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位寄存器单元、栅极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331981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6 15:08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栅极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该移位寄存器单元由第一至第七晶体管以及第一和第二电容组成。本公开相比于现有技术减少了2个晶体管,因此可以使移位寄存器单元及由移位寄存器单元组成的栅极驱动电路的布线面积减小,为实现更高分辨率和更窄边框的显示装置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由于简化了移位寄存器单元及由移位寄存器单元组成的栅极驱动电路的结构,从而可以简化制备工艺,压缩制备成本。

Shift register unit, gate drive circuit, and display device

The present disclosure provides a shift register unit, a gate drive circuit, and a display device. The shift register unit is composed of first to seventh transistors and first and second capacitors. The public compared to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to reduce the 2 transistor, wiring area so that the shift register unit and gate consisting of a shift register unit driving circuit is reduced,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 for display device to achieve higher resolution and more narrow frame;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the structure simplifies the shift register unit and gate consists of shift register unit drive circuit, which can simplify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the preparation cost of compres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位寄存器单元、栅极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本公开涉及显示
,具体涉及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应用该移位寄存器单元的栅极驱动电路及应用该栅极驱动电路的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相比传统技术中的液晶显示面板,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具有反应速度更快、色纯度和亮度更优、对比度更高、视角更广等特点,因此逐渐得到了显示技术开发商日益广泛的关注。然而,现有技术中的OLED显示面板仍存在有待改进之处。例如:OLED显示面板主要通过像素矩阵实现显示,通常而言,各行像素均连接至对应的扫描栅线。在OLED显示面板工作过程中,通过栅极驱动电路将输入的信号经过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转换,转换成开启/关断控制信号后,顺次施加到OLED显示面板的各扫描栅线,对各行像素进行选通。例如,图1中所示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常用的移位寄存器单元电路结构,该移位寄存器单元由9个晶体管(第一晶体管M1至第九晶体管M9)和2个电容元件(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组成。随着平板显示技术的发展,高分辨率以及窄边框产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现有技术中移位寄存器单元中数量众多的晶体管会占据很大的布线面积,不利于增加有效显示面积以及窄边框设计;此外,更多的晶体管加大了移位寄存器单元的制备工艺难度,增加了制备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部分或者全部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结构更加简单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应用该移位寄存器单元的栅极驱动电路及应用该栅极驱动电路的显示装置,从而减小栅极驱动电路的布线面积。本公开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公开的实践而习得。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由第一至第七晶体管以及第一和第二电容组成;其中:所述第一晶体管栅极与第一时钟信号端连接,源极与输入端连接,漏极与所述第二晶体管源极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栅极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连接,漏极与第一节点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栅极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连接,源极与第一电压端连接,漏极与第二节点连接;所述第四晶体管栅极与所述第五晶体管漏极连接,源极与所述第一电压端连接,漏极与所述第二节点连接;所述第五晶体管栅极与所述第一电压端连接,漏极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所述第六晶体管栅极与所述第二节点连接,源极与所述第二电压端连接,漏极与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七晶体管栅极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源极与第二时钟信号端连接,漏极与所述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节点连接;以及,所述第二电容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第二端与所述输出端连接。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实施方式中,所有晶体管均为P沟道型晶体管;所述第一电压端为电源低电平端,所述第二电压端为电源高电平端。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实施方式中,所有晶体管均为N沟道型晶体管;所述第一电压端为电源高电平端,所述第二电压端为电源低电平端。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电容的电容值大于0.05pF。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一种栅极驱动电路,包括根据上述的任意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实施方式中,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包括多个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除最后一级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外,其余每一级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均连接下一级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入端,而第一级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入端接入起始信号。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任意一种栅极驱动电路。本公开的示例实施方式中,利用7个晶体管和2个电容组成移位寄存单元,相比于现有技术减少了2个晶体管,因此可以使移位寄存器单元及由移位寄存器单元组成的栅极驱动电路的布线面积减小,为实现更高分辨率和更窄边框的显示装置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由于简化了移位寄存器单元及由移位寄存器单元组成的栅极驱动电路的结构,从而可以简化制备工艺,压缩制备成本。附图说明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图1是现有技术中移位寄存器单元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示例实施方式中移位寄存器单元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移位寄存器单元的驱动时序及信号波形示意图;图4是图2中移位寄存器单元与现有技术中移位寄存器单元输出信号波形的比较结果;图5是本专利技术示例实施方式中栅极驱动电路的一种实现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M1至M9:第一至第九晶体管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KV1:第一时钟信号CKV2:第二时钟信号VEE:第一电压端VDD:第二电压端VIN:输入端VOUT:输出端N1:第一节点N2:第二节点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为了清晰,夸大了区域和层的厚度。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示例实施方式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示例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材料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公开的各方面。如图2中所示,本示例实施方式中首先提供了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该由第一至第七晶体管以及第一和第二电容组成;其中第一至第七晶体管均为P沟道型晶体管。该移位寄存器单元的具体电路结构如下:第一晶体管M1栅极与第一时钟信号端连接,源极与输入端VIN连接,漏极与第二晶体管M2源极连接;第二晶体管M2栅极与第一时钟信号端连接,漏极与第一节点N1连接;在第一时钟信号CKV1为低电平时,第一晶体管M1以及第二晶体管M2导通,输入端VIN的输入信号输出至第一节点N1。第三晶体管M3栅极与第一时钟信号端连接,源极与第一电压端VEE连接,漏极与第二节点N2连接;在第一时钟信号CKV1为低电平时,第三晶体管M3导通,第一电压端VEE的电压信号输出至第二节点N2,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压端VEE的电压信号为低电平信号。第四晶体管M4栅极与第五晶体管M5漏极连接,源极与第一电压端VEE连接,漏极与第二节点N2连接;第五晶体管M5栅极与第一电压端VEE连接,漏极与第一节点N1连接;第一节点N1的电压信号通过第五晶体管M5施加于第四晶体管M4栅极,控制第四晶体管M4的通断;在第一节点N1的电压信号为低电平时,第一时钟信号CKV1通过第四晶体管M4输出至第二节点N2。第六晶体管M6栅极与第二节点N2连接,源极与第二电压端VDD连接,漏极与输出端VOUT连接;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压端VEE的电压信号为高电平信号。在第二节点N2的电压信号为低电平时,第二电压端VDD的电压信号输出至输出端VOUT,从而使得输出端VOUT输出的信号为高电平。第七晶体管M7栅极与第一节点N1连接,源极与第二时钟信号端连接,漏极与输出端VOUT连接;在第一节点N1的电压信号为低电平且第二时钟信号CKV2为低电平时,第七晶体管M7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移位寄存器单元、栅极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由第一至第七晶体管以及第一和第二电容组成;其中:所述第一晶体管栅极与第一时钟信号端连接,源极与输入端连接,漏极与所述第二晶体管源极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栅极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连接,漏极与第一节点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栅极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连接,源极与第一电压端连接,漏极与第二节点连接;所述第四晶体管栅极与所述第五晶体管漏极连接,源极与所述第一电压端连接,漏极与所述第二节点连接;所述第五晶体管栅极与所述第一电压端连接,漏极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所述第六晶体管栅极与所述第二节点连接,源极与第二电压端连接,漏极与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七晶体管栅极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源极与第二时钟信号端连接,漏极与所述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节点连接;以及所述第二电容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第二端与所述输出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由第一至第七晶体管以及第一和第二电容组成;其中:所述第一晶体管栅极与第一时钟信号端连接,源极与输入端连接,漏极与所述第二晶体管源极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栅极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连接,漏极与第一节点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栅极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连接,源极与第一电压端连接,漏极与第二节点连接;所述第四晶体管栅极与所述第五晶体管漏极连接,源极与所述第一电压端连接,漏极与所述第二节点连接;所述第五晶体管栅极与所述第一电压端连接,漏极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所述第六晶体管栅极与所述第二节点连接,源极与第二电压端连接,漏极与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七晶体管栅极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源极与第二时钟信号端连接,漏极与所述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节点连接;以及所述第二电容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第二端与所述输出端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丽娜周兴雨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