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制备烯烃聚合催化剂的二酯化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2167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如下述通式(Ⅰ)新的二酯化合物,该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以及该化合物在用于制备烯烃聚合催化剂中应用。通式(Ⅰ)中R↓[1]是C↓[2]-C↓[20]的未取代的或卤素取代的烷基、或C↓[6]-C↓[20]未取代的或卤素取代的烷芳基;R↓[2-5]相同或不同,为氢或C↓[1-4]的直链或支链的烷基;R↑[1-5]相同或不同,为氢、卤素、C↓[1]-C↓[10]未取代的或卤素取代的烷基、或C↓[6]-C↓[20]未取代的或卤素取代的芳基或烷芳基或芳烷基,但相互间不成环,上述的卤素选自F,Cl,Br;但当R↓[1]为C↓[2]-C↓[4]的未取代的烷基,且R↓[2]为氢或甲基和R↑[1-5]全为氢时,R↓[3-5]不能同时为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的二酯化合物,该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以及该化合物在用于制备烯烃聚合催化剂中应用。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以镁、钛、卤素和给电子体作为基本成分的固体钛催化剂组分,可用于CH2=CHR烯烃聚合反应,特别是在具有3个碳或更多碳原子的α-烯烃聚合中可以得到较高收率和较高立体规整性的聚合物,其中给电子体化合物是催化剂组分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之一,并且随着内给电子体化合物的发展导致了聚烯烃催化剂不断地更新换代。目前,已大量公开了多种给电子体化合物,例如多元羧酸、一元羧酸酯或多元羧酸酯、酸酐、酮、单醚或多醚、醇、胺等及其衍生物,其中较为常用的是二元的芳香羧酸酯类,例如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或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等,可参见美国专利US4784983。近几年来,人们又试图采用其他的化合物作为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中的给电子体使用,例如在美国专利US4971937和欧洲专利EP0728769所公开的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中,采用了特殊的含有两个醚基团的1,3-二醚类化合物作为给电子体,例如2-异丙基-2-异戊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异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和9,9-二(甲氧基甲基)芴等。在中国专利CN1054139A所公开的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固体催化剂组分中,采用了特殊的含有两个酮基团的1,3-二酮类化合物作为给电子体,例如2,2,4,6,6-五甲基-3,5-庚二酮和2,2,6,6-四甲基-4-乙基-3,5-庚二酮等。最近又公开了一类特殊的二元脂肪族羧酸酯类化合物,如琥珀酸酯、丙二酸酯、戊二酸酯等(参见WO98/56830、WO98/56834、WO01/57099、WO01/63231和WO00/55215),这类给电子体化合物的使用不仅可提高催化剂的活性,而且所得丙烯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明显加宽。本专利技术人出人意料地发现了一种含有特殊结构的二酯化合物,当其作为烯烃聚合催化剂中的给电子体使用时,可得到综合性能优良的催化剂,在用于丙烯聚合时,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聚合产率,而且聚合物的立体定向性较高,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较宽,同时催化剂具有较好的氢调敏感性,对不同牌号树脂的开发十分有利。
技术实现思路
一种具有下述通式(I)的二酯化合物 式中R1是C2-C20的未取代的或卤素取代的烷基、或C6-C20未取代的或卤素取代的烷芳基;R2-5相同或不同,为氢或C1-4的直链或支链的烷基;R1-5相同或不同,为氢、卤素、C1-C10未取代的或卤素取代的烷基、或C6-C20未取代的或卤素取代的芳基或烷芳基或芳烷基,但相互间不成环,上述的卤素选自F,Cl,Br;但当R1为C2-C4的未取代的烷基,且R2为氢或甲基和R1-5全为氢时,R3-5不能同时为氢。在上述通式(I)化合物中,优选R1是C2-C10的直链或支链的烷基、或C6-C20的烷芳基。更优选R1是C2-C6的直链或支链的烷基例如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叔丁基、戊基、异戊基、己基等。在上述通式(I)化合物中,优选R1-5相同或不同,是氢或C1-C6的直链或支链的烷基或卤代的烷基,例如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叔丁基、戊基、异戊基、己基、卤代的基团等。在上述通式(I)化合物中,较优选R1-5是氢或C1-C6的直链或支链的烷基,R1是C2-C4的直链或支链的烷基,R4-5为甲基或乙基。具体的二酯化合物的实例包括2-甲基-3-苯甲酰氧基丁酸乙酯,2-乙基-3-苯甲酰氧基丁酸乙酯,2-正丙基-3-苯甲酰氧基丁酸乙酯,2-烯丙基-3-苯甲酰氧基丁酸乙酯,2-异丙基-3-苯甲酰氧基丁酸乙酯,2-正丁基-3-苯甲酰氧基丁酸乙酯,2-异丁基-3-苯甲酰氧基丁酸乙酯,2-叔丁基-3-苯甲酰氧基丁酸乙酯,2,2-二甲基-3-苯甲酰氧基丁酸乙酯,3-苯甲酰氧基戊酸乙酯,2-甲基-3-苯甲酰氧基戊酸乙酯,2-乙基-3-苯甲酰氧基戊酸乙酯,2-正丙基-3-苯甲酰氧基戊酸乙酯,2-烯丙基-3-苯甲酰氧基戊酸乙酯,2-异丙基-3-苯甲酰氧基戊酸乙酯,2-正丁基-3-苯甲酰氧基戊酸乙酯,2-异丁基-3-苯甲酰氧基戊酸乙酯,2-叔丁基-3-苯甲酰氧基戊酸乙酯,2,2-二甲基-3-苯甲酰氧基戊酸乙酯,3-苯甲酰氧基己酸乙酯,2-甲基-3-苯甲酰氧基己酸乙酯,2-乙基-3-苯甲酰氧基己酸乙酯,2-正丙基-3-苯甲酰氧基己酸乙酯,2-烯丙基-3-苯甲酰氧基己酸乙酯,2-异丙基-3-苯甲酰氧基己酸乙酯,2-正丁基-3-苯甲酰氧基己酸乙酯,2-异丁基-3-苯甲酰氧基己酸乙酯,2-叔丁基-3-苯甲酰氧基己酸乙酯,3-苯甲酰氧基丁酸异丙酯,2-甲基-3-苯甲酰氧基丁酸异丙酯,2-乙基-3-苯甲酰氧基丁酸异丙酯,2-正丙基-3-苯甲酰氧基丁酸异丙酯,2-烯丙基-3-苯甲酰氧基丁酸异丙酯,2-异丙基-3-苯甲酰氧基丁酸异丙酯,2-正丁基-3-苯甲酰氧基丁酸异丙酯,2-异丁基-3-苯甲酰氧基丁酸异丙酯,2-叔丁基-3-苯甲酰氧基丁酸异丙酯,2,2-二甲基-3-苯甲酰氧基丁酸异丙酯,3-苯甲酰氧基丁酸异丁酯,2-甲基-3-苯甲酰氧基丁酸异丁酯,2-乙基-3-苯甲酰氧基丁酸异丁酯,2-正丙基-3-苯甲酰氧基丁酸异丁酯,2-烯丙基-3-苯甲酰氧基丁酸异丁酯,2-异丙基-3-苯甲酰氧基丁酸异丁酯,2-正丁基-3-苯甲酰氧基丁酸异丁酯,2-异丁基-3-苯甲酰氧基丁酸异丁酯,2-叔丁基-3-苯甲酰氧基丁酸异丁酯,2,2-二甲基-3-苯甲酰氧基丁酸异丁酯。上述的二酯化合物可通过各种反应合成,其中可在相应的酸或酰氯的存在下,使相应的通式(II)的醇酯化合物进行酯化得到相应的二酯化合物。 其中R1-R5的定义同通式(I)。通式(II)的化合物合成一般由β-酮酸酯还原得到,而β-酮酸酯的合成方法有很多,其中之一可由羧酸酯缩合而得到。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给出的实施例是为了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是对本专利技术进行限制。测试方法1、熔点采用XT4A显微熔点测定仪(控温型)。2、核磁共振的测定使用Bruke dmx300核磁共振仪仪器测定1H-NMR(300MHz,溶剂CDCl3,TMS为内标,测定温度300K)。3、聚合物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MWD(MWD=Mw/Mn)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方法,用PL-GPC220以三氯苯为溶剂在150℃下测定(标样聚苯乙烯,流速1.0ml/min,柱子3×Plgel 10um M1×ED-B 300×7.5nm)。4、聚合物等规度采用庚烷抽提法测定(庚烷沸腾抽提6小时)两克干燥的聚合物样品,放在抽提器中用沸腾庚烷抽提6小时后,将剩余物干燥至恒重所得的聚合物重量(g)与2的比值即为等规度。5、红外谱图的测定采用NICOLET公司的MAGNA-IR 760型红外光谱仪,常规分析方法。6、熔融指数是根据ASTM D1238-99测定。一、二酯化合物的合成实施例1 2-甲基-3-苯甲酰氧基丁酸乙酯的制备1)α-甲基乙酰乙酸乙酯的制备无水无氧氮气保护条件下,在装有滴定装置的三口瓶中依次加入0.15mol叔丁醇钾、150ml四氢呋喃,开启搅拌。在冰水浴条件下,慢慢滴加入0.12mol乙酰乙酸乙酯。滴加完毕后,在常温下继续反应1hr。常温下慢慢滴加入0.18mol碘甲烷,滴加完毕后,在常温下继续反应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具有下述通式(Ⅰ)的二酯化合物:***(Ⅰ)式中:R↓[1]是C↓[2]-C↓[20]的未取代的或卤素取代的烷基、或C↓[6]-C↓[20]未取代的或卤素取代的烷芳基;R↓[2-5]相同或不同,为氢或C↓ [1-4]的直链或支链的烷基;R↑[1-5]相同或不同,为氢、卤素、C↓[1]-C↓[10]未取代的或卤素取代的烷基、或C↓[6]-C↓[20]未取代的或卤素取代的芳基或烷芳基或芳烷基,但相互间不成环,上述的卤素选自F,Cl ,Br;但当R↓[1]为C↓[2]-C↓[4]的未取代的烷基,且R↓[2]为氢或甲基和R↑[1-5]全为氢时,R↓[3-5]不能同时为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明智李现忠李昌秀杨菊秀王军刘海涛李季禹刘昆正陈建华彭人琪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