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车车身骨架与车架的合装结构及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55832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22 13:07
本公开涉及一种客车车身骨架与车架的合装结构及客车,其中合装结构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侧围骨架和车架,侧围骨架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立柱和连接在立柱底部的骨架边纵梁(1),车架包括用于与侧围骨架连接的车架边纵梁(2),车架边纵梁(2)位于侧围骨架的内侧,车架边纵梁(2)的上端面固定有第一支架(3),立柱的前端面和/或后端面固定有第二支架(4),第一支架(3)和第二支架(4)固定连接。从而使车架与车身骨架的连接点上移,可以提高整体结构的强度。

Assembling structure of bus body frame and frame and bus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bus body frame and frame assembly structure and assembling structure including buses, which are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side frame and the frame side frame includes a plurality of spaced columns and connected to the column at the bottom of the skeleton of Bian Zongliang (1), the frame comprises a frame for connecting with the side frame the side rails (2), frame side rail (2) located in the medial side frame, the frame side rail (2) on the end is fixed with the first bracket (3), the front end surface of the column and / or the rear end is fixed with second stents (4), the first bracket (3) and second stents (4) fixed connection. Thus, the connecting points of the frame and the body frame can be moved upwards,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whole structure can be impro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客车车身骨架与车架的合装结构及客车
本公开涉及车辆
,具体地,涉及一种客车车身骨架与车架的合装结构及客车。
技术介绍
在客车侧面碰撞过程中,车身侧围骨架的立柱主要承受车辆撞击载荷,并且吸收碰撞能量。侧围骨架的立柱作为抵抗变形吸能的重要部件,骨架侧围立柱的结构设计和分布设计直接影响到能否满足永久结构变形的要求,进而影响到客车整车的侧碰安全性能。现有客车的侧围骨架的立柱强度无法达到美标APTA(美国公共交通协会)TS23.2相关要求,导致在侧碰过程中,侧围局部永久变形不满足“乘客臀部高度位置(H点)不超过3英寸(76.2毫米)”的永久变形要求,影响整车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客车车身骨架与车架的合装结构,以能够提高车身骨架的强度。本公开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客车,该客车使用本公开中的客车车身骨架与车架的合装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客车车身骨架与车架的合装结构,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侧围骨架和车架,所述侧围骨架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立柱和连接在所述立柱底部的骨架边纵梁,所述车架包括用于与所述侧围骨架连接的车架边纵梁,所述车架边纵梁位于所述侧围骨架的内侧,所述车架边纵梁的上端面固定有第一支架,所述立柱的前端面和/或后端面固定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固定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焊接在所述车架边纵梁上。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形成为开口朝向车身内部的n型槽支架,所述n型槽支架的底壁外端面与所述立柱的内端面贴近设置。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架形成为直角支架,该直角支架的第一个外侧面与该n型槽支架的底壁外端面贴合地固定连接,第二个外侧面与所述立柱的前端面和/或后端面贴合地固定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架的两个内侧面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筋。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筋为多个且在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可选地,所述车架边纵梁和立柱之间还设置有第三支架,所述第三支架固定连接在所述车架边纵梁的外端面,所述第三支架固定连接在所述立柱的前端面和/或后端面。可选地,所述第三支架为直角支架,该直角支架的第一个外侧面与所述车架边纵梁的外端面贴合地固定连接,第二个外侧面与所述立柱的前端面和/或后端面贴合地固定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三支架的两个内侧面之间设置有第二加强筋。可选地,所述多个立柱等间隔设置,并且包括位于客车前后两端的第一立柱和位于所述第一立柱之间的第二立柱。可选地,任意所述第二立柱和与其相邻的两个所述立柱的距离之和小于140mm。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客车,包括根据以上所述的客车车身骨架与车架的合装结构。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固定在在车架边纵梁上方的第一支架与固定在立柱上的第二支架固定连接,从而使车架与车身骨架的连接点上移,可以提高整体结构的强度。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身骨架与车架的合装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车身骨架与车架的合装结构的主视图;图3是图2中沿A-A线剖切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图2的侧视图,其中只示出位于车架附近的区域;图5是相关技术中车身骨架与车架的合装结构的主视图;图6是图5沿Q-Q线剖切的局部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骨架边纵梁2车架边纵梁3第一支架4第二支架5第一加强筋6第三支架7第二加强筋8第一立柱9第二立柱10第四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车辆的使用状态而言的,具体地可以参照图2和图5的图面方向;“内、外”是针对车辆的车体内侧和外侧而言的;“前、后”是针对车辆的前后而言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客车车身骨架与车架的合装结构以及使用该合装结构的客车。客车车身骨架与车架的合装结构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侧围骨架和车架,如图1所示,侧围骨架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立柱和连接在立柱底部的骨架边纵梁1,其中,立柱包括位于客车前后两端的第一立柱8和位于两个第一立柱8之间的第二立柱9。车架包括用于与侧围骨架连接的车架边纵梁2,车架边纵梁2位于侧围骨架的内侧。如图1和图2所示,车架边纵梁2的上端面固定有第一支架3,立柱的前端面和/或后端面固定有第二支架4,第一支架3和第二支架4固定连接,这样使得车架与车身骨架的连接点上移,可以提高整体结构的强度。具体地,采用这种结构,使得立柱强度可以达到美标APTA(美国公共交通协会)TS23.2相关要求,即,车辆在侧碰过程中,乘客臀部高度位置(H点)的永久变形能够达到不超过3英寸的标准,从而提高整车安全性能。具体地,第一支架3可以焊接在车架边纵梁2的上方,从而具有较高的强度。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第一支架3可以形成为开口朝向车身内部的n型槽支架,该n型槽支架的底壁外端面与立柱的内端面贴近设置,使得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尤其当该底壁外端面与立柱贴合设置时,结构更加稳固。当立柱为第二立柱9时,第一支架3可以对称于第二立柱9,可以与第二立柱9的前后两个端面处的第二支架4分别连接,提高结构强度。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第二支架4形成为直角支架,该直角支架的第一个外侧面与该n型槽支架的底壁外端面贴合地固定连接,第二个外侧面与立柱的前端面和/或后端面贴合地固定连接,当立柱为第一立柱8时,上述的第二个外侧面连接在该第一立柱8的前端面或者后端面,当立柱为第二立柱9时,上述的第二个外侧面连接在该第二立柱9的前后两个端面。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直角支架的内侧指的是该直角围成区域的内部,外侧是指其相反的一侧。第二支架4与第一支架3以及立柱的连接形式可以为铆接,铆接的方式可以为BOM(抽芯高强度紧固件)盲拉钉,并且为了提高稳定性,如图1所示,第一支架3和立柱上的多个铆接点在高度方向上一一对齐,并且同一竖直方向上的铆接点等间距设置。此外,如果没有客车内侧墙板的干涉影响,前述的铆接点可以尽量抬高,尽可能地接近碰撞H点。为了提高强度,如图4所示,第二支架4的两个内侧面之间设置可以有第一加强筋5。进一步地,第一加强筋5为多个且在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前述的铆接点可以分别对称位于第一加强筋5的两侧,例如,图4所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加强筋5为两个,铆接点为3个。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车架边纵梁2和立柱之间还设置有第三支架6,第三支架6主要起到承载和连接的作用,具体地,第三支架6固定连接在车架边纵梁2的外端面,以及第三支架6固定连接在立柱的前端面和/或后端面。当个立柱为第一立柱8时,第三支架6固定在其前端面或后端面,当立柱为第二立柱9时,第三支架6固定在其前后两个端面。在相关技术中,如图5和图6所示,车架与侧围骨架的连接是在仅车架边纵梁2和骨架边纵梁1之间设置第四支架10,本公开采用了第一支架3、第二支架4以及第三支架6的组合支架形式,可以显著提高立柱的抗撞击能力,有效地解决侧碰时因局部变形量过大导致型材断裂的问题,有效地降低了对乘员的伤害,提高了整车的安全性能。与第二支架类似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客车车身骨架与车架的合装结构及客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客车车身骨架与车架的合装结构,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侧围骨架和车架,所述侧围骨架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立柱和连接在所述立柱底部的骨架边纵梁(1),所述车架包括用于与所述侧围骨架连接的车架边纵梁(2),所述车架边纵梁(2)位于所述侧围骨架的内侧,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边纵梁(2)的上端面固定有第一支架(3),所述立柱的前端面和/或后端面固定有第二支架(4),所述第一支架(3)和第二支架(4)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客车车身骨架与车架的合装结构,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侧围骨架和车架,所述侧围骨架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立柱和连接在所述立柱底部的骨架边纵梁(1),所述车架包括用于与所述侧围骨架连接的车架边纵梁(2),所述车架边纵梁(2)位于所述侧围骨架的内侧,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边纵梁(2)的上端面固定有第一支架(3),所述立柱的前端面和/或后端面固定有第二支架(4),所述第一支架(3)和第二支架(4)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车身骨架与车架的合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3)焊接在所述车架边纵梁(2)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车身骨架与车架的合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3)为开口朝向车辆内部的n型槽支架,所述n型槽支架的底壁外端面与所述立柱的内端面贴近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客车车身骨架与车架的合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4)为直角支架,该直角支架的第一个外侧面与该n型槽支架的底壁外端面贴合地固定连接,第二个外侧面与所述立柱的前端面和/或后端面贴合地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客车车身骨架与车架的合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4)的两个内侧面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筋(5)。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客车车身骨架与车架的合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宏宇杨新国赵强王志强黄丰收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