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后排座椅靠背骨架、后排座椅靠背、后排座椅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76038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5 13: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后排座椅靠背骨架、后排座椅靠背、后排座椅及汽车,汽车后排座椅靠背骨架包括:骨架本体,所述骨架本体包括由管件焊接而成的框体;第一加强管,所述第一加强管设置在所述骨架本体的顶部和底部之间,所述第一加强管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骨架本体的两侧;第二加强管,所述第二加强管设置在所述骨架本体的底部,所述第二加强管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骨架本体的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后排座椅靠背骨架、后排座椅靠背、后排座椅及汽车,优化了靠背骨架的结构,降低其重量,满足轻量化的要求,同时提高了安全性和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后排座椅靠背骨架、后排座椅靠背、后排座椅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汽车后排座椅靠背骨架、后排座椅靠背、后排座椅及汽车。
技术介绍
汽车座椅是汽车内饰中的重要部件。汽车座椅用于支撑和定位乘客,为乘客提供舒适性的同时保护乘客的安全。座椅应安全可靠,有足够的强度、刚度与耐久性,结构紧凑并尽可能地减少质量,以便满足轻量化要求。后排座椅设置在车体的后方。后排座椅包括坐垫和靠背,坐垫包括坐垫骨架,靠背包括靠背骨架,靠背骨架下部可转动连接在坐垫骨架的后侧,以便用户调整后排座椅的支撑角度。后排座椅骨架包括骨架本体,骨架本体由多根钢管焊接而成。为满足安全性的要求,在乘员头部可以碰到的骨架本体的区域内,逐渐开始使用直径更大的钢丝,例如外径5mm及以下的钢丝被外径7mm及以上的钢丝取代,使得后排座椅重量较大,这与轻量化的要求相悖,不能满足节能减排的需求。因此,需要一种汽车后排座椅靠背骨架、后排座椅靠背、后排座椅及汽车,以便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后排座椅靠背骨架、后排座椅靠背、后排座椅及汽车,优化了靠背骨架的结构,降低其重量,满足轻量化的要求,同时提高了安全性和舒适性。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汽车后排座椅靠背骨架,包括:骨架本体,所述骨架本体包括由管件焊接而成的框体;第一加强管,所述第一加强管设置在所述骨架本体的顶部和底部之间,所述第一加强管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骨架本体的两侧;第二加强管,所述第二加强管设置在所述骨架本体的底部,所述第二加强管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骨架本体的底部。优选地,所述汽车后排座靠背骨架还包括:两组支撑组件,两组所述支撑组件对称设置在所述骨架本体的两侧,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管和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管和所述骨架本体的第二支撑管,所述第一支撑管、所述第二支撑管以及所述骨架本体形成用于容纳安全气囊的腔体。优选地,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三支撑管,多个所述第三支撑管在所述第一支撑管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分布,所述第三支撑管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管和所述骨架本体上。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管、所述第二加强管、所述第一支撑管、所述第二支撑管和所述第三支撑管的壁厚范围均为0.3mm~2.0mm,所述第一加强管、所述第二加强管、所述第一支撑管、所述第二支撑管和所述第三支撑管的外部管径范围均为6.4~10.0mm。优选地,所述骨架本体包括上横梁、下横梁和两个对称设置在所述上横梁两端的侧梁,所述侧梁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连接在所述上横梁和所述下横梁上,两个所述侧梁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纵梁,所述支撑纵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上横梁和所述下横梁,所述支撑纵梁上设置有用于与车体连接的第一安装部,所述下横梁上设置有用于与车体连接的第二安装部。另外,优选地,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管在所述第一支撑管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分布,所述第一加强管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管和所述侧梁上。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后排座椅靠背,所述后排座椅靠背包括上述的汽车后排座椅靠背骨架。优选地,所述后排座椅靠背还包括:外罩和填充层,所述外罩包覆在所述靠背骨架的外部,所述外罩和所述靠背骨架之间的缝隙通过所述填充层进行填充。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后排座椅,所述后排座椅包括上述的汽车后排座椅靠背骨架。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的汽车后排座椅靠背骨架。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后排座椅靠背骨架、后排座椅靠背、后排座椅及汽车,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其一,第一加强管和第二加强管能够提高骨架本体的吸能效果和支撑强度,而且,第一加强管和第二加强管的结构轻便,可优化靠背骨架的结构,降低其重量,满足轻量化的要求,同时提高了安全性和舒适性。其二,支撑组件还能增加靠背骨架的结构稳定性,提高支撑强度,而且使靠背外形美观。附图说明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其实施例进行描述,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技术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的汽车后排座椅靠背骨架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汽车后排座椅靠背骨架的侧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汽车后排座椅靠背骨架的A部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4为图2所示的汽车后排座椅靠背骨架的B部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其中附图标记:1:上横梁;2:下横梁;3:侧梁;4:支撑纵梁;5:第一安装部;6:第二安装部;7:第一加强管;8:第二加强管;9:第一支撑管;10:第二支撑管;11:第三支撑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使用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的汽车后排座椅靠背骨架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汽车后排座椅靠背骨架的侧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汽车后排座椅靠背骨架的A部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4为图2所示的汽车后排座椅靠背骨架的B部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如图1至图4所示,汽车后排座椅靠背骨架包括:骨架本体、第一加强管7和第二加强管8。骨架本体包括由管件焊接而成的框体。第一加强管7设置在骨架本体的顶部和底部之间,第一加强管7的两端分别连接在骨架本体的两侧;第二加强管8设置在骨架本体的底部,第二加强管8的两端分别连接在骨架本体的底部。第一加强管和第二加强管能够提高骨架本体的吸能效果和支撑强度,第一加强管能够满足行李箱撞击需求,在靠背翻平时,还可以满足骨架本体的载物支撑需求。而且,第一加强管和第二加强管的结构轻便,能够满足轻量化的需求。骨架本体包括首尾依次焊接的左支杆、上支杆、右支杆和下支杆,骨架本体能够同时连接三个坐垫,满足三人乘坐需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管7采用钢管制作,钢管包括直管段和弯管段,钢管的两端为弯管段,弯曲角度为60°~120°,并将弯管段焊接在骨架本体上,如两端分别焊接在左支杆和右支杆上,且钢管的延伸方向平行于上支杆和下支杆的延伸方向;其中,弯管段的管径大于直管段的管径,如弯管段的管径约为直管段的管径的1.5倍。弯管段的伸出端设置有一定长度的直管段,以便增加第一加强管7与骨架本体的连接强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加强管8采用钢管制作,钢管设置多个弯折部,弯曲角度为90°,以便钢管的两端均焊接在骨架本体的底部。钢管的两端分别焊接在骨架本体的下支杆的底部,以便增加第二加强管8与骨架本体的连接强度。优选地,汽车后排座靠背骨架还包括:两组支撑组件,两组支撑组件对称设置在骨架本体的两侧,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管9和第二支撑管10,第二支撑管10用于连接第一支撑管9和骨架本体,第一支撑管9、第二支撑管10以及骨架本体形成用于容纳安全气囊的腔体。支撑组件与骨架本体形成的腔体可以放置安全气囊,支撑组件还能增加靠背骨架的结构稳定性,而且使靠背外形美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管9和第二支撑管10由钢管制作而成。以左侧的支撑组件为例,第一支撑管9与左支杆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第一支撑管9所在平面略高于骨架本体所在平面,第一支撑管9的顶端和底端各通过第二支撑管10与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汽车后排座椅靠背骨架、后排座椅靠背、后排座椅及汽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后排座椅靠背骨架,在其特征在于,包括:骨架本体,所述骨架本体包括由管件焊接而成的框体;第一加强管,所述第一加强管设置在所述骨架本体的顶部和底部之间,所述第一加强管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骨架本体的两侧;第二加强管,所述第二加强管设置在所述骨架本体的底部,所述第二加强管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骨架本体的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后排座椅靠背骨架,在其特征在于,包括:骨架本体,所述骨架本体包括由管件焊接而成的框体;第一加强管,所述第一加强管设置在所述骨架本体的顶部和底部之间,所述第一加强管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骨架本体的两侧;第二加强管,所述第二加强管设置在所述骨架本体的底部,所述第二加强管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骨架本体的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排座椅靠背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后排座靠背骨架还包括:两组支撑组件,两组所述支撑组件对称设置在所述骨架本体的两侧,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管和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管和所述骨架本体的第二支撑管,所述第一支撑管、所述第二支撑管以及所述骨架本体形成用于容纳安全气囊的腔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排座椅靠背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三支撑管,多个所述第三支撑管在所述第一支撑管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分布,所述第三支撑管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管和所述骨架本体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后排座椅靠背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管、所述第二加强管、所述第一支撑管、所述第二支撑管和所述第三支撑管的壁厚范围均为0.3mm~2.0mm,所述第一加强管、所述第二加强管、所述第一支撑管、所述第二支撑管和所述第三支撑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德询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