊接位置或线束内部的金属线断开,造成传感器失效,极大地降低电器元件的使用寿命,很多情况下均是由于抖动而造成传感器断路失效。另外,采用传统的线束固定方式很难将线束布置的合理、美观。因此,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如何设计一种安全有效的后处理线束布置结构,使线束分布合理美观,是目前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后处理系统布线装置,能够安全有效将线束固定在催化器上,保证使线束分布合理美观,具体方案如下:一种布线装置,包括固定设置于催化器外表面的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排列形成的路径与线束排布的形状相同;所述安装支架用于固定线束的连接点与所述催化器的具有隔热间隙。可选地,相邻的两个所述安装支架之间的间距相等。可选地,所述安装支架之间的间距范围为5~15cm。可选地,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催化器由螺栓连接固定。可选地,每个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催化器至少设置两个固定连接点。可选地,所述安装支架与线束连接的部分呈水平分布。可选地,线束与所述安装支架之间通过扎带绑定连接。本技术公开一种后处理系统布线装置,包括固定设置于催化器外表面的安装支架,安装支架排列形成的路径与线束排布的形状相同;安装支架用于固定线束的连接点与催化器的具有隔热间隙。在使用时,先根据线束排布的路径,在催化器的外表面上固定设置多个安装支架,多个安装支架所形成的路径与线束所要实现的排布相同;接着将线束依次与各个安装支架固定连接,线束与安装支架的连接点与催化器的表面具有隔热间隙。安装支架将线束与催化器的表面隔离一定的间隙,线束不直接与催化器的表面接触,从而可以避免催化器中高温对线束形成高温炙烤,从而避免损坏线束。由于安装支架固定在催化器的表面,不需要额外设置其他的部件,因此线束在催化器表面的布局也更加美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安装支架与催化器连接的正视图;图2为安装支架与催化器连接的侧视图;图3为安装支架与催化器连接的俯视图;图4A为安装支架一种具体结构的正视图;图4B为安装支架一种具体结构的侧视图;图4C为安装支架一种具体结构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后处理系统布线装置,能够安全有效将线束固定在催化器上,保证使线束分布合理美观。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的后处理系统布线装置进行详细的介绍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分别表示安装支架与催化器连接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本技术提供的布线装置包括固定设置于催化器1外表面的安装支架2,安装支架2排列形成的路径与线束排布的形状相同;安装支架2用于固定线束的连接点与催化器1的具有隔热间隙。此装置直接固定在催化器1的表面,线束固定在安装支架2的顶部后与催化器1之间形成间隙,从而可以避免对线束产生炙烤,对线束起到保护的作用。另外,此装置仅设有多个排列成一定形状的安装支架2,不占用过多空间,使线束的排布更加美观。具体地,相邻的两个安装支架2之间的间距相等,并且安装支架2之间的间距范围为5~15cm。若安装支架2之间的间距过大,对线束的固定效果不理想,受到震动时线束会随之抖动,长时间可能损坏线束,若安装支架2的间距过小则需要设置更多的安装支架,造成材料的浪费。在直线段可以以相等的间距设置安装支架2,但在弧形段可适当增加安装支架2的密度。本技术中的安装支架2与催化器1由螺栓连接固定,采用螺栓安装时需要在催化器的表面上相应的位置预先打孔,螺栓固定的方式可方便安装与拆卸,可方便改变线束的走向。也可采用焊接固定的方式进行连接,将安装支架2放置在相应的位置后,将其与催化器1的接触点进行焊接,从而实现固定连接,无论采用何种连接形式,只要能够与催化器1保持固定连接,均应包含在本申请所要保护的范围之内。为保持连接固定的有效性,每个安装支架2与催化器1至少设置两个固定连接点,使安装支架2具有足够的抗弯抗变形能力。如图4A至图4C所示,分别表示安装支架一种具体结构的正视图、侧视图与俯视图。安装支架2的底部具有向外侧水平伸出的连接点,安装支架2与线束连接的部分呈水平分布,在安装支架2的顶部可以并排绑定多根线路。除了此种结构之外,安装支架2还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例如顶部呈向下凹陷的圆弧状,只要能够对线束起到支撑的作用均是可以的。各个安装支架2的高度可以相同,也可以根据空间的变化设置为逐渐变化的形式。优选地,线束与安装支架2之间通过扎带绑定连接,可以方便随时拆卸。在使用时,按如下方法进行:第一步,先根据线束排布的路径,在催化器1的外表面上固定设置多个安装支架2;安装支架2与线束所要布置的走向相同,多个安装支架2可形成直线或者曲线的关系。第二步,将线束依次与各个安装支架2固定连接,安装支架2与线束之间的固定连接点与催化器1的表面具有一定的间隔,使线束与安装支架2的连接点与催化器1的表面形成隔热间隙。催化器1散发的热量不直接作用在线束上,先经过空气耗散,线束所承受的温度不会过高,防止对线束表皮产生破坏。由于安装支架固定在催化器的表面,不需要额外设置其他的部件,不会占用过多空间,使得线束在催化器表面的布局也更加美观。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若线束包含有多根单独的线路,则先将各条线路与安装支架2绑定后,再将多根单独的线路捆绑形成一个线束整体,线束的布局更为美观整洁,避免线路打结缠绕。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后处理系统布线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布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设置于催化器(1)外表面的安装支架(2),所述安装支架(2)排列形成的路径与线束排布的形状相同;所述安装支架(2)用于固定线束的连接点与所述催化器(1)的具有隔热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布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设置于催化器(1)外表面的安装支架(2),所述安装支架(2)排列形成的路径与线束排布的形状相同;所述安装支架(2)用于固定线束的连接点与所述催化器(1)的具有隔热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线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安装支架(2)之间的间距相等。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布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2)之间的间距范围为5~15c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洋马明彭升平马永兵夏神明赵小龙罗江裘光军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