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83291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0 04: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线圈部件,能够防止导线卷乱并获得稳定的特性。线圈部件具有:卷芯部、和以在卷芯部形成多层的方式卷绕于卷芯部的多根导线。导线具有导体和覆盖导体的被膜,第n层(n为2以上的整数)导线的外径小于第n‑1层导线的外径,第n层导线的导体的外径与第n‑1层导线的导体的外径相同,第n层导线的被膜的厚度比第n‑1层导线的被膜的厚度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线圈部件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线圈部件,已知有WO2008/096487(专利文献1)记载的线圈部件。该线圈部件具有:芯体、和卷绕于芯体的第一导线、第二导线。第一导线直接卷绕于芯体,第二导线卷绕于第一导线的外侧。即,第一导线构成下层的第一层,第二导线构成上层的第二层。专利文献1:WO2008/096487然而,若实际制造并使用上述以往的线圈部件,会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在将两根导线纵向层叠地卷绕(设定为所谓的双线绕组)时,两根导线的被膜的厚度不同,若将被膜的厚度厚的导线配置于第二层,则容易发生第二层导线的卷乱。其结果会产生无法获得线圈部件的特性、线圈部件的特性偏差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防止导线卷乱,并获得稳定的特性的线圈部件。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线圈部件具备:卷芯部;和多根导线,它们以在所述卷芯部形成多层的方式卷绕于所述卷芯部,所述导线具有导体和覆盖所述导体的被膜,第n层导线的外径小于第n-1层导线的外径,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所述第n层导线的导体的外径与所述第n-1层导线的导体的外径相同,所述第n层导线的被膜的厚度比所述第n-1层导线的被膜的厚度薄。这里,第n-1层位于比第n层靠近卷芯部的下层。构成第n-1层的导线和构成第n层的导线不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线圈部件,第n层导线的外径小于第n-1层导线的外径。由此能够在第n层的相邻的导线之间设置间隙,因此能够一边对第n层导线施加张力、一边卷绕第n层导线。其结果,在包含卷芯部的轴在内的剖面中,能够使第n层导线的重心靠近将位于该导线的正下方的第n-1层的相邻的导线的重心连接的线段的平分线。因此能够防止导线卷乱,获得稳定的导线的层叠构造,从而能够获得线圈部件的稳定特性。另外,第n层导线的导体的外径与第n-1层导线的导体的外径相同,第n层导线的被膜的厚度比第n-1层导线的被膜的厚度薄。由此能够消除第n层导线的导体与第n-1层导线的导体的直流电阻差,能够使线圈部件的特性稳定。另外,在线圈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包含所述卷芯部的轴在内的剖面中,所述第n层导线与位于该导线的正下方的所述第n-1层的相邻的导线的双方接触。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n层导线与位于该导线的正下方的第n-1层的相邻的导线双方接触,因此能够使第n层导线成为稳定的姿势,能够使导线的层叠构造进一步稳定。另外,在线圈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包含所述卷芯部的轴在内的剖面中,第一层的相邻的导线相互接触。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一层的相邻的导线相互接触,因此能够使第一层的导线成为稳定的姿势,能够使导线的层叠构造进一步稳定。另外,在线圈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包含所述卷芯部的轴在内的剖面中,所述第n层导线的重心与将位于该导线的正下方的所述第n-1层的相邻的导线的重心连接的线段的平分线重叠。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包含卷芯部的轴在内的剖面内,第n层导线的重心与将第n-1层的相邻的导线的重心连接的线段的平分线重叠,因此能够使导线的层叠构造进一步稳定。另外,在线圈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包含所述卷芯部的轴在内的剖面中,所述第n层的相邻导线不相互接触而是具有间隙。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n层的相邻的导线不相互接触而是具有间隙,因此能够进一步稳固地卷绕第n层导线。另外,在线圈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n层导线的被膜的厚度比所述第n-1层导线的被膜的厚度薄2μm以上。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n层导线的被膜的厚度比第n-1层导线的被膜的厚度薄2μm以上,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导线卷乱,能够使导线的层叠构造进一步稳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线圈部件,第n层导线的外径小于第n-1层导线的外径,因此能够防止导线卷乱并获得稳定的特性。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线圈部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仰视图。图2是线圈部件的剖视图。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示出被膜厚度差与卷绕不良率的关系的图。图5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线圈部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图6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线圈部件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1A、1B…线圈部件;10…芯体;11…第一凸缘部;111…底面;115…端面;12…第二凸缘部;121…底面;125…端面;13…卷芯部;13a…轴;21~24…第一~第四导线;210、220…导体;211、221…被膜;31~34…第一~第四电极部;L1、L2…第一、第二层;D1、D2…导线的外径;d1、d2…导体的外径;t1、t2…被膜的厚度;M1、M2…重心;N1…线段;N2…平分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详细地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仰视图。图2是线圈部件的剖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线圈部件1例如作为共模扼流线圈发挥功能。线圈部件1具有:芯体10、设置于芯体10的四个电极部31~34、以及卷绕于芯体10并与电极部31~34连接的两根导线21、22。芯体10具有:卷芯部13、设置于卷芯部13的轴13a方向的一端的第一凸缘部11、以及设置于卷芯部13的轴13a方向的另一端的第二凸缘部12。作为芯体10的材料,例如使用氧化铝(非磁性体)、Ni-Zn系铁氧体(磁性体、绝缘体)等材料。图中,将线圈部件1的长度方向(卷芯部13的轴13a方向)设为X方向,将线圈部件1的宽度方向设为Y方向,将线圈部件1的高度方向设为Z方向。卷芯部13沿轴13a方向延伸。卷芯部13的形状是长方体。另外,卷芯部13的形状也可以是圆柱等其他形状。第一凸缘部11具有:连接于卷芯部13的一端的端面115、和安装于安装基板的底面111。第二凸缘部12具有:连接于卷芯部13的另一端的端面125、和安装于安装基板的底面121。四个电极部31~34设置于第一凸缘部11的底面111和第二凸缘部12的底面121。第一电极部31、第二电极部32在第一凸缘部11的底面111沿Y方向排列。第三电极部33、第四电极部34在第二凸缘部12的底面121沿Y方向排列。第一电极部31、第三电极部33在X方向上对置,第二、第四电极部32、34在X方向上对置。电极部31~34通过焊料与安装基板的电极电连接,线圈部件1安装于安装基板。两根导线21、22以在卷芯部13形成两层的方式,沿着卷芯部13的轴13a方向卷绕于卷芯部13。第一导线21直接卷绕于卷芯部13,第二导线22卷绕于第一导线21的外侧。即,第一导线21构成下层的第一层L1,第二导线22构成上层的第二层L2。具体而言,第一层L1由第一导线21的第一匝1-1至第八匝1-8构成。第二层L2由第二导线22的第一匝2-1至第八匝2-8构成。第一导线21、第二导线22从第一凸缘部11朝向第二凸缘部12,纵向层叠地卷绕。第一导线21、第二导线22为所谓的双线绕组。即,同时形成第一导线21的第一匝1-1和第二导线22的第一匝2-1,继而同样地,依次形成第二匝1-2、2-2至第八匝1-8、2-8。这样,第一导线21、第二导线22的卷绕方向相同,卷绕数(匝数)相同。第一导线21的一端21a与第一电极部31电连接,第一导线21的另一端21b与第三电极部33电连接。第二导线22的一端22a与第二电极部32电连接,第二导线22的另一端22b与第四电极部34电连接。第一导线21具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线圈部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卷芯部;和多根导线,它们以在所述卷芯部形成多层的方式卷绕于所述卷芯部,所述导线具有导体和覆盖所述导体的被膜,第n层导线的外径小于第n‑1层导线的外径,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所述第n层导线的导体的外径与所述第n‑1层导线的导体的外径相同,所述第n层导线的被膜的厚度比所述第n‑1层导线的被膜的厚度薄。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8.28 JP 2015-1686181.一种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卷芯部;和多根导线,它们以在所述卷芯部形成多层的方式卷绕于所述卷芯部,所述导线具有导体和覆盖所述导体的被膜,第n层导线的外径小于第n-1层导线的外径,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所述第n层导线的导体的外径与所述第n-1层导线的导体的外径相同,所述第n层导线的被膜的厚度比所述第n-1层导线的被膜的厚度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在包含所述卷芯部的轴在内的剖面中,所述第n层导线与位于该导线的正下方的所述第n-1层的相邻的导线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神户勇贵坂东政博日野宪太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