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上料装置、自动上料出料装置以及自动加工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913232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30 02: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上料装置、自动上料出料装置以及自动加工设备。自动上料装置包括上料总成和输送总成,上料总成包括上料机架和上料吸附机构,上料吸附机构安装至上料机架,用于将物料吸起,输送总成包括输送梁和滑铲,输送梁布置于上料吸附机构的下方,且与上料机架连接,滑铲相对于输送梁可移动,以用于将物料输送至下一工位,其中,输送梁可扩展以便物料可被上料吸附机构吸附至输送梁上方,并且可收缩以便从上料吸附机构掉落的物料被滑铲支撑。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自动上料装置,实现了自动上料和出料,操作简单,不需要人工辅助配合,减轻了劳动强度,并且缩短了上料和出料的时间,较现有的上料出料装置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械设备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自动上料装置、自动上料出料装置以及自动加工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在板材剪冲压加工的工序中,板材上料通常采用的是吸盘吸附送料,即先用吸盘将板材吸附起来,然后吸盘和板材一同通过滑轨移动,将板材送到剪冲压装置旁边的工作平台上,再利用工作平台上的推送机构将板材推送上料。剪冲压完毕后,将板材从剪冲压装置中取出的方式采取的是辊道输送出料的方式,或者吸盘吸附出料的方式。但前述的上料出料方式,吸盘和板材共同移动的时候晃动较大,容易磕碰,并且速度较慢,对于加工量较大或者加工周期较短的产品来说,上料出料的速度就跟不上节拍,影响了生产效率。另外,对于某些个别的加工件采用上述的上料出料方式,还需要人工辅助配合,不能完全达到自动的上料出料。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自动上料装置、自动上料出料装置以及自动加工设备,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自动上料装置包括:上料总成,上料总成包括:上料机架;上料吸附机构,上料吸附机构安装至上料机架,用于将物料吸起;输送总成,输送总成包括:输送梁,输送梁布置于上料吸附机构的下方,且与上料机架连接;以及滑铲,滑铲相对于输送梁可移动,其中,输送梁可扩展,使得物料可被上料吸附机构吸附至输送梁上方,并且可收缩,使得从上料吸附机构掉落的物料被滑铲支撑并被输送至下一工位附近。可选地,输送总成包括平行布置的两个输送梁,两个输送梁沿水平方向可相反地移动以改变彼此之间的间距。可选地,滑铲设置在两个输送梁之间。可选地,输送总成还包括推板,推板与滑铲可移动地连接,以推动物料随着滑铲运动。可选地,还包括卸料总成,卸料总成与输送总成连接,以将放置在滑铲上的物料卸至下一工位。可选地,卸料总成包括:机座,机座安装至输送梁,且其构造为四边形;至少两个导套,至少两个导套分别设置在机座的两侧;至少两个导柱,至少两个导柱分别与至少两个导套可伸缩地连接;至少两个棘瓣,至少两个棘瓣分别设置在至少两个导柱的端部,且棘瓣的一侧允许物料从棘瓣上滑过,棘瓣的另一侧阻挡物料沿滑铲的长度方向移动;连杆,连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棘瓣连接;以及气缸,气缸设置在机座上,且连接至连杆,以推动或拉回连杆,其中,当气缸推动连杆远离机座时,棘瓣远离机座。可选地,上料总成还包括用于输送物料的上料输送辊道,上料输送辊道布置于输送梁的下方。可选地,上料总成还包括拨板,拨板与上料输送辊道可移动地连接,以推动物料在上料输送辊道上移动。可选地,所述物料为集装箱用板材。可选地,所述自动上料出料装置包括上述的自动上料装置以及出料装置,出料装置用于取出加工后的物料。可选地,出料装置包括:出料机架;出料吸附机构,出料吸附机构安装至出料机架,出料吸附机构包括:吸附臂,吸附臂与出料机架可伸缩地连接;以及电磁铁,电磁铁设置在吸附臂的外端,以用于吸附物料。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自动加工设备,自动加工设备包括上述的自动上料出料装置以及物料加工装置。可选地,物料加工装置为剪切压装置。基于以上技术方案,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存在着如下有益效果:根据本技术的自动上料装置,实现了板材自动上料和出料,操作简单,不需要人工辅助配合,减轻了劳动强度,并且缩短了上料和出料的时间,较现有的上料出料装置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加工大尺寸的板材适用性更好,加工厚板材和薄板材都可以。附图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技术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技术。附图中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在附图中,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自动上料出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2为图1示出的卸料总成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自动上料出料装置;110:上料总成;111:上料机架;112:上料吸附机构;113:上料输送辊道;114:拨板;115:滑轮组;116:第一滑动组件;117:支架;120:板材;130:进板平台;140:输送总成;141:输送梁;142:滑铲;143:推板;144:第二滑动组件;160:卸料总成;161:机座;162:导套;163:导柱;164:棘瓣;165:连杆;166:气缸;180:出料装置;181:出料机架;182:出料吸附机构183:吸附臂;184:电磁铁;185:连接纵梁;186:第三滑动组件。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技术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技术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技术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为了彻底了解本技术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自动上料出料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2为图1示出的卸料总成16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自动上料出料装置100包括自动上料装置和出料装置180。自动上料装置包括上料总成110、输送总成140和卸料总成160。具体地说,上料总成110包括上料机架111、上料吸附机构112、上料输送辊道113和拨板114。上料输送辊道113包括辊道支座、滑轮组115和第一滑动组件116。滑轮组115安装在辊道支座的上面,板材120可以放置在滑轮组115上滑动。第一滑动组件116沿轨道支座的长度方向设置在轨道支座的中间部分。第一滑动组件116包括第一电机、第一齿轮、第一齿条、第一滑道和第一滑块,第一滑道沿轨道支座的长度方向设置在轨道支座的中间部分,第一滑块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滑道上。第一电机启动,带动第一齿轮和第一齿条运转,从而带动第一滑块在第一滑道上移动。第一滑块上安装有拨板114,拨板114垂直设置在第一滑块上,且拨板114的高度高于滑轮组115的高度。拨板114可以推动板材120在滑轮组115上移动。上料机架111包括四根上料立柱、两根上料横梁、两根上料纵梁和四个支架117。两根上料横梁和两根上料纵梁共同围成四边形结构,四根上料立柱分别与该四边形结构的四个顶角连接。四个支架117分别与两根上料纵梁和四根上料立柱连接。支架117的下方安装有移动气缸和输送总成140,移动气缸的一端与支架117连接,另一端与输送总成140连接,输送总成140可以通过移动气缸在水平方向上来回移动,下文将详述。上料吸附机构112安装至上料机架111的四边形结构,本实施方式中,上料吸附机构112的数量为三组,当然,根据具体情况,上料吸附机构112的数量可以为更多组或更少组。上料吸附机构112包括吸附纵梁、吸附气缸和吸盘。吸附气缸的一端安装至吸附纵梁,吸盘安装至吸附气缸的另一端。吸附气缸可带动吸盘沿高度方向移动。输送总成140包括输送梁141、滑铲142和推板143。输送梁141布置于上料吸附机构112的下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自动上料装置包括:上料总成,上料总成包括:上料机架;上料吸附机构,上料吸附机构安装至上料机架,用于将物料吸起;输送总成,输送总成包括:输送梁,输送梁布置于上料吸附机构的下方,且与上料机架连接;以及滑铲,滑铲相对于输送梁可移动,其中,输送梁可扩展,使得物料可被上料吸附机构吸附至输送梁上方,并且可收缩,使得从上料吸附机构掉落的物料被滑铲支撑并被输送至下一工位附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自动上料装置包括:上料总成,上料总成包括:上料机架;上料吸附机构,上料吸附机构安装至上料机架,用于将物料吸起;输送总成,输送总成包括:输送梁,输送梁布置于上料吸附机构的下方,且与上料机架连接;以及滑铲,滑铲相对于输送梁可移动,其中,输送梁可扩展,使得物料可被上料吸附机构吸附至输送梁上方,并且可收缩,使得从上料吸附机构掉落的物料被滑铲支撑并被输送至下一工位附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输送总成包括平行布置的两个输送梁,两个输送梁沿水平方向可相反地移动以改变彼此之间的间距。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滑铲设置在两个输送梁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输送总成还包括推板,推板与滑铲可移动地连接,以推动物料随着滑铲运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卸料总成,卸料总成与输送总成连接,以将放置在滑铲上的物料卸至下一工位。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卸料总成包括:机座,机座安装至输送梁,且其构造为四边形;至少两个导套,至少两个导套分别设置在机座的两侧;至少两个导柱,至少两个导柱分别与至少两个导套可伸缩地连接;至少两个棘瓣,至少两个棘瓣分别设置在至少两个导柱的端部,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声录张新梁大才陈其英徐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中集宝伟工业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集集团集装箱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