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跨座式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593075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3 21: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跨座式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轨道包括至少一个轨道梁,轨道梁上设有走行部,走行部设有截面为凹形的走行轨道。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跨座式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行走轮可以沿着弧形走行部的长度方向进行滚动,行走轮与弧形走行部的配合关系,使得行走轮在偏离路线时受到指向走行部对称轴的横向力,增加了过弯时稳定性和安全性,行走轮与弧形走行部的配合具有自导向性,且无需设置专门的导向轮,既节省了结构空间尺寸,减轻了整个结构的重量,又减少了零部件数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该用于跨座式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的结构简单、零部件数量少、占用空间小、运行稳定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跨座式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工程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跨座式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
技术介绍
在相关技术中的跨座式单轨列车及其转向机构,采用传统的橡胶轮胎作为行走轮,不具备自导向性,必须加设导向轮,增加了结构空间尺寸和重量,该单轨列车采用截面为矩形的轨道梁,在过弯时轨道梁具有超高现象,对轨道梁的要求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用于跨座式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该用于跨座式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的结构简单、零部件数量少、占用空间小、成产成本低、运行稳定安全。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跨座式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所述轨道包括至少一个轨道梁,所述轨道梁上设有走行部,所述走行部设有截面为凹形的走行轨道。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跨座式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通过在轨道的轨道梁上设置有走行部,且走行部设有截面为凹形的走行轨道,这样行走轮可以沿着弧形走行部的长度方向进行滚动,行走轮与弧形走行部的配合关系,使得行走轮在偏离路线时受到指向走行部对称轴的横向力,则行走轮与弧形走行部的配合具有自导向性,在过弯时,弧形走行部也为列车提供了更多的向心力,从而增加了过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且无需设置专门的导向轮,既节省了结构空间尺寸,减轻了整个结构的重量,又减少了零部件数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该用于跨座式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的结构简单、零部件数量少、占用空间小、成产成本低、运行稳定安全。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跨座式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轨道包括:第一轨道梁和第二轨道梁,所述第一轨道梁和所述第二轨道梁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轨道梁和所述第二轨道梁上分别设有所述走行部,所述第一轨道梁和所述第二轨道梁上的所述走行部互相平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轨道还包括承载地板,所述承载地板设在所述第一轨道梁和所述第二轨道梁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轨道梁和所述第二轨道梁相连,所述第一轨道梁、所述第二轨道梁和所述承载地板之间限定出所述逃生通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承载地板包括:连接梁、支撑架和支撑板,所述连接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轨道梁和所述第二轨道梁相连,所述支撑架安装在所述连接梁上;所述支撑板连接在所述支撑架上且由所述支撑架支撑,所述支撑板构成所述逃生通道的底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板在水平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轨道梁和所述第二轨道梁中的至少一个间隔设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梁为多个且沿所述轨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板为多个且沿所述轨道的长度方向依次相连。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轨道梁和所述第二轨道梁平行设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轨道梁的横截面的纵向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轨道梁的横截面的纵向中心轴线均沿上下方向定向。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轨道梁的横截面的纵向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轨道梁的横截面的纵向中心轴线均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设置,在所述轨道的横截面内,所述第一轨道梁和所述第二轨道梁关于所述轨道的横截面的纵向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轨道梁和所述第二轨道梁中,至少一个的上端和下端中的至少一端设有防脱棱,所述防脱棱水平向外延伸。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行走轮的表面积的三分之一位于所述走行部内。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跨座式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列车转向机构的立体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列车的部装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列车的另一个部装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跨座式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的立体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跨座式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跨座式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的剖视图;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列车的部装图;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列车的部装俯视图。附图标记:100:列车转向机构;10:转向架;11:本体;12:连接部;121:稳定轮;13:缓冲件;131:第一缓冲件;132:第二缓冲件;20:轮罩;21:连接爪;30:行走轮;200:轨道;200a:走行部;200b:逃生通道;210:第一轨道梁;220:第二轨道梁;230:防脱棱;240:承载地板;241:连接梁;242:支撑架;243:支撑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下面首先结合附图1至图9具体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跨座式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200。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跨座式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200,轨道200包括至少一个轨道梁,轨道梁上设有走行部200a,走行部200a的截面形成为适于列车转向机构100的行走轮30行走的弧形。换言之,轨道200主要由至少一个轨道梁组成,走行部200a的截面设置呈弧形分布,该弧形与行走轮30的截面相配合。具体地,行走轮30可以在轨道梁的弧形走行部200a上进行滚动前进,行走轮30与弧形走行部200a的内壁面贴合,由于行走轮30与弧形走行部200a的配合关系,使行走轮30在偏离路线时、就会受到指向走行部200a对称轴的横向力,即行走轮30总具有指向走行部200a中央运动的趋势,即行走轮30与弧形走行部200a的配合具有自导向性。由此,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跨座式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200,通过在轨道200的轨道梁上设置有走行部200a,且走行部200a的截面形成为适于列车转向机构的行走轮30行走的弧形,这样行走轮30可以沿着弧形走行部200a的长度方向进行滚动,行走轮30与弧形走行部200a的配合关系,使得行走轮30在偏离路线时受到指向走行部200a对称轴的横向力,则行走轮30与弧形走行部200a的配合具有自导向性,在过弯时,弧形走行部200a也为列车提供了更多的向心力,从而增加了过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且无需设置专门的导向轮,既节省了结构空间尺寸,减轻了整个结构的重量,又减少了零部件数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该用于跨座式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200的结构简单、零部件数量少、占用空间小、成产成本低、运行稳定安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列车转向机构100包括:转向架10、轮罩20、行走轮30和导电件,转向架10与列车本体11相连,转向架10上设有安装部,轮罩20内设有电磁体,轮罩20设在安装部上,轮罩20的下部设有开口,行走轮30形成为球形,行走轮30设在轮罩20内且至少一部分伸出开口止抵在走行部200a内,行走轮30内设有磁吸金属材料,导电件与轮罩20相连以对电磁体通电并使电磁体产生磁场,行走轮30根据电磁体产生的磁场强度和分布方向运动。也就是说,列车转向机构100主要由转向架10、轮罩20、行走轮30和导电件组成,转向架10连接在列车的底部,转向架10的中部设有安装部,安装部大致形成为圆形结构,圆形安装部内设有轮罩20,轮罩20大致沿安装部的周向延伸,轮罩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用于跨座式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跨座式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包括至少一个轨道梁,所述轨道梁上设有走行部,所述走行部设有截面为凹形的走行轨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跨座式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包括至少一个轨道梁,所述轨道梁上设有走行部,所述走行部设有截面为凹形的走行轨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跨座式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包括:第一轨道梁;第二轨道梁,所述第一轨道梁和所述第二轨道梁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轨道梁和所述第二轨道梁上分别设有所述走行部,所述第一轨道梁和所述第二轨道梁上的所述走行部互相平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还包括承载地板,所述承载地板设在所述第一轨道梁和所述第二轨道梁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轨道梁和所述第二轨道梁相连,所述第一轨道梁、所述第二轨道梁和所述承载地板之间限定出所述逃生通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跨座式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地板包括:连接梁,所述连接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轨道梁和所述第二轨道梁相连;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安装在所述连接梁上;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连接在所述支撑架上且由所述支撑架支撑,所述支撑板构成所述逃生通道的底面。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跨座式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在水平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轨道梁和所述第二轨道梁中的至少一个间隔设置。6.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雨乐谭志成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