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S线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55625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22 12: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线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BMS线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BMS线束,包括:上防护筒、下防护筒、波纹管、线束球、线束箱以及数条绝缘线芯;线束球和线束箱分别可相对于上防护筒和下防护筒转动;线束球的球面上设置有数个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上连接有软胶管;线束箱外壁设置有数个第二通孔,线束箱外壁对应第二通孔的一侧设置有走线槽;绝缘线芯设置于上防护筒、下防护筒以及波纹管内,绝缘线芯伸出于软胶管的一端设置有引脚接线端子;绝缘线芯穿过走线槽的一端设置有整车接线端子;可使BMS线束在有限的汽车空间中更有效合理布置,使BMS线束发挥更大的功能。

BMS harness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automobile wiring harness, in particular to a BMS wire harness. The utility model includes: BMS cable, protective tube, protective tube, corrugated pipe, wire ball, wire box and several insulated wire harness and wire harness; ball box respectively relative to the protective tube and the protective sleeve is rotated; the spherical ball wire harness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first through holes, first through hole connected with a soft tube outer wall; wire box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through holes second, side wall through hole corresponding to the second wire box is arranged on the wire slot; insulated wire core is arranged in the protective tube, protective tube and corrugated tube, insulated wire core extends out end of soft tube is provided with a pin terminal; through the end of insulated wire core wire slot is arranged on the vehicle terminal; the BMS wire harness in the limited space in the car more effective and reasonable arrangement, the BMS wire harness and play a greater ro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BMS线束
本技术涉及汽车线束
,尤其涉及一种BMS线束。
技术介绍
电池管理系统(BMS)是电池与用户之间的纽带,可以有效地提高电池的利用率,防止电池出现过度充电和过度放电,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监控电池的状态。随着汽车功能的增加,BMS线束变得越来越复杂,如何使BMS线束在有限的汽车空间中更有效合理布置,使BMS线束发挥更大的功能,已成为汽车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BMS线束,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BMS线束,可使BMS线束在有限的汽车空间中更有效合理布置,使BMS线束发挥更大的功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提供一种BMS线束,包括:上防护筒、下防护筒、连接于所述上防护筒和下防护筒之间的波纹管、设置于所述上防护筒端部的线束球、设置于所述下防护筒端部的线束箱以及数条绝缘线芯;所述线束球和所述线束箱分别可相对于所述上防护筒和所述下防护筒转动;所述线束球的球面上设置有数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上连接有软胶管;所述线束箱外壁设置有数个第二通孔,所述所述线束箱外壁对应所述第二通孔的一侧设置有走线槽;所述绝缘线芯设置于所述上防护筒、下防护筒以及波纹管内,所述绝缘线芯的一端伸出于所述软胶管,所述绝缘线芯的另一端伸出于所述第二通孔,并穿过所述走线槽;所述绝缘线芯伸出于所述软胶管的一端设置有引脚接线端子;所述绝缘线芯穿过所述走线槽的一端设置有整车接线端子;所述上防护筒由内至外依次包括硅橡胶绝缘层、聚氯乙烯绝缘层以及低烟无卤聚烯烃护套层;所述下防护筒内至外依次包括聚全氟乙丙烯绝缘层、氯磺化聚乙烯护套层以及铝带铠装聚乙烯护套层。所述走线槽与所述线束箱之间为可伸缩式连接。所述软胶管和所述走线槽的数量相等。本技术所具有的优点与效果是:本技术的BMS线束,包括:上防护筒、下防护筒、连接于上防护筒和下防护筒之间的波纹管、设置于上防护筒端部的线束球、设置于下防护筒端部的线束箱以及数条绝缘线芯;线束球和线束箱分别可相对于上防护筒和下防护筒转动;线束球的球面上设置有数个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上连接有软胶管;线束箱外壁设置有数个第二通孔,线束箱外壁对应第二通孔的一侧设置有走线槽;绝缘线芯设置于上防护筒、下防护筒以及波纹管内,绝缘线芯的一端伸出于软胶管,绝缘线芯的另一端伸出于第二通孔,并穿过走线槽;绝缘线芯伸出于软胶管的一端设置有引脚接线端子;绝缘线芯穿过走线槽的一端设置有整车接线端子;上防护筒由内至外依次包括硅橡胶绝缘层、聚氯乙烯绝缘层以及低烟无卤聚烯烃护套层;下防护筒内至外依次包括聚全氟乙丙烯绝缘层、氯磺化聚乙烯护套层以及铝带铠装聚乙烯护套层;本技术的BMS线束,通过设置可弯折的上防护筒和下防护筒,以及分别可相对于上防护筒和下防护筒转动的线束球和线束箱,可使BMS线束在有限的汽车空间中更有效合理布置,使BMS线束发挥更大的功能。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图1为本技术的BMS线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BMS线束的上防护筒和下防护筒的连接示意图。图中:引脚接线端子1、绝缘线芯2、软胶管3、线束球4、第一通孔5、上防护筒6、第二通孔7、整车接线端子8、走线槽9、下防护筒10、波纹管11、线束箱12。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BMS线束,包括:上防护筒6、下防护筒10、连接于所述上防护筒6和下防护筒10之间的波纹管11、设置于所述上防护筒6端部的线束球4、设置于所述下防护筒10端部的线束箱12以及数条绝缘线芯2。所述线束球4和所述线束箱12分别可相对于所述上防护筒6和所述下防护筒10转动,便于绝缘线芯2的调整。所述线束球4的球面上设置有数个第一通孔5,所述第一通孔5上连接有软胶管3;所述线束箱12外壁设置有数个第二通孔7,所述所述线束箱12外壁对应所述第二通孔7的一侧设置有走线槽9。所述绝缘线芯2设置于所述上防护筒6、下防护筒10以及波纹管11内,所述绝缘线芯2的一端伸出于所述软胶管3,所述绝缘线芯2的另一端伸出于所述第二通孔7,并穿过所述走线槽9;所述绝缘线芯2伸出于所述软胶管3的一端设置有引脚接线端子1,引脚接线端子1用于插在BMS主机引脚上;所述绝缘线芯2穿过所述走线槽9的一端设置有整车接线端子8,整车接线端子8用于插在整车引脚上,实现整车与BMS主机的连通。所述上防护筒6由内至外依次包括硅橡胶绝缘层、聚氯乙烯绝缘层以及低烟无卤聚烯烃护套层;所述下防护筒10内至外依次包括聚全氟乙丙烯绝缘层、氯磺化聚乙烯护套层以及铝带铠装聚乙烯护套层。所述走线槽9与所述线束箱12之间为可伸缩式连接。所述软胶管3和所述走线槽9的数量相等。由以上可知,本技术的BMS线束,通过设置可弯折的上防护筒和下防护筒,以及分别可相对于上防护筒和下防护筒转动的线束球和线束箱,可使BMS线束在有限的汽车空间中更有效合理布置,使BMS线束发挥更大的功能。本技术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实施例只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BMS线束

【技术保护点】
一种BMS线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防护筒(6)、下防护筒(10)、连接于所述上防护筒(6)和下防护筒(10)之间的波纹管(11)、设置于所述上防护筒(6)端部的线束球(4)、设置于所述下防护筒(10)端部的线束箱(12)以及数条绝缘线芯(2);所述线束球(4)和所述线束箱(12)分别可相对于所述上防护筒(6)和所述下防护筒(10)转动;所述线束球(4)的球面上设置有数个第一通孔(5),所述第一通孔(5)上连接有软胶管(3);所述线束箱(12)外壁设置有数个第二通孔(7),所述所述线束箱(12)外壁对应所述第二通孔(7)的一侧设置有走线槽(9);所述绝缘线芯(2)设置于所述上防护筒(6)、下防护筒(10)以及波纹管(11)内,所述绝缘线芯(2)的一端伸出于所述软胶管(3),所述绝缘线芯(2)的另一端伸出于所述第二通孔(7),并穿过所述走线槽(9);所述绝缘线芯(2)伸出于所述软胶管(3)的一端设置有引脚接线端子(1);所述绝缘线芯(2)穿过所述走线槽(9)的一端设置有整车接线端子(8);所述上防护筒(6)由内至外依次包括硅橡胶绝缘层、聚氯乙烯绝缘层以及低烟无卤聚烯烃护套层;所述下防护筒(10)内至外依次包括聚全氟乙丙烯绝缘层、氯磺化聚乙烯护套层以及铝带铠装聚乙烯护套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BMS线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防护筒(6)、下防护筒(10)、连接于所述上防护筒(6)和下防护筒(10)之间的波纹管(11)、设置于所述上防护筒(6)端部的线束球(4)、设置于所述下防护筒(10)端部的线束箱(12)以及数条绝缘线芯(2);所述线束球(4)和所述线束箱(12)分别可相对于所述上防护筒(6)和所述下防护筒(10)转动;所述线束球(4)的球面上设置有数个第一通孔(5),所述第一通孔(5)上连接有软胶管(3);所述线束箱(12)外壁设置有数个第二通孔(7),所述所述线束箱(12)外壁对应所述第二通孔(7)的一侧设置有走线槽(9);所述绝缘线芯(2)设置于所述上防护筒(6)、下防护筒(10)以及波纹管(11)内,所述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龙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奔特尔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