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92221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3 14: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其对由于座椅的位置状态而使由后座用安全气囊对后座乘员的约束性能降低的情况进行抑制。在预测到车辆的碰撞时,由于在固定有后座用安全气囊装置(48)的座椅(34、72)的座椅靠背部(42)的角度为预定角度以上的情况下,安全气囊的展开区域(88)会成为(A)所示的位置,从而可能无法有效地对后座(84)的乘员进行约束。因此,在上述的情况下,通过对被内置在座椅(34、72)中的倾斜用电机进行驱动而使座椅靠背部(42)的角度升起至(B)所示的位置处,从而实施对安全气囊的展开区域(88)进行调节的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技术,即,具备能够在前方座椅的靠背部的后面侧朝向后方座椅的乘员而膨胀展开的第一安全气囊、和能够在前方座椅的靠背部与前方座椅的乘员之间膨胀展开的第二安全气囊,并分别向两个安全气囊供给来自气体产生部的膨胀展开用的气体,并且使第二安全气囊具有与第一安全气囊的内压保持时间相比而较长的内压保持功能。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5262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一般情况下,车辆用座椅被设为,座椅靠背部(靠背部)的倾斜角度或车辆前后方向位置等位置状态能够进行变更,被固定在车辆用座椅上的后座用安全气囊的展开区域随着所述车辆用座椅的位置状态的变化而相对于后座的乘员落座空间而移动。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技术中,可能产生由于后座用安全气囊展开时的所述车辆用座椅的位置状态从而无法通过后座用安全气囊来有效地对后座乘员进行约束的情况。作为一个示例,如图19所示,对在车辆用座椅200的座椅靠背部200A的倾斜角度(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的角度)被设为预定角度以上的状态下,被固定于座椅靠背部200A上的后座用安全气囊202展开了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由于后座用安全气囊202的展开区域相对于落座于后座204上的后座乘员206而向与适当的位置相比靠车辆上下方向下方侧移动,从而无法有效地对后座乘员206的头部进行约束。此外,在被固定于座椅靠背部200A上的后座用安全气囊202展开而对后座乘员206进行了约束的情况下,朝向车辆前侧的载荷被输入至座椅靠背部200A,并且后座用安全气囊202从座椅靠背部200A接受反作用力。但是,由于如图19所示那样在座椅靠背部200A的倾斜角度为预定角度以上的情况下,相对于座椅靠背部200A的背面的载荷的输入角度变得较小,从而后座用安全气囊202无法有效地从座椅靠背部200A获得反作用力。其结果为,进一步降低了对后座乘员206的头部进行约束的性能。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对由于座椅的位置状态而使由后座用安全气囊实现的后座乘员的约束性能降低的情况进行抑制的车辆用座椅。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技术方案1所述的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包括:驱动部,其能够对座椅的位置状态进行变更;后座用安全气囊,其被固定在所述座椅上,并且在所述座椅的座椅靠背部与所述座椅的后座的乘员落座空间之间展开;控制部,其在预测到碰撞时,通过利用所述驱动部而对所述座椅的位置状态进行变更,从而对所述后座用安全气囊的展开区域进行调节。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专利技术中,在被设为能够通过驱动部而变更位置状态的座椅上,固定有在座椅的座椅靠背部与座椅的后座的乘员落座空间之间展开的后座用安全气囊。而且,控制部在预测到碰撞时,通过利用驱动部而对座椅的位置状态进行变更,从而对后座用安全气囊的展开区域进行调节。由此,在预测到碰撞时,在能够通过座椅的位置状态的变更而将后座用安全气囊的展开区域调节为适合于对后座乘员的约束的位置之后,使后座用安全气囊展开。因此,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专利技术,能够抑制由于座椅的位置状态而使后座用安全气囊对后座乘员的约束性能降低的情况。技术方案2所述的专利技术为,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专利技术中,所述驱动部被设为能够对所述座椅靠背部的倾斜角度进行变更,所述后座用安全气囊被固定在所述座椅靠背部上,所述控制部在预测到碰撞时,通过所述驱动部而将所述座椅靠背部的倾斜角度变更为预定角度。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专利技术中,驱动部被设定为能够对座椅靠背部的倾斜角度进行变更,并且后座用安全气囊被固定在座椅靠背部上。而且,控制部在预测到碰撞时,通过驱动部而将座椅靠背部的倾斜角度变更为预定角度。作为预定角度的一个示例,能够设为后座用安全气囊的展开区域被调节为适合于对后座对乘员的约束的位置从而使后座用安全气囊能够有效地从座椅靠背部获得反作用力的角度。因此,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专利技术,能够抑制由于预测到碰撞时的座椅靠背部的倾斜角度而由后座用安全气囊实现的对后座乘员的约束性能降低的情况。技术方案3所述的专利技术为,在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述的专利技术中,所述驱动部被设为能够对所述座椅的车辆前后方向位置进行变更,所述控制部在预测到碰撞时,通过所述驱动部而将所述座椅的车辆前后方向位置向预定位置进行变更。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专利技术中,被设为驱动部能够对座椅的车辆前后方向位置进行变更,控制部在预测到碰撞时,通过驱动部而将座椅的车辆前后方向位置变更为预定位置。作为预定位置的一个示例,能够设为将后座用安全气囊的展开区域调节至适合于对后座乘员的约束的部位的位置。因此,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专利技术,能够抑制由于预测到碰撞时的座椅的车辆前后方向位置而使由后座用安全气囊实现的后座乘员的约束性能降低的问题。技术方案4所述的专利技术为,在技术方案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专利技术中,所述驱动部被设为能够使所述座椅围绕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的轴而旋转,所述控制部在预测到碰撞时,通过所述驱动部而使所述座椅围绕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的轴而旋转到预定位置。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专利技术中,被设为驱动部能够使座椅围绕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的轴而旋转,控制部在预测到碰撞时,通过驱动部而使座椅围绕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的轴而旋转到预定位置。作为预定位置的一个示例,能够设为将后座用安全气囊的展开区域调节至适合于对后座乘员的约束的部位的位置。因此,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专利技术,能够抑制由于预测到碰撞时的围绕沿着座椅的车辆上下方向的轴而旋转的位置而由使后座用安全气囊实现的对后座乘员的约束性能降低的情况。技术方案5所述的专利技术为,在技术方案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专利技术中,所述控制部在通过对落座于所述座椅上的乘员进行检测的第一检测部而未检测到乘员的情况下,与通过所述第一检测部而检测到乘员的情况相比,提前开始由所述驱动部而实施的所述座椅的位置状态的变更。在技术方案5所述的专利技术中,控制部在未检测到落座于座椅上的乘员的情况下,与检测到落座于座椅上的乘员的情况相比,提前开始由驱动部而实施的所述座椅的位置状态的变更。由此,通过在乘员未落座于座椅上的情况下,与乘员落座于座椅上的情况相比提前结束座椅的位置状态的变更,因此能够在发生车辆碰撞时更切实地对后座乘员进行约束。另一方面,存在如下的情况,即,在乘员落座于座椅上的情况下,车辆在碰撞来临时,在与乘员未落座于座椅上时相比而较迟的时刻、即碰撞危险度进一步增高的时刻开始进行座椅的位置状态的变更,但是在尽管预测到了车辆的碰撞但碰撞已被避免时,由于在开始进行座椅的位置状态的变更之前变为了碰撞不被预测到,因此不对座椅的位置状态进行变更即可。由此,在乘员落座于座椅上的情况下,座椅的位置状态的变更被抑制为仅在必要时被执行,从而能够降低座椅的位置状态的变更对落座于座椅上的乘员带来的影响。因此,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专利技术,能够实施对应于乘员是否落座于座椅上的适当的控制。技术方案6所述的专利技术为,在技术方案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专利技术中,所述控制部在通过对落座于所述座椅的后座上的乘员进行检测的第二检测部而未检测到乘员的情况下,停止通过所述驱动部而对所述座椅的位置状态进行变更的控制。在技术方案6所述的专利技术中,控制部在未检测到落座于座椅的后座上的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用座椅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座椅,包括:驱动部,其能够对座椅的位置状态进行变更;后座用安全气囊,其被固定在所述座椅上,并且在所述座椅的座椅靠背部与所述座椅的后座的乘员落座空间之间展开;控制部,其在预测到碰撞时,通过利用所述驱动部而对所述座椅的位置状态进行变更,从而对所述后座用安全气囊的展开区域进行调节。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8.04 JP 2015-1543881.一种车辆用座椅,包括:驱动部,其能够对座椅的位置状态进行变更;后座用安全气囊,其被固定在所述座椅上,并且在所述座椅的座椅靠背部与所述座椅的后座的乘员落座空间之间展开;控制部,其在预测到碰撞时,通过利用所述驱动部而对所述座椅的位置状态进行变更,从而对所述后座用安全气囊的展开区域进行调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所述驱动部被设为能够对所述座椅靠背部的倾斜角度进行变更,所述后座用安全气囊被固定在所述座椅靠背部上,所述控制部在预测到碰撞时,通过所述驱动部而将所述座椅靠背部的倾斜角度变更为预定角度。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所述驱动部被设为能够对所述座椅的车辆前后方向位置进行变更,所述控制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野光由深渡瀬修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