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基柔性排导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76677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7 18: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软基柔性排导槽,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边墙,在两个边墙之间还设置有肋槛与底槽,边墙与肋槛均由石笼组成,所述石笼又分为A型石笼、B型石笼、C型石笼以及D型石笼,其中边墙由A型石笼、B型石笼和C型石笼组合而成,肋槛由D型石笼组合而成,在石笼中还填充有石块。上述边墙由底至顶依次为A型石笼、B型石笼和C型石笼,在两个边墙外侧的石笼边平齐,在两个边墙的内侧上层石笼比下层石笼短0.5m,边墙石笼内侧喷射钢钎维混凝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软基柔性排导槽,增加了边墙的稳定性,满足新近堆积体上新建工程出现不均匀沉降的变形要求,到达稳固沟道新近堆积物,并加快了应急抢险工程的速度,提高了使用寿命与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然灾害的防治装置,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在防治泥石流时使用的软基柔性排导槽
技术介绍
排导槽是通过人工修建或改造的沟道引导泥石流顺畅通过防护区(段),排向下游泄入主河道的工程。排导槽施工简单方便,投资少,且对防治泥石流灾害常有立竿见影的成效,是防治泥石流的常用措施。现有的排导槽一般都用混凝土或浆砌块石做成,在新近泥石流堆积体上,由于地基土未固结,并且伴随不均匀沉降,使得排导槽很容易被破坏。而排导槽被破坏后,其排导上游泥石流的功能丧失,极有可能引发原有堆积体再次启动,造成二次危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软基柔性排导槽,克服了上述的排导槽容易被破坏且破坏后功能丧失的问题,加快了抢险工程速度,提高了装置的可靠性。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软基柔性排导槽,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边墙,在两个边墙之间还设置有肋槛与底槽,边墙与肋槛均由石笼组成,所述石笼又分为A型石笼、B型石笼、C型石笼以及D型石笼,其中边墙由A型石笼、B型石笼和C型石笼组合而成,肋槛由D型石笼组合而成,在石笼中还填充有石块。进一步的,上述边墙由底至顶依次为A型石笼、B型石笼和C型石笼,在两个边墙外侧的石笼边平齐,在两个边墙的内侧上层石笼比下层石笼短0.5m。作为优选,所述底槽与石笼均由直径为16mm长度为18m的钢筋焊接而成。再进一步的,上述石笼又由石笼主体和石笼顶盖组成;其中,A型石笼宽4.0m,长18.0m,高1.5m;B型石笼宽3.5m,长18.0m,高1.0m;C型石笼宽3.0m,长18.0m,高1.0m;D型石笼宽2.0m,长20-30.0m,高1.5m。作为优选,所述石笼主体与石笼顶盖之间通过捆绑或焊接固定在一起;石笼与石笼之间通过捆绑固定在一起。更进一步的,所述石块为块度为25-40cm的石块。作为优选,所述相邻两个肋槛的间距为10m或20m。作为优选,所述边墙上还可开设有支口。另外,所述边墙的临沟一侧喷射有一层厚度为0.15m的钢纤维混凝土层,在边墙上侧设置有一层混凝土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组合成边墙与肋槛的石笼均采用钢筋焊接而成,其相比于现有技术的钢筋混凝土或浆砌块石拥有更好的韧性,在泥石流冲击或者基础变化时能够更好的适应不均匀沉降并防止内部断裂,大大提高了其使用寿命与适应能力,使其在使用时更加可靠,同时还能大大增加其铺设的效率;(2)本技术整体的适应能力强,能够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与泥石流流向设置在不同的区域,可根据不同规模泥石流淤积厚度、密实程度进行结构尺寸上的调整;(3)本技术的边墙临沟一侧喷射有钢纤维混凝土层,同时在边墙上侧面还设置有混凝土层,能够更好的封闭石笼,避免钢筋被腐蚀,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进一步满足了泥石流冲刷过流需求;(4)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快速的进行大规模的生产与使用,生产跟加工的成本相对较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边墙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石笼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混凝土层与钢纤维混凝土层的设置位置图。图上附图标记为:1—边墙;2—肋槛;3—支口;4—底槽;5—A型石笼;6—B型石笼;7—C型石笼;8—石块;9—石笼顶盖;10—石笼主体;11—钢纤维混凝土层;12-混凝土层。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思路是,提供一种软基柔性排导槽,提高了装置的抗性,进而提高了其使用寿命与可靠性。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实施例1如图1-4所示,软基柔性排导槽,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边墙1,在两个边墙1之间还设置有肋槛2与底槽4,边墙1与肋槛2均由石笼组成,所述石笼又分为A型石笼5、B型石笼6、C型石笼7以及D型石笼,其中边墙1由A型石笼5、B型石笼6和C型石笼7组合而成,肋槛2由D型石笼组合而成,在石笼中还填充有石块8。所述边墙1由底至顶依次为A型石笼5、B型石笼6和C型石笼7,在两个边墙1外侧的石笼边平齐,在两个边墙1的内侧上层石笼比下层石笼短0.5m。其中,A型石笼5厚4.0m,长18.0m,高1.5m;B型石笼6厚3.5m,长18.0m,高1.0m;C型石笼7厚3.0m,长18.0m,高1.0m;D型石笼厚2.0m,长20-30.0m,高1.5m。其中,A型石笼埋在地下的深度为1m;除了出水口处,其他D型石笼埋在地下的深度为1m,出水口处的D型石笼买在地下的深度为2m。同时,每个肋槛的最高处均低于相对应位置处的C型石笼的最高点。所述底槽4与石笼均由直径为16mm、长度为18m的钢筋焊接而成。两根相邻钢筋之间的间距根据填入的石块的块度决定,其间距不大于石块的块度。所述石笼又由石笼主体10和石笼顶盖9组成。所述石笼主体10与石笼顶盖9之间通过捆绑或焊接固定在一起;石笼与石笼之间通过捆绑固定在一起,采用盖顶是便于块石的装填。所述石块8为块度为25-40cm的石块。所述边墙1的临沟一侧喷射有一层厚度为0.15m的钢纤维混凝土层11,在边墙1上侧设置有一层混凝土层12,该混凝土层临沟一侧的厚度为0.5m、宽度为1m,该混凝土层的其他位置厚度为0.3m。其中钢纤维混凝土的配比为:水泥433kg,粗砂892kg,细砂857kg,水195kg,速凝剂17.32kg,钢纤维60kg;该钢纤维混凝土层有防冲、耐磨、防止钢筋生锈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装置的使用寿命。安装时,先根据泥石流的流向在泥石流的两侧设置边墙,接着在边墙之间铺设底槽与肋槛。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所述边墙1上还开设有支口3。该支口的设置位置与泥石流发生的支沟的位置相匹配,其开设宽度根据支沟汇流流量的大小确定。实施例3在泥石流发生后的应急抢险时,相邻两个肋槛2的间距为20m,以提高产品的铺设速度,避免上游泥石流对堆积体的冲刷。实施例4在抢险完毕对产品进行加强时,相邻两个肋槛2的设置间距缩短为10m,以更好的防护堆积体在泥石流的冲刷下二次发生,进一步防止了泥石流发生对社会造成的损害。以上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软基柔性排导槽,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边墙(1),在两个边墙(1)之间还设置有肋槛(2)与底槽(4),边墙(1)与肋槛(2)均由石笼组成,所述石笼又分为A型石笼(5)、B型石笼(6)、C型石笼(7)以及D型石笼,其中边墙(1)由A型石笼(5)、B型石笼(6)和C型石笼(7)组合而成,肋槛(2)由D型石笼组合而成,在石笼中还填充有石块(8)。

【技术特征摘要】
1.软基柔性排导槽,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边墙(1),在两个边墙(1)之间还设置有肋槛(2)与底槽(4),边墙(1)与肋槛(2)均由石笼组成,所述石笼又分为A型石笼(5)、B型石笼(6)、C型石笼(7)以及D型石笼,其中边墙(1)由A型石笼(5)、B型石笼(6)和C型石笼(7)组合而成,肋槛(2)由D型石笼组合而成,在石笼中还填充有石块(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基柔性排导槽,其特征在于,所述边墙(1)由底至顶依次为A型石笼(5)、B型石笼(6)和C型石笼(7),在两个边墙(1)外侧的石笼边平齐,在两个边墙(1)的内侧上层石笼比下层石笼短0.5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基柔性排导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槽(4)与石笼均由直径为16mm长度为18m的钢筋焊接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基柔性排导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石笼又由石笼主体(10)和石笼顶盖(9)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软基柔性排导槽,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德华赵松江郝红兵赵峥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华地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