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刚性基层与粒料柔性基层的过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34334 阅读:2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2 09: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半刚性基层与粒料柔性基层的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半刚性基层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的基层结构,粒料柔性基层为级配碎石上基层;过渡结构包括铺设在面层和基层之间的玻纤格栅过渡层、水泥稳定碎石斜坡式过渡结构和铺筑在斜坡上的粒料柔性基层结构三部分;柔性基层下方是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和底基层;基层上方均为相同结构的沥青面层,底基层下方均为路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半刚性基层和粒料柔性基层之间刚度和强度的连续过渡,减少了差异沉降、裂缝和变形等破坏问题,也方便了后期弯沉指标验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半刚性基层与粒料柔性基层之间的路面过渡结构。
技术介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国公路建设事业迅猛发展,新建高等级公路主要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采用半刚性基层可以有效增加路面结构承载能力,为路面提供稳定的支撑,但是随着半刚性基层的大量采用,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由于半刚性基层自身不可克服的缺点,温缩干缩裂缝,并最终形成反射裂缝,在行车荷载、水、温度的综合作用下,使得路面结构产生松散、坑槽、车辙等病害,最终导致路面结构破坏。粒料类柔性基层路面结构的回弹模量明显低于半刚性材料,并且与半刚性材料相比级配碎石混合料具有较显著的非线性,这种非线性使其在刚性较大的下卧层上表现出较大的回弹模量,从而亦具有足够的抵抗应力及变形的能力,最终使得粒料柔性基层作为上基层不仅具有减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作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疲劳开裂能力。半刚性基层路面的破坏一般从基层的缩裂开始,然后破坏由基层向面层和路基延伸,最终发展为整个路面结构的破坏,因此这种破坏模式属于结构性破坏。柔性基层路面的破坏一般始于面层,由于面层的车辙、开裂,这些破坏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发展、延伸,其破坏属于功能性破坏。柔性基层路面的这种功能性破坏较半刚性基层路面的结构性破坏更容易修复。目前柔性基层不可能完全取代半刚性基层,二者各有优劣,因此将二者有机结合成为我国路面结构发展的趋势,根据地理环境、气候环境以及地质环境的不同选择使用。然而,半刚性基层与柔性基层之间的衔接处由于材料与结构的差异性,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频繁出现差异沉降、裂缝和变形等破坏问题,严重影响了道路交通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半刚性基层与粒料柔性基层的过渡结构,以降低半刚性基层与柔性基层之间的差异沉降,使得两种基层的路面结构之间可以连续过渡,减少因材料结构的不同而引起的破坏性问题。本技术为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半刚性基层与粒料柔性基层的过渡结构,所述半刚性基层是指自上而下依次为第一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第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的基层结构;所述粒料柔性基层是指级配碎石上基层;本技术的结构特点是:所述过渡结构是指:处在所述半刚性基层与粒料柔性基层的连接处设置斜坡式过渡结构,所述斜坡式过渡结构为水泥稳定碎石构筑而成,所述级配碎石上基层的顶面竖直向下5cm处为斜坡起始点,斜坡沿着所述粒料柔性基层延伸方向以1:10的坡度进行放坡,在斜坡终点处竖直向下5cm为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的顶面;处在所述半刚性基层与粒料柔性基层的连接处,位于粒料柔性基层顶层的玻纤格栅过渡层同时覆盖在级配碎石上基层和第一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上,所述玻纤格栅过渡层全部覆盖粒料柔性基层顶面,并朝向半刚性基层中的第一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顶面延伸100cm。本技术半刚性基层与粒料柔性基层的过渡结构的特点也在于:共同设置所述半刚性基层与粒料柔性基层的面层为沥青面层,所述沥青面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细粒式沥青混合料上面层,中粒式沥青混合料中面层和粗粒式沥青混合料下面层。与已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益效果体现在:1、本技术中过渡结构的设置,实现了两种基层之间的连续性过渡,路面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变化过渡,极大地降低了差异沉降和不同路面结构之间的变形破坏,同时为路面弯沉值验收提供过渡。2、本技术在过渡结构中设置玻纤格栅过渡层,玻纤格栅过渡层可有效降低两种基层之间的差异沉降、裂缝破坏,增强粒料柔性基层的整体性,能提高路面抗疲劳开裂性能和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对两种基层之间的过渡具有很好的增强稳定作用。3、本技术中过渡结构的斜坡起点竖直向上5cm为粒料柔性基层表面,斜坡终点竖直向下5cm为柔性基层底面,5cm厚度为粒料柔性基层中集料最大公称粒径的2倍多,可充分保证粒料柔性基层在斜坡起点和终点处形成骨架结构,增加柔性基层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玻纤格栅过渡层,2水泥稳定碎石斜坡式过渡结构,3细粒式沥青混合料上面层,4中粒式沥青混合料中面层,5粗粒式沥青混合料下面层,6第一水泥稳定碎石基层,7第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8级配碎石上基层,9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10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11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半刚性基层与粒料柔性基层的过渡结构其结构形式为:半刚性基层是指自上而下依次为第一水泥稳定碎石基层6、第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7和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9的基层结构;粒料柔性基层是指级配碎石上基层8;本实施例中的过渡结构是指:处在半刚性基层与粒料柔性基层的连接处设置斜坡式过渡结构2,斜坡式过渡结构2为水泥稳定碎石构筑而成,级配碎石上基层8的顶面竖直向下5cm处为斜坡起始点,斜坡沿着所述粒料柔性基层延伸方向以1:10的坡度进行放坡,在斜坡终点处竖直向下5cm为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10的顶面。图1所示,处在半刚性基层与粒料柔性基层的连接处,位于粒料柔性基层顶层的玻纤格栅过渡层1同时覆盖在级配碎石上基层8和第一水泥稳定碎石基层6上,玻纤格栅过渡层1全部覆盖粒料柔性基层顶面,并朝向半刚性基层中的第一水泥稳定碎石基层6的顶面延伸100cm。具体实施中,共同设置所述半刚性基层与粒料柔性基层的面层为沥青面层,所述沥青面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细粒式沥青混合料上面层3,中粒式沥青混合料中面层4和粗粒式沥青混合料下面层5。本技术实现了半刚性基层和粒料柔性基层之间刚度和强度的连续过渡,减少了差异沉降和破坏问题。在图1所示结构中,按规范要求,具体设置为细粒式沥青混合料上面层3的厚度为4cm,中粒式沥青混合料中面层4的厚度为6cm,粗粒式沥青混合料下面层5的厚度为6cm,第一水泥稳定碎石基层6和第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7的厚度均为17cm,级配碎石上基层8和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9的厚度均为20cm,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10和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11的厚度均为17cm。其中,第一水泥稳定碎石基层6、第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7、水泥稳定碎石斜坡式过渡结构2、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10以及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11均为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材料构成,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9为骨架密实型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材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刚性基层与粒料柔性基层的过渡结构,所述半刚性基层是指自上而下依次为第一水泥稳定碎石基层(6)、第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7)和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9)的基层结构;所述粒料柔性基层是指级配碎石上基层(8);其特征是:所述过渡结构是指:处在所述半刚性基层与粒料柔性基层的连接处设置斜坡式过渡结构(2),所述斜坡式过渡结构(2)为水泥稳定碎石构筑而成,所述级配碎石上基层(8)的顶面竖直向下5cm处为斜坡起始点,斜坡沿着所述粒料柔性基层延伸方向以1:10的坡度进行放坡,在斜坡终点处竖直向下5cm为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10)的顶面;处在所述半刚性基层与粒料柔性基层的连接处,位于粒料柔性基层顶层的玻纤格栅过渡层(1)同时覆盖在级配碎石上基层(8)和第一水泥稳定碎石基层(6)上,所述玻纤格栅过渡层(1)全部覆盖粒料柔性基层顶面,并朝向半刚性基层中的第一水泥稳定碎石基层(6)的顶面延伸100c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刚性基层与粒料柔性基层的过渡结构,所述半刚性基层是指自上而下依次为第
一水泥稳定碎石基层(6)、第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7)和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9)的基层
结构;所述粒料柔性基层是指级配碎石上基层(8);
其特征是:所述过渡结构是指:处在所述半刚性基层与粒料柔性基层的连接处设置斜坡
式过渡结构(2),所述斜坡式过渡结构(2)为水泥稳定碎石构筑而成,所述级配碎石上基层(8)
的顶面竖直向下5cm处为斜坡起始点,斜坡沿着所述粒料柔性基层延伸方向以1:10的坡度进
行放坡,在斜坡终点处竖直向下5cm为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芳刘凯李凯任晶鸽马志平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建筑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