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元件变异补偿的驱动电路及其操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074735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6 19:47
一种具有元件变异补偿功能的驱动电路及其操作方法。驱动电路包括上拉开关单元、隔离开关与下拉开关单元。上拉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耦接至第一电压。上拉开关单元的第二端耦接至驱动电路的输出端。隔离开关的第一端耦接至上拉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下拉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耦接至隔离开关的第二端。下拉开关单元的第二端耦接至第二电压。下拉开关单元具有元件变异补偿功能。

Driving circuit with element variation compensation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Driving circuit with element variation compensation function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The driving circuit comprises a pull-up switch unit, an isolating switch and a pull-down switch unit. The first end of the pull-up switch unit is coupled to the first voltage. The second end of the pull-up switch unit is coupled to the output end of the driving circuit. The first end of the isolating switch is coupled to the second end of the pull switch unit. The first end of the pull-down switch unit is coupled to the second end of the isolating switch. The second end of the pull-down switch unit is coupled to the second voltage. The pull-down switch unit has the function of component variation compens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驱动电路领域,特别涉及具有元件变异补偿的驱动电路及其操作方法
技术介绍
显示面板的现有闸极驱动电路使用N型薄膜电晶体(thinfilmtransistor,TFT)。为了持续关闭在扫描线(闸极线)上像素的薄膜电晶体,闸极驱动电路需要把扫描线的电压(薄膜电晶体的闸极电压)保持在低电位。在现有闸极驱动电路中,提供低电位的下拉(pull-down)电路需持续开启,造成薄膜电晶体的持续偏压。因在持续高电压偏压的操作条件下,薄膜电晶体可能产生特性漂移的现象(例如特性衰退及/或临界电压的漂移)。薄膜电晶体的特性衰退会使其工作寿命缩短,而电晶体临界电压(thresholdvoltage,Vth)的漂移将影响闸极驱动电路的可靠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驱动电路及其操作方法,其可以补偿元件的临界电压变异。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驱动电路,包括上拉开关单元、隔离开关与下拉开关单元。上拉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耦接至第一电压。上拉开关单元的第二端耦接至驱动电路的输出端。隔离开关的第一端耦接至上拉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下拉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耦接至隔离开关的第二端。下拉开关单元的第二端耦接至第二电压。当驱动电路在初始化模式进行操作时,该隔离开关为截止,上述下拉开关单元可以取样下拉开关单元的临界电压而获得下拉临界电压值。当驱动电路在正常模式进行操作时,上述的隔离开关为导通,下拉开关单元使用该>截止电压值补偿该下拉开关单元的输入电压。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下拉开关单元包括下拉开关以及下拉开关补偿电路。下拉开关的第一端耦接至隔离开关的第二端。下拉开关的第二端耦接至第二电压。下拉开关补偿电路耦接在该下拉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该下拉开关的控制端之间。当驱动电路在初始化模式进行操作时,该下拉开关补偿电路取样该下拉开关的临界电压而获得下拉临界电压值。当驱动电路在正常模式进行操作时,该下拉开关补偿电路使用该下拉临界电压值补偿该下拉开关的输入电压。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下拉开关补偿电路包括电容、第一开关、第二开关以及第三开关。电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该下拉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该下拉开关的控制端。第一开关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第三电压与该电容的第二端。第二开关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该电容的第二端与该下拉开关的第一端。第三开关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该电容的第一端与该下拉开关的第二端。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下拉开关补偿电路包括电容、第一开关、第二开关以及第三开关。电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该下拉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该下拉开关的控制端。第一开关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第三电压与该电容的第二端。第二开关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该电容的第二端与该下拉开关的第一端。第三开关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该电容的第一端与第四电压。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电压为第一系统电压,而第四电压为第二系统电压。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驱动电路更包括隔离开关补偿电路。隔离开关补偿电路耦接在该隔离开关的控制端。当驱动电路操作在初始化模式时,隔离开关补偿电路取样该隔离开关的临界电压而获得隔离临界电压值。当驱动电路操作在正常模式时,隔离开关补偿电路使用该隔离临界电压值补偿该隔离开关的输入电压。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隔离开关补偿电路包括电容、第一开关、第二开关以及第三开关。电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控制电压与该隔离开关的控制端。第一开关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参考电压与该电容的第二端。第二开关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该电容的第二端与该隔离开关的第一端。第三开关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该电容的第一端与该隔离开关的第二端。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隔离开关补偿电路包括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以及第四开关。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耦接在控制电压。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该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该隔离开关的控制端。第一开关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参考电压与该第二电容的第二端。第二开关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该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与该隔离开关的第一端。第三开关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该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与该隔离开关的第二端。第四开关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该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隔离开关补偿电路包括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开关、第二开关以及第三开关。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耦接在控制电压。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该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该隔离开关的控制端。第一开关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参考电压与该第二电容的第二端。第二开关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该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与该隔离开关的第二端。第三开关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该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驱动电路还包括输出下拉开关。输出下拉开关的第一端耦接至该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输出下拉开关的第二端耦接至该第二电压。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驱动电路还包括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耦接至该驱动电路的输入端。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分别耦接至该上拉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该下拉开关单元的控制端。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控制单元包括第一电晶体、第二电晶体、第三电晶体以及第四电晶体。第一电晶体的第一端耦接至第一电压。第一电晶体的第二端耦接至该上拉开关单元的控制端。第一电晶体的控制端耦接至该驱动电路的输入端。第二电晶体的第一端耦接至该第一电晶体的第二端。第二电晶体的第二端耦接至该第二电压。第二电晶体的控制端耦接至该下拉开关单元的控制端。第三电晶体的第一端耦接至该第一电压。第三电晶体的第二端耦接至该第二电晶体的控制端。第四电晶体的第一端耦接至该第三电晶体的第二端。第四电晶体的第二端耦接至该第二电压。第四电晶体的控制端耦接至该驱动电路的输入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驱动电路的操作方法。其中,该驱动电路包括上拉开关单元、隔离开关与下拉开关单元。上拉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至第一电压与该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其中该第一电压为第一系统电压。隔离开关的第一端耦接至该上拉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下拉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至该隔离开关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压,其中该第二电压为第二系统电压。所述操作方法包括:当该驱动电路在初始化模式进行操作时,截止该隔离开关;当该驱动电路在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具有元件变异补偿的驱动电路及其操作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该驱动电路包括:上拉开关单元,其第一端耦接至第一电压,该上拉开关单元的第二端耦接至该驱动电路的输出端;隔离开关,其第一端耦接至该上拉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以及下拉开关单元,其第一端耦接至该隔离开关的第二端,该下拉开关单元的第二端耦接至第二电压;其中当该驱动电路在初始化模式进行操作时,该隔离开关为截止,该下拉开关单元取样该下拉开关单元的临界电压从而获得下拉临界电压值;以及当该驱动电路在正常模式进行操作时,该隔离开关为导通,该下拉开关单元使用该下拉临界电压值补偿该下拉开关单元的输入电压。

【技术特征摘要】
2014.10.21 TW 1031362811.一种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该驱动电路包括:
上拉开关单元,其第一端耦接至第一电压,该上拉开关单元的第二端耦接
至该驱动电路的输出端;
隔离开关,其第一端耦接至该上拉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以及
下拉开关单元,其第一端耦接至该隔离开关的第二端,该下拉开关单元的
第二端耦接至第二电压;其中当该驱动电路在初始化模式进行操作时,该隔离
开关为截止,该下拉开关单元取样该下拉开关单元的临界电压从而获得下拉临
界电压值;以及当该驱动电路在正常模式进行操作时,该隔离开关为导通,该
下拉开关单元使用该下拉临界电压值补偿该下拉开关单元的输入电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该下拉开关单元包括:
下拉开关,其第一端耦接至该隔离开关的第二端,该下拉开关的第二端耦
接至该第二电压;以及
下拉开关补偿电路,耦接在该下拉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该下拉开关的控制
端之间,其中当该驱动电路在该初始化模式进行操作时,该下拉开关补偿电路
取样该下拉开关的临界电压从而获得该下拉临界电压值;以及当该驱动电路在
该正常模式进行操作时,该下拉开关补偿电路使用该下拉临界电压值补偿该下
拉开关的输入电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该下拉开关补偿电路包
括:
电容,其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该下拉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该下拉开
关的控制端;
第一开关,其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第三电压与该电容的第二端,其
中该第三电压为第一系统电压;
第二开关,其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该电容的第二端与该下拉开关的
第一端;以及
第三开关,其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该电容的第一端与该下拉开关的
第二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该下拉开关补偿电路包
括:
电容,其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该下拉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该下拉开
关的控制端;
第一开关,其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第三电压与该电容的第二端;
第二开关,其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该电容的第二端与该下拉开关的
第一端;以及
第三开关,其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该电容的第一端与第四电压,其
中该第三电压为第一系统电压,而该第四电压为第二系统电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该驱动电路还包括:
隔离开关补偿电路,耦接在该隔离开关的控制端,其中当该驱动电路在初
始化模式进行操作时,该隔离开关补偿电路取样该隔离开关的临界电压而获得
隔离临界电压值;以及当该驱动电路在正常模式进行操作时,该隔离开关补偿
电路使用该隔离临界电压值补偿该隔离开关的输入电压。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该隔离开关补偿电路包
括:
电容,其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控制电压与该隔离开关的控制端;
第一开关,其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参考电压与该电容的第二端,其
中该参考电压为第二系统电压;
第二开关,其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该电容的第二端与该隔离开关的
第一端;以及
第三开关,其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该电容的第一端与该隔离开关的
第二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该隔离开关补偿电路包
括:
第一电容,其第一端耦接在控制电压;
第二电容,其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该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该隔离开
关的控制端;
第一开关,其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参考电压与该第二电容的第二
端;
第二开关,其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该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与该隔离开
关的第一端;
第三开关,其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该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与该隔离开
关的第二端;以及
第四开关,其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该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该隔离开关补偿电路包
括:
第一电容,其第一端耦接在控制电压;
第二电容,其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该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该隔离开
关的控制端;
第一开关,其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参考电压与该第二电容的第二
端;
第二开关,其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该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与该隔离开
关的第二端;以及
第三开关,其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耦接在该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该驱动电路还包括:
输出下拉开关,其第一端耦接至该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该输出下拉开关的
第二端耦接至该第二电压。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该驱动电路还包括:
控制单元,其输入端耦接至该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该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
端与第二输出端分别耦接至该上拉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该下拉开关单元的控
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纪良戴亚翔叶永辉蔡宗桦
申请(专利权)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