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和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75926 阅读:2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8 16: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和汽车。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包括:第一表面,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第三表面,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并将所述第一表面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端连接;变倒角区域,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变倒角区域沿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方向设置;大倒角区域,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沿第一方向的第二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采用变倒角区域,大倒角区域的结构设计,降低应力集中程度,防止由于载荷过大、及冲击载荷频次过高引起的疲劳断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和汽车。
技术介绍
伴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人们对汽车的舒适性、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挑剔。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作为汽车悬架的重要部件,主要用于下控制臂的安装及承受冲击载荷。而现有技术中,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由于载荷过大及冲击载荷频次过高容易引起的疲劳断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易发生疲劳断裂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和汽车。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包括:第一表面,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第三表面,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并将所述第一表面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端连接;变倒角区域,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变倒角区域沿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方向设置;大倒角区域,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沿第一方向的第二端。进一步来说,所述的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中,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大倒角区域向所述容纳空间外侧翻折。进一步来说,所述的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中,所述变倒角区域的倒角由所述第一表面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端向第二端变大。进一步来说,所述的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中,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螺栓孔,所述第二表面相对的位置上也设置有螺栓孔。进一步来说,所述的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中,所述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的第二端设置有翻边。进一步来说,所述的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中,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的连接处、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的连接处均通过圆弧过渡。进一步来说,所述的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中,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为一体结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采用变倒角区域,大倒角区域的结构设计,降低应力集中程度,防止由于载荷过大、及冲击载荷频次过高引起的疲劳断裂。附图说明图1表示本技术实施例中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本技术实施例中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包括:第一表面1,及与第一表面1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2;第三表面3,设置于第一表面1和第二表面2之间,并将第一表面1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端和第二表面2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端连接;变倒角区域11,设置于第一表面1上,变倒角区域11沿第一表面1的第一方向设置;大倒角区域12,设置于第一表面1沿第一方向的第二端。具体来说,本技术的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中,大倒角区域12的结构设计,降低此处的应力集中程度,防止由于载荷过大、及冲击载荷频次过多引起的疲劳断裂。变倒角区域11设置于第一表面1上,保证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与车架的正常螺接。进一步来说,该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呈一凹槽状。第一表面1和第二表面2之间形成一容纳空间4,大倒角区域12向容纳空间4外侧翻折。大倒角区域12降低此处的应力集中程度,防止由于载荷过大、及冲击载荷频次过多引起的疲劳断裂。为了保证与控制臂100和车架横梁200的安装,第一表面1上设置有螺栓孔5,第二表面2相对的位置上也设置有螺栓孔5。变倒角区域11的倒角由第一表面1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端向第二端变大,为螺栓提供了安装平面,保证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与车架的正常螺接。另外,第二表面2是一个平面,便于与其他部件进行贴合装配。第二表面2沿第一方向的第二端设置有翻边21。翻边21也是为了降低此处的应力集中程度。进一步来说,第一表面1和第三表面3的连接处、第二表面2和第三表面3的连接处均通过圆弧过渡。降低此处的应力集中程度,防止由于载荷过大、及冲击载荷频次过多引起的疲劳断裂。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表面1、所述第二表面2和第三表面3为一体结构。该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通过板材冲压而成,材料可以为不锈钢、铁或者铝合金等金属。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需要说明的是,该汽车是包括上述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的汽车,上述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实施例的实现方式同样适用于该汽车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径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以上所述的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表面(1),及与所述第一表面(1)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2);第三表面(3),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1)和所述第二表面(2)之间,并将所述第一表面(1)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表面(2)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端连接;变倒角区域(11),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1)上,所述变倒角区域(11)沿所述第一表面(1)的第一方向设置;大倒角区域(12),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1)沿第一方向的第二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表面(1),及与所述第一表面(1)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2);第三表面(3),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1)和所述第二表面(2)之间,并将所述第一表面(1)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表面(2)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端连接;变倒角区域(11),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1)上,所述变倒角区域(11)沿所述第一表面(1)的第一方向设置;大倒角区域(12),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1)沿第一方向的第二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1)和所述第二表面(2)之间形成一容纳空间(4),所述大倒角区域(12)向所述容纳空间(4)外侧翻折。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下控制臂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倒角区域(11)的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小龙郑守华张博曹广雷杨辰浩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