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下控制臂及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03469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5 01: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下控制臂及具有其的车辆。所述后下控制臂包括:第一控制臂、第二控制臂、弹簧及缓冲块安装支架和紧固件,第一控制臂与第二控制臂至少部分地重合设置,并且第一控制臂与第二控制臂可相对靠近或远离以改变重合部分的大小;弹簧及缓冲块安装支架包括:下支架和上支架,上支架固定在下支架上,下支架骑设在第一控制臂与第二控制臂的重合部分处;紧固件将下支架以及第一控制臂和第二控制臂的重合部分彼此紧固。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后下控制臂,中部弯曲强度提高,且控制臂的长度可调,从而提高后下控制臂的通用化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后下控制臂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后下控制臂是多连杆悬架的重要组成部件,一部分车后悬弹簧及缓冲块安装在后下控制臂上,单片板结构的后下控制臂,容易出现弯曲失效的现象,弹簧及缓冲块安装座容易出现焊接失效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弯曲强度高的后下控制臂。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后下控制臂的车辆。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后下控制臂,包括:第一控制臂和第二控制臂,所述第一控制臂与所述第二控制臂至少部分地重合设置,并且所述第一控制臂与所述第二控制臂可相对靠近或远离以改变重合部分的大小;弹簧及缓冲块安装支架,所述弹簧及缓冲块安装支架包括:下支架和上支架,所述上支架固定在所述下支架上,所述下支架骑设在所述第一控制臂与所述第二控制臂的所述重合部分处;以及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将所述下支架以及所述第一控制臂和所述第二控制臂的所述重合部分彼此紧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后下控制臂,通过将控制臂设置为可部分重合的第一控制臂和第二控制臂,并将下支架骑设在第一控制臂和第二控制臂的重合部分处,从而可有效提高后下控制臂中部的弯曲强度,同时通过调节后下控制臂的长度,可满足不同车型的需求,进而提高后下控制臂的通用化率。在本专利技术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下支架包括:顶壁和外周壁,所述外周壁从所述顶壁的外周沿向下延伸,所述外周壁上设置有允许所述第一控制臂、所述第二控制臂穿出的第一豁口和第二豁口,所述第一豁口与所述第二豁口在所述外周壁的径向上相对。优选地,所述下支架还包括:固定侧板,所述固定侧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控制臂与所述第二控制臂的重合部分的左侧和右侧,两个所述固定侧板平行地固定在所述下支架内部,两个所述固定侧板的第一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豁口的两个侧边缘处,两个所述固定侧板的第二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二豁口的两个侧边缘处,所述固定侧板与所述第一控制臂和所述第二控制臂的所述重合部分通过所述紧固件固定。在本专利技术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控制臂的截面为“U”形且包括两个第一侧壁和连接在所述两个第一侧壁之间的第一连接顶壁,所述第二控制臂的截面为“U”形且包括两个第二侧壁和连接在所述两个第二侧壁之间的第二连接顶壁,所述第一侧壁夹设在同侧的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固定侧板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顶壁夹设在所述第二连接顶壁与所述下支架的顶壁之间。优选地,所述固定侧板、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均为平板且彼此紧贴,所述下支架的顶壁、所述第一连接顶壁和所述第二连接顶壁均为平板且彼此紧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壁上设置有多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侧壁上设置有多组第二安装孔,所述固定侧板上设置有多组第三安装孔,所述多组第一安装孔、所述多组第二安装孔和所述多组第三安装孔中的每一组均成多排分布。在本专利技术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紧固件包括:螺杆,所述螺杆穿设所述固定侧板、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螺母,所述螺母分别与所述螺杆的两端螺纹相连并止抵在同侧的所述固定侧板上。在本专利技术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豁口为“U”形且开口向下,所述外周壁的下端设置有加强翻边。在本专利技术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下支架的顶壁为圆形,所述上支架包括圆形焊接底板和设置在所述圆形焊接底板上的中央凸台,所述圆形焊接底板焊接固定在所述下支架的顶壁的上表面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车辆,设置有如第一方面任一种所述的后下控制臂,所述车辆与上述的后下控制臂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后下控制臂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后下控制臂在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第一控制臂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第二控制臂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中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下支架在另一角度的视图;图7是图1中上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1中紧固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后下控制臂100,第一控制臂1,第一侧壁11,第一安装孔111,第一连接顶壁12,第一端13,第二端14,弧形槽141,第二控制臂2,第二侧壁21,第二安装孔211,第二连接顶壁22,第三端23,第四端24,安装通孔241,弹簧及缓冲块安装支架3,下支架31,顶壁311,外周壁312,第一豁口3121,第二豁口3122,加强翻边3123,固定侧板313,第三安装孔3131,上支架32,圆形焊接底板321,限位翻边3211,中央凸台322,紧固件4,螺杆41,螺母42,衬套5,定位凸起5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参照图1-图8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后下控制臂100。如图1-图8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后下控制臂100包括:第一控制臂1、第二控制臂2、弹簧及缓冲块安装支架3和紧固件4。第一控制臂1与第二控制臂2至少部分地重合设置,并且第一控制臂1与第二控制臂2可相对靠近或远离以改变重合部分的大小。换言之,第一控制臂1和第二控制臂2的相对位置可以进行调节,从而改变整个控制臂100的纵向长度,以适应不同车型,提高通用性。弹簧及缓冲块安装支架3包括:下支架31和上支架32,上支架32固定在下支架31上,下支架31骑设在第一控制臂1与第二控制臂2的重合部分处。这样,由于重合部分相比其他部分为“双层结构”,因此强度大大提高,弹簧及缓冲块安装支架3固定安装在重合部分后,控制臂100在该处受力后不易变形。紧固件4将下支架31以及第一控制臂1和第二控制臂2的重合部分彼此紧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后下控制臂100,通过将控制臂100设置为可部分重合的第一控制臂1和第二控制臂2,并将下支架31骑设在第一控制臂1和第二控制臂2的重合部分处,从而可有效提高后下控制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后下控制臂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下控制臂,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控制臂和第二控制臂,所述第一控制臂与所述第二控制臂至少部分地重合设置,并且所述第一控制臂与所述第二控制臂可相对靠近或远离以改变重合部分的大小;弹簧及缓冲块安装支架,所述弹簧及缓冲块安装支架包括:下支架和上支架,所述上支架固定在所述下支架上,所述下支架骑设在所述第一控制臂与所述第二控制臂的所述重合部分处;以及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将所述下支架以及所述第一控制臂和所述第二控制臂的所述重合部分彼此紧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下控制臂,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控制臂和第二控制臂,所述第一控制臂与所述第二控制臂至少部分地重合设置,并且所述第一控制臂与所述第二控制臂可相对靠近或远离以改变重合部分的大小;弹簧及缓冲块安装支架,所述弹簧及缓冲块安装支架包括:下支架和上支架,所述上支架固定在所述下支架上,所述下支架骑设在所述第一控制臂与所述第二控制臂的所述重合部分处;以及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将所述下支架以及所述第一控制臂和所述第二控制臂的所述重合部分彼此紧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下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架包括:顶壁;外周壁,所述外周壁从所述顶壁的外周沿向下延伸,所述外周壁上设置有允许所述第一控制臂、所述第二控制臂穿出的第一豁口和第二豁口,所述第一豁口与所述第二豁口在所述外周壁的径向上相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下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架还包括:固定侧板,所述固定侧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控制臂与所述第二控制臂的重合部分的左侧和右侧,两个所述固定侧板平行地固定在所述下支架内部,两个所述固定侧板的第一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豁口的两个侧边缘处,两个所述固定侧板的第二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二豁口的两个侧边缘处,所述固定侧板与所述第一控制臂和所述第二控制臂的所述重合部分通过所述紧固件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下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臂的截面为“U”形且包括两个第一侧壁和连接在所述两个第一侧壁之间的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建勇连甲虎彭锋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