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汽车泊车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双层停车设施及包含其的停车系统,包括上下分布、且均为倾斜状的上车位和下车位,所述上车位的低端与地面接合,所述上车位与结合的地面成钝角;所述下车位的高端与地面接合,所述下车位与结合的地面成钝角,其低端低于地面,所述下车位与所述上车位之间的空间足够容纳目标车辆。该双层停车设施及包含其的停车系统,打破了常规“非”字形车位的设计理念,巧妙的利用了地下空间,形成了可容纳车体的高度差空间,减少了占地面积,且车辆进出方便,对于日趋紧张的停车难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泊车
,具体来说是一种利用高度差而设计的双层停车设施,以及包含该双层停车设施的停车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都拥有了车辆。一方面用车辆来代替步行,另一方面满足假日外出旅游的需要。但是由于土地资源紧张,尤其是在城市的公共场所和一些人口较为密集的小区,不少车主常常因为双层停车设施有限而无法停车,给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立体车库需要专门有块地,且占地面积大,机构复杂,维护成本高,存取车速度慢,车库可靠性低。而简单的一位两车存在的缺点是停在上面的车要在下面的车开走之后才能停放或开动,造成使用不便。另外,小区、单位、公司的各种停车场,以“非”字形居多,该方案的优势就是车辆进出方便,但是根据双层停车设施的设计标准,车位的尺寸一般为长5米,宽2.4米,也就是说,一排“非”字形车位的宽度至少也需要10米,这样的规划在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小区中是有着不小的压力的,因为小区出了考虑符合标准的车位外,还需考虑足够的绿化面积以及每栋楼的布局,规划出完全符合标准的“非”字形车位有时是很困难的,所以大部分小区出于空间的考虑,只能规划单排车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节约空间、安全有效的双层停车设施,缓解现有的停车压力。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双层停车设施,包括上下分布、且均为倾斜状的上车位和下车位,所述上车位的低端与地面接合,所述上车位与结合的地面成钝角;所述下车位的高端与地面接合,所述下车位与结合的地面成钝角,其低端低于地面,所述下车位与所述上车位之间的空间足够容纳目标车辆。所述上车位由混凝土或钢构件制作,混凝土作为常规技术手段,可以得到平整、坚固的上车位的底部;另外,上车位也可以采用工厂生产好的标准钢构件进行搭建,方便快捷,关键是,假如双层停车设施所在的土地有其他用处或需要拆迁了,把钢构件拆下来还可以在别处进行再利用。所述上车位和下车位均装有防滑条和轮胎限位器,由于上车位和下车位都为倾斜,所以为了确保驾驶安全,需要在上车位和下车位设置防滑条,防止轮胎打滑。另外,为了进一步的提升停车安全,驻车后,确保轮胎处于轮胎限位器内,可有效的防止车辆下滑。所述上车位的高度较低端,离地面高度为0.8-1.3米,所述上车位的向上倾角为9-13度。虽然上车位的底面已经和底面融合为一斜坡,但毕竟上车位经过了抬升,变高了,驾驶员在驶入车位时存在视觉盲区,所以不宜太高,在保证下车位有足够空间的前提下,安全优先。所述下车位的地面向下倾角为9-13度,同理,如上,驾驶员在驶入下车位时,属于半地下车位,开车存在一些盲区以及心理障碍,所以按照标准车位5米的长度,这样的倾角配合上车位抬高而留出的空间,是足够放得下一台常规汽车的,因为常规汽车的高度一般在1.4-1.6米之间。为了提升停车舒适度,可以在所述上车位装有遮阳棚,同时也可以在上车位放置、栽种绿色植物。为了提升驾驶员在下车位停车时的安全性,所述下车位装有观测镜,用于驾驶员判断汽车头部与墙壁的距离。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停车系统,即包括若干上述双层停车设施的停车系统,可以采用常见的并排排列方式。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节约了停车场的空间,上下进去,互不影响;2、优化了常规的“非”字形停车设施;3、采用钢构件,易于重复建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双层停车设施示意图。图2为包含本技术的双层停车设施的停车系统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作各种修改或改动,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所示,依照前述
技术实现思路
中的方案,在地面上用砖混结构制作上车位,上车位的最低端离地高度为0.8-1.3米,倾角为9-13度,上车位的离地较远端用钢筋混凝土柱子进行支撑。向下挖掘地面,形成斜坡,斜坡的向下倾角控制在9-13度,整体的大空腔形成了下车位。下车位与上车位的斜坡长度均按照车位的国家标准来确定,即单独每个上车位或下车位中的画线尺寸至少应该满足长5米、宽2.4米。上述双层停车设施的参数控制可以保证,下车位的高度满足轿车1.4-1.6米的设计高度要求。实施例2对于实施例1中的方案,采用钢构件来取代砖混结构,此时上车位的底部可以采用焊接钢板,由于车位尺寸是标准的、固定的,所以,生产时,可以批量生产标准尺寸的配件,然后现场安装、焊接。采用钢构件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假如该处停车系统需要拆除时,不仅拆除方便,而且拆解后的零件还可以继续使用到他处同类的停车系统。实施例3如图2所示,停车系统包括若干实施例1或2中的双层停车设施,这些双层停车设施并排组成一个上下可以分别停车的停车系统,其车位数量与原来“非”字型车位相当,但车位占地面积却只有原来的一半多。实施例4停车系统的使用和常规的“非”字型车位无异,只是驾驶员开始需要习惯车辆向下或向上停放,同时掌握车辆与车位边界的距离。由于该系统的下车位的设计高度为1.4-1.6米,虽然可以满足常见的汽车高度要求,但对于个别高度较高的SUV或其他车辆,驾驶员可以不必强行停入下车位,而是停往上车位,因为上车位没有高度限制,系统管理方可以告知用户,建议下车位停放高度适中的小型、中型车辆,优化系统的车辆停放。实施例5由于上车位和下车位都为倾斜,为了提升停车系统的安全性,上车位和下车位均装有防滑条和轮胎限位器,防止轮胎打滑,另外,驻车后,确保轮胎处于轮胎限位器内,可有效的防止车辆下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层停车设施,包括上下分布、且均为倾斜状的上车位和下车位,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车位的低端与地面接合,所述上车位与结合的地面成钝角;所述下车位的高端与地面接合,所述下车位与结合的地面成钝角,其低端低于地面,所述下车位与所述上车位之间的空间足够容纳目标车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层停车设施,包括上下分布、且均为倾斜状的上车位和下车位,其特
征在于,所述上车位的低端与地面接合,所述上车位与结合的地面成钝角;所述
下车位的高端与地面接合,所述下车位与结合的地面成钝角,其低端低于地面,
所述下车位与所述上车位之间的空间足够容纳目标车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停车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车位由混凝土或钢
构件制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停车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车位和下车位均装
有防滑条和轮胎限位器。
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双层停车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车位的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治山,
申请(专利权)人:南宁市安视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