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及其碳罐脱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346793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03 22: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燃油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汽车及其碳罐脱附装置,碳罐脱附装置包括发动机进气系统、增压器、空气滤清器和碳罐,空气滤清器与增压器之间通过第一引气管连通,增压器与发动机进气系统之间通过第二引气管连通,且第二引气管内设有节气门;碳罐脱附装置还包括文丘里阀,文丘里阀设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第一接口与碳罐连通,第二接口与第一引气管连通,第三接口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系统连通;第一接口与碳罐之间设有使介质从碳罐流向第一接口的第一单向阀,第二接口与第一引气管之间设有使介质从第二接口流向第一引气管的第二单向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提高对碳罐内燃油蒸汽的脱附流量,从而提升碳罐内的燃油蒸汽脱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及其碳罐脱附装置
本技术涉及汽车燃油系统
,尤其涉及汽车及其碳罐脱附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汽油的挥发性,汽车在加油过程中、工作过程中或因环境温度增加,燃油箱中的油液挥发到大气中,造成污染。现有汽车一般是通过活性碳罐来吸收汽车工作过程中的燃油蒸汽,但也需要通过负压抽取外界空气到碳罐中,将燃油蒸汽冲洗到发动机中燃烧才能实现碳罐的再生。另外,为了控制碳罐的油气泄漏到环境中造成污染,国家制定了强制性蒸发排放标准,对汽油车限定了油气排放限值,此种情况下碳罐内的燃油蒸汽能否冲洗干净则尤为重要。而且随着国家蒸发排放法规的加严,汽油车需要通过将碳罐的体积增大到2倍左右,那么对碳罐内的燃油蒸汽的脱附流量需求则随之进一步增加。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能够提高对碳罐中存储的燃油蒸汽的脱附流量的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及其碳罐脱附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汽车碳罐内的燃油蒸汽脱附流量小导致碳罐内的燃油蒸汽脱附效果差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碳罐脱附装置,包括发动机进气系统、增压器、空气滤清器和碳罐,所述空气滤清器与所述增压器之间通过第一引气管连通,所述增压器与所述发动机进气系统之间通过第二引气管连通,且所述第二引气管内设有节气门;所述碳罐脱附装置还包括文丘里阀,所述文丘里阀设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碳罐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引气管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发动机进气系统连通;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碳罐之间设有使介质从所述碳罐流向所述第一接口的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引气管之间设有使介质从所述第二接口流向所述第一引气管的第二单向阀。优选地,所述文丘里阀包括入口减缩部、圆筒形喉部和出口渐扩部,且所述第一接口设于所述圆筒形喉部,所述第二接口设于所述出口渐扩部,所述第三接口设于所述入口减缩部。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口通过第一排气管与所述碳罐连通,所述第二接口通过第二排气管与所述第一引气管连通,所述第三接口通过第三排气管与所述发动机进气系统连通。优选地,所述第一单向阀设于所述第一排气管或所述第一接口上。优选地,所述第二单向阀设于所述第二排气管或所述第二接口上。优选地,所述第一排气管上设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排气管开关的碳罐电磁阀。优选地,所述增压器为涡轮增压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碳罐脱附装置,工作时,当发动机负荷较低时,节气门开度较低且增压器不工作,此时发动机进气系统中的负压较大,碳罐中的燃油蒸汽经第一排气管、第一单向阀、文丘里阀的第一接口、文丘里阀的第三接口和第三排气管进入到发动机进气系统,此时第二单向阀可以防止空气滤清器后的气流经第二接口流过文丘里阀,避免碳罐脱附效果受到影响;当发动机负荷较大时,节气门开度较大且增压器工作,此时发动机进气系统的气压大于大气压,其中一部分高压气流通过第三排气管、文丘里阀的第三接口、第二排气管、第二单向阀流动到第一引气管,文丘里阀产生较大负压,将碳罐中的燃油蒸汽吸附过来,通过发动机进气系统流入到发动机燃烧,此过程中,第一单向阀可以防止气流逆向流动到碳罐中。如此,可以利用该文丘里阀形成的较大的负压,产生较强的冲洗气流,将碳罐中的燃油蒸汽吸附到发动机中燃烧,能够较大地增大碳罐的脱附气体流量,使得碳罐脱附更加干净,有利于减少整车蒸发排放,降低环境污染。本技术的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其包括上述的碳罐脱附装置。本技术的汽车,由于使用了上述的碳罐脱附装置,那么可以通过该碳罐脱附装置在工作过程中形成较大的负压而产生较强的冲洗气流,以将碳罐中的燃油蒸汽吸附到发动机中燃烧,能够较大地增大碳罐的脱附气体流量,使得碳罐脱附更加干净,有利于减少整车蒸发排放,降低环境污染。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碳罐脱附装置的结构示意框图。附图标记包括:10—发动机进气系统20—增压器21—第二引气管30—空气滤清器31—第一引气管40—碳罐50—节气门60—文丘里阀61—第一接口62—第二接口63—第三接口70—第一单向阀80—第二单向阀90—碳罐电磁阀611—第一排气管621—第二排气管631—第三排气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碳罐脱附装置,包括发动机进气系统10、增压器20、空气滤清器30和碳罐40,所述空气滤清器30与所述增压器20之间通过第一引气管31连通,所述增压器20与所述发动机进气系统10之间通过第二引气管21连通,且所述第二引气管21内设有节气门50;所述碳罐脱附装置还包括文丘里阀60,所述文丘里阀60设有第一接口61、第二接口62和第三接口63,所述第一接口61与所述碳罐40连通,所述第二接口62与所述第一引气管31连通,所述第三接口63与所述发动机进气系统10连通;所述第一接口61与所述碳罐40之间设有使介质从所述碳罐40流向所述第一接口61的第一单向阀70,所述第二接口62与所述第一引气管31之间设有使介质从所述第二接口62流向所述第一引气管31的第二单向阀80。其中,上述的介质即为燃油蒸汽。具体地,所述文丘里阀60包括入口减缩部、圆筒形喉部和出口渐扩部,且所述第一接口61设于所述圆筒形喉部,所述第二接口62设于所述出口渐扩部,所述第三接口63设于所述入口减缩部。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的碳罐脱附装置,工作时,当发动机负荷较低时,节气门50开度较低且增压器20不工作,此时发动机进气系统10中的负压较大,碳罐40中的燃油蒸汽经第一排气管611、第一单向阀70、文丘里阀60的第一接口61、文丘里阀60的第三接口63和第三排气管631进入到发动机进气系统10,此时第二单向阀80可以防止空气滤清器30后的气流经第二接口62流过文丘里阀60,避免碳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汽车及其碳罐脱附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碳罐脱附装置,包括发动机进气系统、增压器、空气滤清器和碳罐,所述空气滤清器与所述增压器之间通过第一引气管连通,所述增压器与所述发动机进气系统之间通过第二引气管连通,且所述第二引气管内设有节气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罐脱附装置还包括文丘里阀,所述文丘里阀设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碳罐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引气管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发动机进气系统连通;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碳罐之间设有使介质从所述碳罐流向所述第一接口的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引气管之间设有使介质从所述第一接口流向所述第一引气管的第二单向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罐脱附装置,包括发动机进气系统、增压器、空气滤清器和碳罐,所述空气滤清器与所述增压器之间通过第一引气管连通,所述增压器与所述发动机进气系统之间通过第二引气管连通,且所述第二引气管内设有节气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罐脱附装置还包括文丘里阀,所述文丘里阀设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碳罐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引气管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发动机进气系统连通;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碳罐之间设有使介质从所述碳罐流向所述第一接口的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引气管之间设有使介质从所述第一接口流向所述第一引气管的第二单向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罐脱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文丘里阀包括入口减缩部、圆筒形喉部和出口渐扩部,且所述第一接口设于所述圆筒形喉部,所述第二接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江张凯李泉肖迪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