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胶用树脂组合物、密封胶及其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2694 阅读:2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密封胶用树脂组合物(EE),由聚乙烯系树脂(CC)或聚丙烯树脂(DD)构成,其中,聚乙烯系树脂(CC)由30~90重量%的乙烯系聚合物(A3)、5~50重量%的丁烯系聚合物(C)、和2~40重量%的增粘剂(B)(其中,(A3)+(B)+(C)=100重量%)构成,聚丙烯系树脂(DD)由30~90重量%的丙烯系聚合物(A4)、5~50重量%的乙烯系聚合物(A5)、和1~20重量%的增粘剂(B)(其中,(A4)+(A5)+(B)=100重量%)构成,增粘剂(B)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在20~140℃的范围内,数均分子量在1200以下。(*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兼具有热封性和易剥离性的密封胶膜、以及使用该密封胶膜的层压体膜和容器。
技术介绍
近年来,伴随着食品的多样化,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包装材料。其中,具有易剥离性的容器广泛用作方便面、乳酪容器、糕点容器、以及其它食品容器等。在具有易剥离性的密封膜中,要求同时满足密封性和易剥离性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性能。而且,相应于食品容器的多样化,人们希望开发出具有各种热封强度的密封膜。另一方面,由防止内容物的污染和商品的外观角度看,在剥离密封面时,当然不能残留剥离痕迹(拉丝),而且要求防止发生拉丝现象。在特开平10-337829号公报中,揭示了一种由低密度聚乙烯和1-聚丁烯构成的易开封性膜。根据1-聚丁烯的添加量能够控制密封强度,但是随着1-聚丁烯的添加量的增加,也出现了拉丝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了拉丝现象的密封胶膜、以及使用这种密封胶膜的层压体膜和容器。即,本专利技术涉及(1)一种密封胶膜,至少由以基材层(X)和密封胶层(Y)为必须成分的二层构成,基材层(X)由具有50~98重量%的聚烯烃树脂(A)和2~50重量%的增粘剂(B)的树脂组合物(AA)构成,密封胶层(Y)由聚烯烃树脂组合物(BB)构成,其中,聚烯烃树脂(A)是,熔融指数(MFR、ASTM D 1238、190℃、负荷2.16kg)为0.1~50(g/10min)、密度(ASTM D 1505)为0.850~0.960(g/cm3)的乙烯系聚合物(A1),或熔融指数(MFR、ASTM D 1238、230℃、负荷2.16kg)为1~50(g/10min)的丙烯系聚合物(A2),或它们的混合物;增粘剂(B)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在20~140℃的范围内,数均分子量在1200以下。(2)一种密封胶用树脂组合物(EE),由聚乙烯系树脂(CC)或聚丙烯树脂(DD)构成,其中,聚乙烯系树脂(CC)由30~90重量%的熔融指数(ASTM D1238、190℃、负荷2.16kg)为0.1~50(g/10min)、密度(ASTM D 1505)为0.850~0.960(g/cm3)的乙烯系聚合物(A3)、5~50重量%的熔融指数(ASTM D 1238、190℃、负荷2.16kg)为0.1~25(g/10min)、密度(ASTMD 1505)为0.880~0.925(g/cm3)的丁烯系聚合物(C)、和2~40重量%的增粘剂(B)(其中,(A3)+(B)+(C)=100重量%)构成,聚丙烯系树脂(DD)由30~90重量%的丙烯系聚合物(A4)、5~50重量%的熔融指数(ASTM D 1238、190℃、负荷2.16kg)为0.1~50(g/10min)、密度(ASTM D 1505)为0.850~0.960(g/cm3)的乙烯系聚合物(A5)、和1~20重量%的增粘剂(B)(其中,(A4)+(A5)+(B)=100重量%)构成,增粘剂(B)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在20~140℃的范围内,数均分子量在1200以下。(3)一种由密封胶用树脂组合物(EE)组成的其厚度为1~100μm的密封胶。(4)一种层压体膜,其特征在于它是将选自聚烯烃膜、聚苯乙烯膜、聚酯膜、聚酰胺膜、聚烯烃和隔气性树脂膜的层压膜、铝箔、纸、以及蒸镀膜中的至少一种膜(Z)层压在上述的密封胶膜的基材层(X)或密封胶上形成的层压体。(5)一种容器,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的密封胶膜或层压体膜的密封胶层(Y)面对面地层合,其中至少一部分被热封。(6)一种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密封胶膜或层压体膜的密封胶层(Y)与选自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和聚丙烯中的树脂成型体面对面地层合,其中至少一部分被热封。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涉及由如上所述的树脂组合物构成的密封胶膜、层压体膜、以及容器。下面对这些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具体说明。乙烯系聚合物(A1)、(A3)和(A5)作为本专利技术树脂组合物中的乙烯系聚合物(A1)、(A3)和(A5),既可以是乙烯单聚物,也可以是乙烯·α-烯烃共聚物,它的分子结构既可以是直链状,也可以是具有长支链或短支链的支链状。当使用乙烯·α-烯烃共聚物时,作为共聚物单体使用的α-烯烃是碳原子数为3~20、优选为3~10范围内的α-烯烃,与乙烯的无规共聚物。作为具体的α-烯烃的例子,可以举出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4-甲基-1-戊烯、1-辛烯、1-壬烯、1-癸烯以及它们的组合,其中优选为丙烯、1-丁烯、4-甲基-1-戊烯、1-己烯、1-辛烯。并且,根据需要还可以含有少量的其它共聚物单体,例如1,6-己二烯、1,8-辛二烯等二烯烃类、环戊烯等环烯烃类。当乙烯系聚合物(A1)为乙烯·α-烯烃共聚物时,乙烯系聚合物(A1)中的乙烯含量为85~99.9摩尔%,优选为90~99.5摩尔%,乙烯系聚合物(A1)的密度为0.850~0.960,优选为0.860~0.935。并且,当乙烯系聚合物(A3)或(A5)为乙烯·α-烯烃共聚物时,乙烯系聚合物(A3)或(A5)中的乙烯含量为50~99.9摩尔%,优选为60~99摩尔%,更优选为70~99摩尔%,乙烯系聚合物(A3)或(A5)的密度为0.850~0.960,优选为0.855~0.950,更优选为0.860~0.940(g/cm3)。作为乙烯系聚合物(A1)、(A3)和(A5)的优选例,除上述乙烯·α-烯烃共聚物之外,还可以举出密度为0.900~0.940、优选为0.905~0.935(g/cm3)的高压法低密度聚乙烯。如果乙烯系聚合物(A1)、(A3)和(A5)在上述范围以内,就能显示出良好的低温热封性。并且,当由膜制成容器时,由于内层膜的粘结性小,所以能够以很高的填充速度填充内容物。另外,密度是以ASTM D 1505为标准,使用密度梯度管来测定的。并且,上述乙烯系聚合物,以ASTM D-1238为标准,在190℃、负荷为2.16kg的条件下测得的熔融指数(以下,简记作MFR(190℃))为0.1~50,优选为0.2~30,更优选为1~25(g/10min)的范围,如果熔融指数在上述范围内,利用既有的成型机械,能够以很高的速度进行成型。对上述乙烯系聚合物的制造方法没有特殊限制,可以用自由基聚合催化剂、菲利普斯催化剂、齐格勒·纳塔催化剂、或茂金属催化剂,通过进行乙烯的单独聚合、或乙烯和α-烯烃的共聚合来制备。并且,作为乙烯系聚合物(A1)和(A3)特别优选的乙烯系聚合物来说,优选为MFR(190℃)和熔融张力(190℃的测定值;单位mN;简记作MT)的关系满足下述式的聚合物。40×-0.67≤MT≤250×-0.67在此,MT和MFR都是在190℃下的测定值。熔融张力(MT)是指通过测定将熔融的乙烯系聚合物以一定速度拉伸时的应力而求得的值。具体地说,是指用东洋精机制MT测定机、在树脂温度190℃、挤出速度15mm/min、卷绕速度15m/min、喷嘴直径φ2.09mm、喷嘴长8mm的条件下测得的值。作为这样的乙烯系聚合物的具体的例子,可以举出通过自由基聚合得到的所谓高压法低密度聚乙烯。而且,这些乙烯聚合物,可以使用将若干种乙烯系聚合物混合得到的组合物,例如高压法低密度聚乙烯和直链状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混合物。并且,本专利技术中所用的乙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密封胶用树脂组合物(EE),由聚乙烯系树脂(CC)或聚丙烯树脂(DD)构成,    其中,聚乙烯系树脂(CC)由30~90重量%的熔融指数(ASTM  D  1238、190℃、负荷2.16kg)为0.1~50(g/10min)、密度(ASTM  D  1505)为0.850~0.960(g/cm↑[3])的乙烯系聚合物(A3)、5~50重量%的熔融指数(ASTM  D  1238、190℃、负荷2.16kg)为0.1~25(g/10min)、密度(ASTM  D  1505)为0.880~0.925(g/cm↑[3])的丁烯系聚合物(C)、和2~40重量%的增粘剂(B)(其中,(A3)+(B)+(C)=100重量%)构成,    聚丙烯系树脂(DD)由30~90重量%的丙烯系聚合物(A4)、5~50重量%的熔融指数(ASTM  D  1238、190℃、负荷2.16kg)为0.1~50(g/10min)、密度(ASTM  D  1505)为0.850~0.960(g/cm↑[3])的乙烯系聚合物(A5)、和1~20重量%的增粘剂(B)(其中,(A4)+(A5)+(B)=100重量%)构成,    增粘剂(B)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在20~140℃的范围内,数均分子量在1200以下。...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井上则英
申请(专利权)人: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