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阀及蒸气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306573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7 00:43
第1电磁阀(100)具有:吸引端口(101),该吸引端口(101)与吹气配管(8)相连通,从碳罐(7)吸引蒸气;排出端口(102),该排出端口(102)与第1吹气配管(9)相连通,将蒸气排出至节流阀下游侧;分岔端口(103),该分岔端口(103)与设置有第2电磁阀(200)的第2吹气配管(10a、10b)相连通,使蒸气分岔至压缩机上游侧;分岔通路(104),该分岔通路(104)分岔至吸引端口(101)、排出端口(102)以及分岔端口(103)并与它们连通;以及腔体(104a),该腔体(104a)作为分岔通路(104)的一部分且比各端口内径要大。

Solenoid valve and vapor handling system

First solenoid valve (100) has a suction port (101), the suction port (101) and the blowing pipe (8) communicated from the carbon canister (7) attract vapor; discharge port (102), the discharge port (102) and first (9) is communicated with a blowing pipe, the steam discharged downstream to the throttle valve side; port (103), the bifurcation bifurcation (103) second port solenoid valve and set (200) second (10a, 10b) blowing pipe is communicated to the upstream vapor compressor side bifurcation; bifurcation path (104), the bifurcation path (104) to the suction port (101 bifurcation), discharge port (102) and bifurcation (103) and port connected; and the cavity (104a), the cavity (104a) as the bifurcation path (104) and part of the port diameter greater tha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磁阀及蒸气处理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搭载于汽车等车辆的增压发动机的蒸气处理系统中使用的电磁阀。
技术介绍
现有的蒸气处理系统利用节流阀下游侧的进气歧管中产生的负压,将碳罐内的蒸气吸引至发动机。增压发动机中,增压时节流阀下游侧为正压,难以将蒸气从碳罐吸引至节流阀下游侧,因此利用压缩机上游侧产生的负压将蒸气从碳罐吸引至压缩机,并使其流至发动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10498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现有的蒸气处理系统中,例如如专利文献1的图1所记载的那样,使配管分岔,从而确保了将蒸气从碳罐吸引至节流阀下游侧的路径、以及将蒸气从碳罐吸引至压缩机上游侧的路径。在采用该结构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由于配管变得复杂导致组装操作性变差,以及由于分岔部分的压力损耗导致蒸气的流量变小。行驶过程中,进气歧管的负压产生得较少,蒸气处理机会减少,因此要求增大蒸气处理流量。另外,在使用例如专利文献1的图10所记载的三通阀来切换将蒸气从碳罐吸引至节流阀下游侧的路径、以及将蒸气从碳罐吸引至压缩机上游侧的路径的情况下,即使通过削减分岔配管等来提高组装操作性,仍无法解决因三通阀处的压力损耗而导致蒸气流量变小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在增压发动机的蒸气处理系统中,提高组装操作性,并降低蒸气的压力损耗,增大流量。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磁阀适用于蒸气处理系统,该蒸气处理系统包括:储存蒸气的碳罐;与碳罐相连接的吹气配管;连通吹气配管与进气配管的节流阀下游侧的第1吹气配管;连通吹气配管与进气配管的压缩机上游侧的第2吹气配管;以及将碳罐所储存的蒸气从吹气配管经由第1吹气配管或第2吹气配管吸引至进气配管并燃烧的发动机,所述电磁阀具有:分别与吹气配管、第1吹气配管以及第2吹气配管相连通的三个端口;分岔至三个端口并与上述三个端口连通的分岔通路;对分岔通路进行开闭的阀体;以及作为分岔通路的一部分且比三个端口的各内径要大的腔体。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蒸气处理系统中使用的电磁阀具有分岔通路,该分岔通路从碳罐所连接的吹气配管分岔成与节流阀下游侧连通的第1吹气配管及与压缩机上游侧连通的第2吹气配管,因此能够省去以往所必需的分岔配管等,从而提高组装操作性。另外,由于具有作为分岔通路的一部分且比端口内径要大的腔体,因此能降低蒸气的压力损耗,并能增大流量。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蒸气处理系统中使用的电磁阀的结构例的剖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蒸气处理系统的整体结构图。图3是对实施方式1中从节流阀下游侧对第1电磁阀施加正压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图4是实施方式1中使用逆吸引规格的第1电磁阀及第2电磁阀的情况下的蒸气处理系统的整体结构图。图5是实施方式1中将第1电磁阀构成为正吸引规格的情况下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蒸气处理系统中使用的电磁阀的结构例的剖视图。图7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蒸气处理系统的整体结构图。图8是将图7的蒸气处理系统适用于自然进气发动机的情况下的整体结构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蒸气处理系统中使用的电磁阀的结构例的剖视图。图10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蒸气处理系统的整体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为了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蒸气处理系统中使用的电磁阀的结构例的剖视图。图1所示的第1电磁阀100与第2电磁阀200处于闭阀状态。第1电磁阀100包括:吸引端口101、排出端口102、分岔端口103、从吸引端口101分岔至排出端口102及分岔端口103并与它们连通的分岔通路104、以及作为分岔通路104的一部分且比端口内径要大的腔体104a。吸引端口101与吹气配管8相连接,并与后述的蒸气处理系统的碳罐相连通。排出端口102与第1吹气配管9相连接,并与节流阀下游侧的进气歧管相连通。分岔端口103与第2吹气配管10a相连接,并与第2电磁阀200的吸引端口201相连通。柱塞105受到弹簧106的作用力而与阀座107相抵接,从而阻断吸引端口101与排出端口102的连通。柱塞105中与阀座107相抵接的部分形成有由橡胶等弹性部件构成的阀,柱塞105起到阀体的作用。在将分岔通路104的吸引端口101一侧作为吸引侧,并将排出端口102侧作为排出侧的情况下,分岔通路104在相比作为阀体的柱塞105更靠吸引侧的位置分岔。在连接器端子108未施加有电压的状态下,柱塞105受到弹簧106的作用力而与阀座107相抵接,从而阻断了吸引端口101与排出端口102的连通。若对连接器端子108施加电压,则电流流过线圈109,作为磁性体的铁心110、磁轭111以及板部112上产生磁场,并产生电磁力。比弹簧106的作用力所带来的闭阀力要大的电磁力起到开阀力的作用,从而柱塞105被吸引至铁心110,吸引端口101与排出端口102连通。第2电磁阀200具备吸引端口201以及排出端口202。吸引端口201与第2吹气配管10a相连接,并与第1电磁阀100的分岔端口103相连通。排出端口202与第2吹气配管10b相连接,并与蒸气处理系统的压缩机上游侧相连通。柱塞205受到弹簧206的作用力而与阀座207相抵接,从而阻断吸引端口201与排出端口202的连通。与第1电磁阀100相同地,第2电磁阀200中,若也对连接器端子208施加电压,则电流流过线圈209,作为磁性体的铁心210、磁轭211以及板部212上产生磁场,并产生电磁力。比弹簧206的作用力所带来的闭阀力要大的电磁力起到开阀力的作用,从而柱塞205被吸引至铁心210,吸引端口201与排出端口202连通。第1电磁阀100与第2电磁阀200的通电控制例如由发动机控制单元(ECU)来进行。ECU对第1电磁阀100与第2电磁阀200的通电进行控制,从而对第1电磁阀100与第2电磁阀200的阀的开闭进行控制,并对蒸气流量进行控制。第1电磁阀100的柱塞105对从分岔通路104中的碳罐到节流阀的下游侧的通路进行开闭。从分岔通路104中的碳罐到压缩机的上游侧的通路中设有不同于第1电磁阀100的第2电磁阀200,该第2电磁阀200的柱塞205对该通路进行开闭。图2是表示增压发动机的蒸气处理系统的整体结构图。增压发动机由发动机1、未图示的增压器、及进气配管2等构成。发动机1连接有进气配管2,在进气配管2的上游侧吸入的空气通过空气过滤器3,由增压器的压缩机4进行压缩,并通过节流阀5从进气歧管2a被导入至发动机1。由于汽油的挥发性非常高,密闭状态的燃料罐6的内压变高,因此被称为碳罐7的装满活性炭的装置中仅暂时储存蒸气成分,并从未图示的大气开放口将去除了蒸气成分的空气排出至大气中。碳罐7中储存的蒸气成分被导入至发动机1,并进行燃烧。该碳罐7与吹气配管8的上游侧相连接。吹气配管8的下游侧设有第1电磁阀100,利用第1电磁阀100分岔为第1吹气配管9以及第2吹气配管10a。第1吹气配管9与进气配管2的节流阀5的下游侧的进气歧管2a相连通,第2吹气配管10a、10b与进气配管2的压缩机4的上游侧相连通。第1吹气配管9及第2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磁阀及蒸气处理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磁阀,其用于蒸气处理系统,该蒸气处理系统包括:储存蒸气的碳罐;与所述碳罐相连接的吹气配管;连通所述吹气配管与进气配管的节流阀下游侧的第1吹气配管;连通所述吹气配管与所述进气配管的压缩机上游侧的第2吹气配管;以及将所述碳罐储存的蒸气从所述吹气配管经由所述第1吹气配管或所述第2吹气配管吸引至所述进气配管并使其燃烧的发动机,所述电磁阀的特征在于,具有:分别与所述吹气配管、所述第1吹气配管以及所述第2吹气配管相连通的三个端口;分岔至所述三个端口并与所述三个端口连通的分岔通路;对所述分岔通路进行开闭的阀体;以及作为所述分岔通路的一部分且比所述三个端口的各内径要大的腔体。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电磁阀,其用于蒸气处理系统,该蒸气处理系统包括:储存蒸气的碳罐;与所述碳罐相连接的吹气配管;连通所述吹气配管与进气配管的节流阀下游侧的第1吹气配管;连通所述吹气配管与所述进气配管的压缩机上游侧的第2吹气配管;以及将所述碳罐储存的蒸气从所述吹气配管经由所述第1吹气配管或所述第2吹气配管吸引至所述进气配管并使其燃烧的发动机,所述电磁阀的特征在于,具有:分别与所述吹气配管、所述第1吹气配管以及所述第2吹气配管相连通的三个端口;分岔至所述三个端口并与所述三个端口连通的分岔通路;对所述分岔通路进行开闭的阀体;以及作为所述分岔通路的一部分且比所述三个端口的各内径要大的腔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阀为逆吸引规格,即、在所述蒸气从所述碳罐被吸引至所述发动机时,所述阀体前后的压差朝向使所述阀体关闭的方向动作。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对所述分岔通路中的从所述碳罐到所述节流阀下游侧的通路进行开闭,在从所述碳罐到所述压缩机上游侧的通路设置有其它的电磁阀。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对所述分岔通路中的从所述碳罐到所述压缩机上游侧的通路进行开闭,在从所述碳罐到所述节流阀下游侧的通路中设置有其它的电磁阀。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岔通路在所述阀体的吸引侧进行分岔。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岔通路在所述阀体的排出侧进行分岔。7.一种蒸气处理系统,包括:储存蒸气的碳罐;与所述碳罐相连接的吹气配管;连通所述吹气配管与进气配管的节流阀下游侧的第1吹气配管;连通所述吹气配管与所述进气配管的压缩机上游侧的第2吹气配管;将所述碳罐储存的蒸气从所述吹气配管经由所述第1吹气配管或所述第2吹气配管吸引至所述进气配管并使其燃烧的发动机;对流过所述第1吹气配管的所述蒸气的流量进行控制的第1电磁阀;以及对流过所述第2吹气配管的所述蒸气的流量进行控制的第2电磁阀,所述蒸气处理系统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磁阀具有:吸引端口,该吸引端口与所述吹气配管相连通,从所述碳罐吸引所述蒸气;排出端口,该排出端口与所述第1吹气配管相连通,将所述蒸气排出至所述节流阀下游侧;分岔端口,该分岔端口与设有所述第2电磁阀的所述第2吹气配管相连通,使所述蒸气分岔至所述压缩机上游侧;分岔通路,该分岔通路分岔至所述吸引端口、所述排出端口以及所述分岔端口并与所述吸引端口、所述排出端口以及所述分岔端口相连通;阀体,该阀体对连接所述分岔通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垰佑太郎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