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褐煤干馏提质节能隧道窑。包括炉体,窑车和烟道,炉体内依次设置有预备段、碳化段、密闭隔离段和型煤强制冷却段;型煤强制冷却段的高度是密闭隔离段高度的1.25-1.5倍,型煤强制冷却段的炉壁设置有通气孔,型煤强制冷却段和密闭隔离段的交界处设置有第一隔离门;预备段和碳化段的交界处设置有第二隔离门,型煤强制冷却段设置有换热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提高生产效率,自动化控制回收产品余热,并将余热综合回收利用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褐煤干馏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褐煤干馏提质节能隧道窑。
技术介绍
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来源,占我国能源总量的60%以上,因此对煤炭的综合利用是我国能源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褐煤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矿产煤,是一种介于泥炭与沥青煤之间的棕黑色、无光泽的低级煤,其化学反应性强,燃点低,在空气中容易风化和自燃,不易储存和远运,燃烧时对空气污染严重,是一种较难利用的煤炭资源,如能将其利用,有利于我国煤炭资源的节约和使用。而褐煤的干馏利用是目前最有前景的利用方法,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对褐煤加热,脱掉水分的同时,得到褐煤的挥发分和煤焦油,形成半焦化煤炭产品,实现褐煤提质利用。本专利技术人之前的申请号为201220495122.9的技术专利,“一种外加热隔焰干馏全封闭隧道式型煤型焦炭化炉”中公布了一种隧道窑,包括炉体,窑车和烟道,通过在窑车上设置与轨道相垂直的燃烧通道,同时在炉体碳化段的一侧内壁上设置燃烧室,燃烧室的一端与燃烧通道相连通,燃烧室的另一端与第一煤气烧嘴相连接,第一煤气烧嘴通过风机连接有助燃风管与煤气管路,助燃风管和煤气管路提供氧气和煤气至煤气烧嘴,经点燃后,热量依次进入燃烧室、燃烧通道和烟道,间接对窑车上的型煤进行加热。该隧道窑采用外加热隔焰干馏的方式对型煤进行加热碳化,具有碳化温度均匀、型煤型焦的机械强度高的效果,大大降低了产品的机械破碎率,并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产率。但是其仍然具有改进之处,如可以对干馏产品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等节能方面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褐煤干馏提质节能隧道窑。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褐煤干馏提质节能隧道窑,包括炉体、窑车和烟道;在所述炉体内的地面上设置有轨道;所述窑车具有车架,所述窑车设置在所述轨道上;所述烟道包括相通的总烟道、支烟道和上烟道;所述炉体设置有进口炉门和出口炉门,从所述进口炉门到所述出口炉门,在所述炉体内依次设置有预备段、碳化段、密闭隔离段和型煤强制冷却段;在所述炉体两侧内壁上对称设置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与轨道相平行,所述窑车的两侧嵌入所述密封槽中适于沿所述密封槽进行滑动;在所述窑车上表面设置有耐火砖,在所述耐火砖下部设置有与轨道相垂直的燃烧通道,在所述燃烧通道下方设置有铺设在所述车架上的隔热保温层;在所述碳化段炉体的一侧内壁上还设置有燃烧室,所述燃烧室的一端与所述窑车上的燃烧通道相连通,所述燃烧室的另一端与第一煤气烧嘴相连接,所述第一煤气烧嘴通过助燃风管与提供空气的第一风机连通,所述第一煤气烧嘴通过煤气管路与提供煤气的第二风机连通;在所述燃烧室的上方还设置有贯通所述燃烧室与碳化段上方型煤碳化室的通道,在所述通道上设置有控制煤气出入的自动开闭的阀门;所述总烟道设在所述炉体顶部吊梁上,所述上烟道和支烟道均位于炉体上部的两侧内壁且与所述轨道相平行;所述碳化段炉体内壁上还设置有与所述轨道相平行的加氧孔,所述加氧孔与所述上烟道相连通,在所述上烟道靠近所述加氧孔的端部设置有第二煤气烧嘴;所述隔热保温层是由下而上依次铺设在所述窑车车架上的保温浇注料层,保温砖和耐火砖;其特征在于:所述型煤强制冷却段的高度是密闭隔离段高度的1.25-1.5倍,所述型煤强制冷却段的炉壁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可开合和关闭的通气孔,所述型煤强制冷却段和密闭隔离段的交界处设置有可升降的第一隔离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预备段和碳化段的交界处设置有可升降的第二隔离门,所述型煤强制冷却段内设置有换热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预备段与碳化段之间还设置有预热段,所述预热段设置有焦油回收孔和煤气回收孔,所述预热段的两端设置有气流控制帘。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碳化段设置有高温煤气回收孔。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预热段顶部还设置有与总烟道连通的烟尘管道,所述烟尘管道上设置有风机,所述总烟道与烟尘管道连通处设置有第三煤气喷嘴。本专利技术中的褐煤干馏提质节能隧道窑在型煤强制冷却段的炉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可开合和关闭的通气孔,以及在型煤强制冷却段和密闭隔离段的交界处设置有可升降的第一隔离门,通过控制第一隔离门的升降来开启和封闭型煤强制冷却段,通过可开合和关闭的通气孔来通入冷却气体来对型煤强制冷却段的干馏产品进行冷却,为保证快速、高效的对干馏产品进行冷却,避免压力过大,将型煤强制冷却段的高度设置成密闭隔离段高度的1.25-1.5倍,配合在型煤强制冷却段的炉壁均匀设置的通气孔,能够做到四面通风冷却,增加了产品的冷却速度,提高生产效率;为了对干馏产品的余热进行利用,在型煤强制冷却段设置有换热器,不仅对余热进行了回收,节约了能源,而且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在预备段与碳化段之间还设置有预热段,该预热段是根据产品烧制温度曲线设置的,在不配煤炼焦时,可迅速提温,最终得到产品焦油,煤气及粉渣(供水泥厂使用),在配煤炼焦时,缓慢升温,提高焦炭(半焦)品质,预热段设置有焦油回收孔和煤气回收孔,用于回收焦油和煤气,预热段的两端设置有气流控制帘,由砖砌成,确保回收时不受其他分段的影响;碳化段设置有高温煤气回收孔,回收高温段高热值煤气;预热段顶部还设置有与总烟道连通的烟尘管道,总烟道与烟尘管道连通处设置有第三煤气喷嘴,一方面能够增加烟囱抽力,一方面将有低温时产生的黑色烟尘分解,把环境污染降到最低,同时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环保处理;型煤冷却段包括在窑尾设置多个个车位的保温段以及熄焦段,调节产品出窑温度,对褐煤原料进行干燥处理,达到节能的目的。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中褐煤干馏提质节能隧道窑能够快速冷却干馏产品,同时可将干馏产品的余热用于预热待干馏褐煤,并将最终的多余高温气体回收利用,不仅做到了能源的综合回收利用,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能够回收焦油和煤气,并将低温下产生的黑色粉尘燃烧,环保节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褐煤干馏提质节能隧道窑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窑车的结构示意图;1、进口炉门;2、出口炉门;3、预备段4、碳化段;5、密闭隔离段;6、型煤强制冷却段7、总烟道;8、上烟道;9、支烟道;10、助燃风管;11、煤气管路;12、第一风机;13、第二风机;14、加氧孔;15、燃烧通道;16、燃烧室;17、通道;18、第一煤气烧嘴;19、车架;20、耐火砖;21、保温浇注料层;22、保温砖;23、第二煤气烧嘴;24、通气孔;25、第一隔离门;26、第二隔离门;27、换热器;28、预热段;29、气流控制帘;30、烟尘管道。具体实施方式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褐煤干馏提质节能环保隧道窑,包括炉体、窑车和烟道;在所述炉体内的地面上设置有轨道;所述窑车具有车架(19),所述窑车设置在所述轨道上;所述烟道包括相通的总烟道(7)、支烟道(9)和上烟道(8);所述炉体设置有进口炉门(1)和出口炉门(2),从所述进口炉门到所述出口炉门,在所述炉体内依次设置有预备段(3)、碳化段(4)、密闭隔离段(5)和型煤强制冷却段(6);在所述炉体两侧内壁上对称设置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与轨道相平行,所述窑车的两侧嵌入所述密封槽中适于沿所述密封槽进行滑动;在所述窑车上表面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隔热保温层、燃烧通道(15) 和耐火砖(20),所述燃烧通道(15)与轨道相垂直;在所述碳化段(4)炉体的一侧内壁上还设置有燃烧室(16),所述燃烧室(16)的一端与所述窑车上的燃烧通道(15)相连通,所述燃烧室(16)的另一端与第一煤气烧嘴(18)相连接,所述第一煤气烧嘴(18)通过助燃风管(10)与提供空气的第一风机(12)连通,所述第一煤气烧嘴(18)通过煤气管路(11)与提供煤气的第二风机(13)连通;在所述燃烧室(16)的上方还设置有贯通所述燃烧室(16)与碳化段(4)上方型煤碳化室的通道(17),在所述通道(17)上设置有控制煤气出入的自动开闭的阀门;所述总烟道(7)设在所述炉体顶部吊梁上,所述上烟道(8)和支烟道(9)均位于炉体上部的两侧内壁且与所述轨道相平行;所述碳化段(4)炉体内壁上还设置有与所述轨道相平行的加氧孔(14),所述加氧孔(14)与所述上烟道(8)相连通,在所述上烟道(8)靠近所述加氧孔(14)的端部设置有第二煤气烧嘴(23);所述隔热保温层是由下而上依次铺设在所述窑车车架(19)上的保温浇注料层(21),保温砖(22)和耐火砖(20);其特征在于:所述型煤强制冷却段(6)的高度是密闭隔离段(5)高度的1.25‑1.5倍,所述型煤强制冷却段(6)的炉壁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可开合和关闭的通气孔(24),所述型煤强制冷却段(6)和密闭隔离段(5)的交界处设置有可升降的第一隔离门(2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褐煤干馏提质节能环保隧道窑,包括炉体、窑车和烟道;在所述炉体内的地面上
设置有轨道;所述窑车具有车架(19),所述窑车设置在所述轨道上;所述烟道包括相通的总
烟道(7)、支烟道(9)和上烟道(8);所述炉体设置有进口炉门(1)和出口炉门(2),从所述进
口炉门到所述出口炉门,在所述炉体内依次设置有预备段(3)、碳化段(4)、密闭隔离段(5)
和型煤强制冷却段(6);在所述炉体两侧内壁上对称设置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与轨道相平
行,所述窑车的两侧嵌入所述密封槽中适于沿所述密封槽进行滑动;在所述窑车上表面从
下至上依次设置有隔热保温层、燃烧通道(15)和耐火砖(20),所述燃烧通道(15)与轨道相
垂直;在所述碳化段(4)炉体的一侧内壁上还设置有燃烧室(16),所述燃烧室(16)的一端与
所述窑车上的燃烧通道(15)相连通,所述燃烧室(16)的另一端与第一煤气烧嘴(18)相连
接,所述第一煤气烧嘴(18)通过助燃风管(10)与提供空气的第一风机(12)连通,所述第一
煤气烧嘴(18)通过煤气管路(11)与提供煤气的第二风机(13)连通;在所述燃烧室(16)的上
方还设置有贯通所述燃烧室(16)与碳化段(4)上方型煤碳化室的通道(17),在所述通道
(17)上设置有控制煤气出入的自动开闭的阀门;所述总烟道(7)设在所述炉体顶部吊梁上,
所述上烟道(8)和支烟道(9)均位于炉体上部的两侧内壁且与所述轨道相平行;所述碳化段
(4)炉体内壁上还设置有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振,
申请(专利权)人:汪振,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