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摩擦外控四挡变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77327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25 15: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干摩擦外控四挡变速器包括箱外的换挡控制元件和行星轮系变速箱,所述行星轮系变速箱包括第一齿轮组、第二齿轮组、第三齿轮组、第一行星架、第二行星架、齿圈和箱体;所述换挡控制元件包含第一干摩擦式离合器、第二干摩擦式离合器、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该变速器通过对离合器、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的控制,实现少档位大调速范围的换档稳定性,减少变速器的径向和轴向尺寸,可以混合动力汽车上广泛的应用。

A dry friction external control four speed transmission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dry friction controlled four speed transmission comprises a shift control element and planetary gear transmission box, the planetary gear box comprises a first gear, second gear sets, third gear sets, the first planet carrier, second planetary gear, ring gear and the box; the shift control element contains the first dry friction clutch, second dry friction clutch, a first brake and a second brake; the transmission through the control of the clutch, a first brake and a second brake, gear shifting stability less timing range, reduce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radial and axial dimensions, can be applied widely 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干摩擦外控四挡变速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干摩擦外控四挡变速器。
技术介绍
在混合动力汽车上,通常利用纯电机驱动起步的方式来规避汽车发动机低转速时的低效工作。为此,车上所匹配的变速器通常只有2至3挡。这种无法实现发动机直接起步的工作模式,在车辆馈电或电驱动系统故障时,车辆无法起步。在传统四挡自动变速器的设计上,行星变速机构方面主要有辛普森式和拉维娜式等结构,并且利用箱内湿式多片离合器和制动器作为换挡控制元件,此类变速器属于AT(液力自动变速器)。此外,专利CN201620174565公布了一种定轴齿轮系来实现4挡自动变速器,其换挡实现采用同步器方式,属于AMT(电控机械自动变速器)范围。缺点1:对于AT而言,液力变矩器的使用,降低了传动效率;其换挡控制元件与轮系传动机构集成在同一个箱体内,换档控制元件的摩擦发热和磨损微粒都会对箱内变速器油工作品质带来影响;传统3排行星轮系构型实现4挡时,往往在双行星排辛普森或拉维娜结构基础上直接加入具有2挡功能的一排行星轮系。这将导致行星轮系零件数多,加工成本高和装配工艺难度大等问题。缺点2:对于类似专利CN201620174565的AMT变速器而言,实现速比改变在于改变传动齿轮的啮合状态来实现,换档冲击较大,响应时间较长,换档成功率较低,故障机率相对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利用纯电机驱动起步的方式来规避汽车发动机低转速时的低效工作,为此,车上所匹配的变速器通常只有2至3挡,然而少档位车的效率比较;且现在控制元件的摩擦发热和磨损微粒都会对箱内干摩擦外控式变速器油工作品质、换档冲击较大和响应时间较长等问题来提高换挡的稳定性。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干摩擦外控四挡变速器,包括箱外的换挡控制元件和行星轮系变速箱,所述行星轮系变速箱包括第一齿轮组、第二齿轮组、第三齿轮组、第一行星架、第二行星架、齿圈和箱体;所述第一齿轮组包括第一太阳轮和与第一太阳轮啮合的第一行星轮;所述第二齿轮组包括固定在动力输入轴上的第二太阳轮和与第二太阳轮啮合的第二行星轮,所述第二行星轮还与第一行星轮啮合;所述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分别设置在第一行星架上;所述第三齿轮组包括设置在第一行星架上的第三太阳轮和与第三太阳轮啮合的第三行星轮;所述第三行星轮设置在第二行星架上,还与齿圈啮合;所述第二行星架与动力输出轴一端连接,动力输出轴的另一端通过轴承连接在箱体上;所述换挡控制元件包含第一干摩擦式离合器、第二干摩擦式离合器、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所述第一干摩擦式离合器包括第一主动摩擦片和第一被动离合轮毂,所述第一主动摩擦片连接于动力输入轴,所述第一被动离合轮毂与第一太阳轮同轴连接;所述第二干摩擦式离合器包括第二主动摩擦片和第二被动离合轮毂,所述第二主动摩擦片连接于动力输出轴,所述第二被动离合轮毂与齿圈同轴连接;所述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设置在箱体上,所述第一制动器用于制动第一太星轮,所述第二制动器用于制动齿圈。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第一被动离合轮毂通过第一套筒轴连接第一太阳轮;所述第二被动离合轮毂通过第二套筒轴与齿圈连接,所述第一套筒轴和第二套筒轴分别通过轴承连接在箱体上。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动力输入轴轴心与第一套筒轴轴心相同,所述输入轴的外径小于第一套筒轴内径;所述动力输出轴轴心与第二套筒轴轴心相同,所述输出轴的外径小于第二套筒轴内径。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动力输入轴与第一套筒轴内径之间的间隙设有密封圈,所述动力输出轴与第二套筒轴内径之间的间隙设有密封圈。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第一干摩擦式离合器和第一制动器设置在靠输入轴的箱体外侧,第二干摩擦式离合器和第二制动器设置在靠输出轴的箱体外侧。有益效果:通过对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的控制、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的控制,实现多档位大调速范围的换档稳定性,减少变速器的径向和轴向尺寸,可以在混合动力动汽车上广泛的应用;与三挡变速器相比,不论电机单独驱动或发动机单独驱动,在不同路况工作时都能使动力机在更合理的状态下工作,达到降低能耗目的。本变速器在最常用的挡位(4挡或3挡)工作时,机械效率最高。该离合器将离合器设置在箱体外壳,减少了换档控制元件的摩擦发热和磨损微粒对箱内变速器油工作品质带来影响,从而提高了变速器的寿命和稳定性,减少了变速器的摩擦热影响传动组件,采用上述设计的行星轮系变速箱,提高换挡平顺性,加快了响应时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优选结构一种干摩擦外控四挡变速器,包括箱外的换挡控制元件和行星轮系变速箱,所述行星轮系变速箱包括第一齿轮组、第二齿轮组、第三齿轮组、第一行星架、第二行星架、齿圈和箱体;所述第一齿轮组包括第一太阳轮和与第一太阳轮啮合的第一行星轮;所述第二齿轮组包括固定在动力输入轴上的第二太阳轮和与第二太阳轮啮合的第二行星轮,所述第二行星轮还与第一行星轮啮合;所述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分别设置在第一行星架上;所述第三齿轮组包括设置在第一行星架上的第三太阳轮和与第三太阳轮啮合的第三行星轮;所述第三行星轮设置在第二行星架上,还与齿圈啮合;所述第二行星架与动力输出轴一端连接,动力输出轴的另一端通过轴承连接在箱体上;所述换挡控制元件包含第一干摩擦式离合器、第二干摩擦式离合器、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所述第一干摩擦式离合器包括第一主动摩擦片和第一被动离合轮毂,所述第一主动摩擦片连接于动力输入轴,所述第一被动离合轮毂与第一太阳轮同轴连接;所述第二干摩擦式离合器包括第二主动摩擦片和第二被动离合轮毂,所述第二主动摩擦片连接于动力输出轴,所述第二被动离合轮毂与齿圈同轴连接;所述所述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设置在箱体上,所述第一制动器用于制动第一太星轮,所述第二制动器用于制动齿圈;所述干摩擦外控四挡变速器,其工作模式包括:低档模式、中档模式、中高档模式和高档模式;低档模式:第一干摩擦式离合器分离,第二干摩擦式离合器分离,第一制动器刹紧,第二制动器刹紧;使第一太阳轮和齿圈被制动;动力传递路线:动力先由动力输入轴传递给第二太阳轮,并在制动第一太阳轮下动力传递到第一行星架和第三太阳轮,之后在制动齿圈下动力传递到第二行星架,经动力输出轴输出;中档模式:第一干摩擦式离合器结合,第二干摩擦式离合器分离,第一制动器松开,第二制动器刹紧;第一太阳轮和第二太阳轮同转速;齿圈被制动;动力传递路线:输入动力分为2路传递,一路传递给第二太阳轮,一路经第一离合器传递到第一太阳轮;由于第二太阳轮和第一太阳同转速,此时第二行星轮、第一行星轮和第一行星架作同速转动,动力经第一行星架传递到第三太阳轮,之后在制动齿圈下动力传递到第二行星架,经动力输出轴输出;中高档模式:第一干摩擦式离合器分离,第二干摩擦式离合器结合,第一制动器刹紧,第二制动器松开;使第一排太阳轮、齿圈和第二行星架转速一致;动力传递路线:动力先由动力输入轴传递给第二太阳轮,并制动第一太阳轮下,动力传递到第一行星架和第三太阳轮,之后在第二离合器结合作用下,齿圈、第三太阳轮和第二行星架同转速运动,动力最后由后经第二行星架由动力输出轴输出;高档模式:第一干摩擦式离合器结合,第二干摩擦式离合器结合,第一制动器松开,第二制动器松开;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干摩擦外控四挡变速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干摩擦外控四挡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箱外的换挡控制元件和行星轮系变速箱,所述行星轮系变速箱包括第一齿轮组、第二齿轮组、第三齿轮组、第一行星架、第二行星架、齿圈和箱体;所述第一齿轮组包括第一太阳轮和与第一太阳轮啮合的第一行星轮;所述第二齿轮组包括固定在动力输入轴上的第二太阳轮和与第二太阳轮啮合的第二行星轮,所述第二行星轮还与第一行星轮啮合;所述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分别设置在第一行星架上;所述第三齿轮组包括设置在第一行星架上的第三太阳轮和与第三太阳轮啮合的第三行星轮;所述第三行星轮设置在第二行星架上,还与齿圈啮合;所述第二行星架与动力输出轴一端连接,动力输出轴的另一端通过轴承连接在箱体上;所述换挡控制元件包含第一干摩擦式离合器、第二干摩擦式离合器、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所述第一干摩擦式离合器包括第一主动摩擦片和第一被动离合轮毂,所述第一主动摩擦片连接于动力输入轴,所述第一被动离合轮毂与第一太阳轮同轴连接;所述第二干摩擦式离合器包括第二主动摩擦片和第二被动离合轮毂,所述第二主动摩擦片连接于动力输出轴,所述第二被动离合轮毂与齿圈同轴连接;所述所述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设置在箱体上,所述第一制动器用于制动第一太阳轮,所述第二制动器用于制动齿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干摩擦外控四挡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箱外的换挡控制元件和行星轮系变速箱,所述行星轮系变速箱包括第一齿轮组、第二齿轮组、第三齿轮组、第一行星架、第二行星架、齿圈和箱体;所述第一齿轮组包括第一太阳轮和与第一太阳轮啮合的第一行星轮;所述第二齿轮组包括固定在动力输入轴上的第二太阳轮和与第二太阳轮啮合的第二行星轮,所述第二行星轮还与第一行星轮啮合;所述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分别设置在第一行星架上;所述第三齿轮组包括设置在第一行星架上的第三太阳轮和与第三太阳轮啮合的第三行星轮;所述第三行星轮设置在第二行星架上,还与齿圈啮合;所述第二行星架与动力输出轴一端连接,动力输出轴的另一端通过轴承连接在箱体上;所述换挡控制元件包含第一干摩擦式离合器、第二干摩擦式离合器、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所述第一干摩擦式离合器包括第一主动摩擦片和第一被动离合轮毂,所述第一主动摩擦片连接于动力输入轴,所述第一被动离合轮毂与第一太阳轮同轴连接;所述第二干摩擦式离合器包括第二主动摩擦片和第二被动离合轮毂,所述第二主动摩擦片连接于动力输出轴,所述第二被动离合轮毂与齿圈同轴连接;所述所述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设置在箱体上,所述第一制动器用于制动第一太阳轮,所述第二制动器用于制动齿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摩擦外控四挡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被动离合轮毂通过第一套筒轴连接第一太阳轮;所述第二被动离合轮毂通过第二套筒轴与齿圈连接,所述第一套筒轴和第二套筒轴分别通过轴承连接在箱体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干摩擦外控四挡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入轴轴心与第一套筒轴轴心相同,所述输入轴的外径小于第一套筒轴内径;所述动力输出轴轴心与第二套筒轴轴心相同,所述输出轴的外径小于第二套筒轴内径。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干摩擦外控四挡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入轴与第一套筒轴内径之间的间隙设有密封圈,所述动力输出轴与第二套筒轴内径之间的间隙设有密封圈。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摩擦外控四挡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干摩擦式离合器和第一制动器设置在靠输入轴的箱体外侧,第二干摩擦式离合器和第二制动器设置在靠输出轴的箱体外侧。6.一种干摩擦外控四挡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箱外的换挡控制元件和行星轮系变速箱,所述行星轮系变速箱包括第一齿轮组、第二齿轮组、第三齿轮组、第一行星架、第二行星架、齿圈和箱体;所述第一齿轮组包括第一太阳轮和与第一太阳轮啮合的第一行星轮;所述第二齿轮组包括固定在动力输入轴上的第二太阳轮和与第二太阳轮啮合的第二行星轮,所述第二行星轮还与第一行星轮啮合;所述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分别设置在第一行星架上;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键李芳慧林立徐世跃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万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