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下潜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200018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15 1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下潜装置设置于车辆后地板与后排座垫之间,包括与车辆后地板固定连接的用于抬高后排乘员腿的高度支持部,支持部设置有与人体腿部匹配的斜面及顶面;安装槽,其槽口朝向后排座垫的一侧;充气装置,设置于安装槽内;气袋,与充气装置连接并铺设在支持部的斜面及顶面上。气袋被充气装置充气后可迅速抬高乘员的腿部,使乘员重心后移。具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防下潜装置的车辆能够避免车辆碰撞造成的乘员下潜现象的产生,同时还可辅助安全带进一步为乘员的安全提供保障,将乘员束缚在座椅内。

Submergence proof device and vehicle with the sam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vehicle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floor and the back seat cushion anti dive device, including vehicle rear floor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rear occupant is used for raising the height of the leg support, support is provided with chamfer matching of human legs and the top surface; the mounting groove is towards one side of the inflatable seat cushion; device is arranged in the mounting groove; and the airbag, connected and laid on the inclined plane and the top surface of inflatable device. When the air bag is inflated by the inflator, the leg of the passenger can be rapidly raised, and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passenger body is moved backward. The utility model has anti dive device can avoid the phenomenon of vehicle occupant vehicle collision caused by diving, also can assist the safety belt and provide further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the passengers, the seat occupant restraint i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下潜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乘员安全保护领域,用于车辆乘员行为约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下潜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家用轿车也同样随之增加。在保障出行顺畅的前提下,人们对车辆的安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对于汽车生产安全的法律法规越来越严格。在汽车设计生茶过程的正面碰撞试验中以及现实生活中交通事故的原因分析中可知,汽车后排座椅乘员下潜现象时有发生,下潜不仅会对人体的腹部造成严重伤害,更会因为后排乘员运动形态的异常引起其他部位受到伤害。现在亟需解决的是如何设计一种防下潜装置,在车辆正常行驶过程中使乘员腿部处于较低的舒适高度,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能够迅速抬高乘员腿部,避免由于惯性造成的乘员身体受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安装在车辆后地板与后排座垫之间的防下潜装置。本技术的第一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防下潜装置,设置于车辆后地板与后排座垫之间,包括与车辆地板连接的支持部,用于抬高乘员腿的高度,还包括充气装置,充气装置充气后体积增大,顶起后排座垫,抬高乘员的腿部。充气装置在车辆发生碰撞的过程中,气体发生装置迅速反应放出气体,气体填充覆在支持部顶面及斜面上的气袋,使乘员的腿部迅速向上、向后运动,使乘员的重心向后移动,避免了下潜现象的产生;车辆在停车或正常行驶过程中乘员腿部处于一较低的舒适位置。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充气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用于快速产生气体;气袋,铺设在支持部上,气体发生器的出气孔与气袋的内部密封联通;气体发生器迅速产生气体填充至气袋内,气袋体积膨胀。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充气装置还包括气体发生器支架,气体发生器固定在气体发生器支架上。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支持部上设置有安装槽,气体发生器通过气体发生器支架固定在支持部的安装槽内。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支持部上设置有开口,气体发生器通过气体发生器支架固定在车辆后地板上。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安装槽内部为密封结构,气袋的进气口与安装槽的槽口密封连接,安装槽的内部与气袋的内部联通。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气袋设置有气体发生器存放部,气体发生器密封设置于气体发生器存放部内。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发生器支架与支持部一体成型。上述方案中另一优选的是,发生器支架与支持部为可拆卸连接。本技术提供的防下潜装置结构简单、制作方便,通过在车辆后地板上安装防下潜装置,使车内乘员在车辆停车或正常行驶状态下,其腿部处于支持部的较低、较舒适的高度;车辆产生碰撞过程中,气体发生装置迅速产生气体并填充覆在支持部表面的气袋,气袋膨胀从而能够迅速抬高乘员腿部高度,使乘员整体重心后移,避免了车辆碰撞造成的下潜现象以及支持部高度不够、安全带束缚无力条件下乘员由于惯性滑出座椅的现象产生。本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置有后排座椅的车辆,该车辆安装有如上述任一优选技术方案的防下潜装置。本技术提供的具有上述防下潜装置的车辆能够保障车内后排座椅乘员在车辆发生碰撞的过程中腿部迅速向上、向后运动,乘员重心向后移,避免下潜现象的产生,以及由于惯性产生的乘员滑出支持部的情况;车辆停车或正常行驶过程中,车内乘员腿部处于支持部高度的位置。既保证了车辆正常行驶时车内乘员乘坐的舒适性,又可以保障车辆发生碰撞时车内乘员的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防下潜结构与车辆后地板组装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防下潜装置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气袋处于未充气状态;图3为本技术的防下潜装置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气袋处于充气完成状态;图4为本技术的防下潜装置优选实施例的气体发生装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防下潜装置优选实施例的气体发生装置与气体发生器支架组合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防下潜装置优选实施例的应用效果示意图,其中,气袋处于未充气状态;图7为本技术的防下潜装置优选实施例的应用效果示意图,其中,气袋处于充气完成状态。附图标记:1-乘员;2-后排座垫;3-支持部;31-顶面;32-斜面;33-安装槽;4-后地板;5-充气装置;51-气体发生器;52-气体发生器支架;6-气袋;7-螺栓;8-卡扣。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1-图7,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施例保护范围的限制。现有技术中将防下潜机构以固定形式设置在车辆座椅上,在车辆碰撞时与正常行驶时的状态一样,这样就会给车辆乘员1带来不便,防下潜机构将乘员1腿部限制得过高的话,会造成乘员1乘车的舒适感;将乘员1腿部限制过低的话,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不能有效起到防止乘员1下潜的作用。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的防下潜装置3设置于车辆后地板与4后排座垫2之间,包括与车辆后地板4固定连接的支持部3(现有技术中的防下潜装置),用于抬高后排乘员1腿的高度,支持部3设置有与人体腿部匹配的斜面32及顶面31,支持部3还包括:安装槽33,具有槽口,槽口朝向后排座垫2的一侧;充气装置5,设置于安装槽33内;气袋6,与充气装置5连接并铺设在支持部3的斜面32及顶面31上。本实施例提供的防下潜装置3在支持部3上开设了放置气体发生器5的安装槽33,使得支持部3靠近后排座垫2的一侧的表面没有凸起,避免了凸起对乘员1腿部的干扰而引起的腿部不适。斜面32主要承担乘员1大腿部的支撑,顶面31承担膝盖弯曲部分的支撑。顶面可以设计为平面,但优选设计为与乘员1膝盖弯曲程度相适应的曲面。安装槽33在顶面31或者斜面32上开设有槽口,使支持部3的内部联通支持部3与后排座垫2之间的空间。安装槽33内部设置有气体发生器5,用于产生填充气袋6的气体,气体发生器5由气袋6密封包覆,保障气体发生器5产生的气体全部填充值气袋6内。气袋6为与支持部3外形相匹配的高强度材料制成,保障充气过程中气袋6的完整性。充气完成后的气袋7沿乘员1的髋部到膝盖方向的厚度逐渐增加,既抬高了乘员1的腿部,又缩小了力矩,提高了车辆碰撞后防下潜装置反应的时效性,避免了乘员腿部受伤。本实施例提供的防下潜装置通过安装在支持部3上的气袋7来抬高乘员1的腿部的高度。气袋6充气状态下,避免了乘员1在车辆碰撞时产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防下潜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下潜装置,设置于车辆后地板(4)与后排座垫(2)之间,包括与车辆地板(4)连接的支持部(3),用于抬高乘员(1)腿的高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充气装置(5),所述充气装置(5)充气后体积增大,顶起所述后排座垫(2),抬高所述乘员(1)的腿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下潜装置,设置于车辆后地板(4)与后排座垫(2)之间,包括与车辆地板(4)连接的支持部(3),用于抬高乘员(1)腿的高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充气装置(5),所述充气装置(5)充气后体积增大,顶起所述后排座垫(2),抬高所述乘员(1)的腿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下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51),用于快速产生气体;气袋(6),铺设在所述支持部(3)上,所述气体发生器(51)的出气孔与所述气袋(6)的内部密封联通;所述气体发生器(51)迅速产生气体填充至所述气袋(6)内,所述气袋(6)体积膨胀。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下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装置还包括气体发生器支架(52),所述气体发生器(51)固定在所述气体发生器支架(52)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下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持部(3)上设置有安装槽(33),所述气体发生器(51)通过所述气体发生器支架(52)固定在所述支持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国荣高艳张于航亓文果
申请(专利权)人: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