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90903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8 19: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折叠车,该折叠车包括前壳、十字轴、连杆、尾壳、转动轴以及车座支撑架;所述十字轴设置于所述前壳的空腔区,所述十字轴包括插孔,所述连杆的一端插在所述插孔,所述连杆的另一端和所述车座支撑架的一端连接;所述尾壳的一端通过所述转动轴和所述车座支撑架的一端连接,当所述车座支撑架绕所述转动轴旋转时,所述连杆的一端从所述插孔脱离。在折叠的过程中,只需使车座支撑架发生旋转,便可以很简便地实现尾壳和前壳之间的折叠。

Folding vehicl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folding bicycle, the folding bicycle comprises a front shell, a cross shaft, a connecting rod, a rear cover, a rotating shaft and a saddle supporting frame; the cavity region of the cross shaft is arranged on the front shell, the cross shaft comprises a jack, wherein one end of the connecting rod is inserted in the socket on the other. One end of the connecting rod and the seat support frame is connected; one end of the tail shell are connected by the rotating shaft and the seat, one end of the frame, when the seat support frame around the rotating shaft to rotate, and one end of the connecting rod from the jack out. During the folding process, the folding of the supporting frame of the saddle can be realized, and the folding between the tail shell and the front shell can be easily realiz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交通车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车。
技术介绍
如今,折叠车由于其与普通车相比,不在使用状态时,占用空间较小。折叠车以其便利性日益受到用户的欢迎。现有技术公开一种折叠车,该折叠车包括车前架、车架折叠关节以及车后架。折叠时,通过操作车架折叠关节,将车前架和车后架折叠在一起,从而实现折叠操作。技术人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折叠时,用户需要打开车架折叠关节,然后一只手稳住车前架,另一只手提起车后架,然后使车后架慢慢朝着车前架的方向收拢。在折叠过程中,采用该折叠机构,一方面,比较费力;另一方面,有时用户需要费很大力气来打开扣紧的车架折叠关节,因此用户操作时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目的旨在提供一种折叠车,其解决了现有折叠车折叠费力和操作麻烦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车,该折叠车包括前壳、十字轴、连杆、尾壳、转动轴以及车座支撑架;所述十字轴设置于所述前壳的空腔区,所述十字轴包括插孔,所述连杆的一端插在所述插孔,所述连杆的另一端和所述车座支撑架的一端连接;所述尾壳的一端通过所述转动轴和所述车座支撑架的一端连接,当所述车座支撑架绕所述转动轴旋转时,所述连杆的一端从所述插孔脱离。可选地,所述车座支撑架和所述连杆的另一端的连接处朝着所述连杆的方向延伸出凸块,所述凸块设置连杆通道,当所述车座支撑架绕所述转动轴旋转时,所述连杆绕所述转动轴旋转一定角度,并穿过所述连杆通道,以到达所述车座支撑架的空腔区。可选地,所述车座支撑架朝向所述前壳的延伸方向处设置用于阻碍所述车座支撑架绕所述转动轴旋转的提拉限位块和用于容纳所述提拉限位块的缺口。可选地,所述提拉限位块包括提拉限位块本体、第一固定柱、第二固定柱以及提拉板;所述第一固定柱设置于所述提拉限位块本体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二固定柱设置于所述提拉限位块本体的第二侧面;所述提拉板设置于所述提拉限位块本体的第三侧面。可选地,所述折叠车还包括压板,所述压板的固定端和所述车座支撑架连接;所述提拉限位块本体穿过所述压板的通孔,并且所述提拉限位块本体的底部的长度大于所述压板的通孔的长度。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柱设置第一弹簧;所述第二固定柱设置第二弹簧;所述压板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固定柱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压板连接,并且所述第一弹簧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所述第二固定柱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压板连接,并且所述第二弹簧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可选地,所述前壳的第一侧面至少设置一个连接件,所述车座支撑架设置用于当所述折叠车折叠时,与所述连接件进行连接的卡止件。可选地,所述连接件是扣紧环;所述卡止件是所述车座支撑架朝向所述前壳的方向延伸出的卡止凸块,用于当所述折叠车处于折叠状态时,卡止所述扣紧环。可选地,所述扣紧环是弹性件。可选地,所述折叠车还包括中壳,所述中壳的一端通过销轴和所述十字轴连接,所述中壳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转动轴分别与所述尾壳的一端和所述车座支撑架的一端连接。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折叠该折叠车时,通过操作车座支撑架,使车座支撑架绕转动轴旋转的同时,将连杆的一端从插孔脱离,以便尾壳和前壳进行折叠。在该折叠的过程中,只需使车座支撑架发生旋转,便可以很简便地实现尾壳和前壳之间的折叠。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折叠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十字轴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折叠车的隐藏后壳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折叠车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座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折叠车的另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提拉限位块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压板和提拉限位块之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压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技术。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为了方便说明并且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说明所使用的方位词均以附图所展示的方位为准。请参考图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折叠车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折叠车包括前壳11、十字轴12、连杆13、尾壳14、转动轴15以及车座支撑架16。请一并参考图1、图2和图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十字轴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折叠车的隐藏后壳后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3所示,该十字轴12设置于前壳11的空腔区11A。该折叠车还进一步包括后壳17、中壳18、前轮19以及后轮20,后壳17通过螺钉和前壳11连接,后壳17和前壳11构成车前部的外壳。前壳11和前轮19连接,用户通过操作车前部实现对前轮19的换向。尾壳14和后轮20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折叠车的驱动力可以是人力驱动的,也可以是由电机驱动的。其中,采用人力驱动的方式的,其驱动装置采用多级传动机构,该多级传动机构可以齿轮传动机构,链条传动机构以及等等。对于人力驱动方式,后轮20是主动轮,前轮19是从动轮。采用电机驱动的方式,前轮19是主动轮,后轮20是从动轮。因此,本实施例的折叠车具有两种驱动方式,极大方便用户灵活选择。如图2所示,该十字轴21包括插孔211、上端212、下端213以及销轴孔214。如图3所示,为了便于操作前壳11,并且方便前壳11和中壳18连接,此处的十字轴12设置在空腔区11A的安装座11A1上。下端213通过轴承安装在该安装座11A1上,后壳17朝向前壳11的一面设置轴承安装座,上端212的轴承安装在轴承安装座。当用户操作车前部旋转时,后壳17通过上端212的轴承,以便更灵活地搭配前壳11来旋转。如图3所示,中壳18的一端通过销轴215和十字轴12连接,中壳18的另一端通过转动轴15分别与尾壳14的一端和车座支撑架16的一端连接。如图1所示,该连杆13的一端插在插孔211,其中,设计者根据作业目的,将连杆13以任何角度倾斜地插在插孔211。请参考图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折叠车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连杆13的另一端和车座支撑架16的一端连接,其中,连杆13的另一端可以通过销轴41和车座支撑架16的一端进行铰接,此处不局限于连杆13和车座支撑架16的连接方式。在本实施例中,车座支撑架16的另一端设置车座161。如图1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叠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壳、十字轴、连杆、尾壳、转动轴以及车座支撑架;所述十字轴设置于所述前壳的空腔区,所述十字轴包括插孔,所述连杆的一端插在所述插孔,所述连杆的另一端和所述车座支撑架的一端连接;所述尾壳的一端通过所述转动轴和所述车座支撑架的一端连接,当所述车座支撑架绕所述转动轴旋转时,所述连杆的一端从所述插孔脱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叠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壳、十字轴、连杆、尾壳、转动轴以及车座支撑架;所述十字轴设置于所述前壳的空腔区,所述十字轴包括插孔,所述连杆的一端插在所述插孔,所述连杆的另一端和所述车座支撑架的一端连接;所述尾壳的一端通过所述转动轴和所述车座支撑架的一端连接,当所述车座支撑架绕所述转动轴旋转时,所述连杆的一端从所述插孔脱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座支撑架和所述连杆的另一端的连接处朝着所述连杆的方向延伸出凸块,所述凸块设置连杆通道,当所述车座支撑架绕所述转动轴旋转时,所述连杆绕所述转动轴旋转一定角度,并穿过所述连杆通道,以到达所述车座支撑架的空腔区。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座支撑架朝向所述前壳的延伸方向处设置用于阻碍所述车座支撑架绕所述转动轴旋转的提拉限位块和用于容纳所述提拉限位块的缺口。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拉限位块包括提拉限位块本体、第一固定柱、第二固定柱以及提拉板;所述第一固定柱设置于所述提拉限位块本体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二固定柱设置于所述提拉限位块本体的第二侧面;所述提拉板设置于所述提拉限位块本体的第三侧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鹏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常安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