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移动万向节、传动轴和车辆,该移动万向节包括外球笼(1)和内球笼(2),所述外球笼内表面形成有滚道(3),所述内球笼包括保持架(4)和安装在该保持架上的滚珠(5),所述保持架通过所述滚珠在所述滚道内滑动,其中,所述外球笼的底板(6)表面上形成有溃缩区(7),该溃缩区的边缘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有减弱部,至少所述保持架的截面可沿轴向投影到所述溃缩区内。底板表面形成有溃缩区,在汽车受到碰撞,保持架首先撞击溃缩区,由此需保证至少保持架能够打通溃缩区,使其与底板分离,以使得外球笼与内球笼继续相互运动进一步压缩,从而达到传动轴溃缩吸能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传动系统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移动万向节和使用该移动万向节的传动轴以及使用该传动轴的车辆。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传动轴的移动万向节的功能主要是为了适应汽车动态行驶中传动轴的长度变化和角度变化,所以移动万向节的伸缩量不需要太大。但是,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动力总成的侵入量远大于传动轴的压缩量,移动万向节的内球笼滑动到外球笼底部时,传动轴已经不能再压缩了,这样碰撞的能量就无法很好的被吸收,严重情况还可能造成传动轴的轴管侵入驾驶室伤害到乘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万向节,该移动万向节在受到较大冲击力时能够传动溃缩。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传动轴,该传动轴使用本技术提供的移动万向节。本技术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使用本技术提供的传动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移动万向节,包括外球笼和内球笼,所述外球笼内表面形成有滚道,所述内球笼包括保持架和安装在该保持架上的滚珠,所述保持架通过所述滚珠在所述滚道内滑动,所述外球笼的底板表面上形成有溃缩区,该溃缩区的边缘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有减弱部,至少所述保持架的截面可沿轴向投影到所述溃缩区内。可选地,所述减弱部由沿所述溃缩区的边缘延伸的凹槽形成。可选地,所述凹槽形成在所述底板远离所述内球笼的外表面上。可选地,所述凹槽的槽深为所述底板厚度的50%~70%。可选地,所述凹槽的槽宽为1mm~3mm。可选地,所述凹槽形成为环形槽。可选地,所述保持架外轮廓的可沿轴向投影到所述环形槽的内径与外径之间。可选地,所述环形槽的形状与所述外球笼内表面的截面形状一致并相互对应。本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传动轴,包括通过支架相连的前轴管和后轴管,所述前轴管与所述支架之间设置有移动万向节,所述移动万向节为上述的移动万向节。本技术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传动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底板表面形成有溃缩区,在汽车受到碰撞,传动轴受到较大冲击力时,保持架首先撞击溃缩区,以此需要保证至少保持架能够打通溃缩区,使其与底板分离,使得外球笼能够与内球笼继续相互运动以进一步压缩,从而实现传动轴的溃缩吸能;另外,在车辆正常工作时,该溃缩区也能够具有一定强度,可以起到密封和限位的作用。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移动万向节的剖视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图1的I部放大图。图4是移动万向节的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传动轴溃缩前的状态图。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传动轴溃缩后的状态图。附图标记说明1外球笼2内球笼3滚道4保持架5滚珠6底板7溃缩区8凹槽9滚槽10连接槽11支架12前轴管13后轴管14移动万向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如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移动万向节和使用该移动万向节的车辆。该移动万向节包括外球笼1和内球笼2,外球笼1内表面形成有滚道3,内球笼2包括保持架4和安装在该保持架4上的滚珠5,保持架4通过滚珠5在滚道3内滑动,其中,外球笼1的底板6表面上形成有溃缩区7,该溃缩区7的边缘与底板6之间形成有减弱部,至少保持架4的截面可沿轴向投影到溃缩区7内。当车辆发生碰撞,受到较大冲击力时,保持架4首先会与外球笼1的底板6相撞,因此至少需要保证保持架4与溃缩区7能够沿轴向对齐,实现溃缩区7能够被内球笼2的保持架4打通,以此将溃缩区7与底板6分离。随之,保持架4在巨大冲击力的带动下使得滚珠5能够冲破底板6,外球笼1与内球笼2则能够继续发生相对运动以进一步实现移动万向节的压缩,从而实现传动轴溃缩吸能的目的。当车辆正常工作时,底板6的溃缩区7同样能保证一定的强度,可以起到限位和密封的作用,使得内球笼2的压缩量在外球笼1与内球笼2之间的正常工作的范围内,保证移动万向节的正常工作。如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减弱部由沿溃缩区7的边缘延伸的凹槽8形成。凹槽8使得溃缩区7的边缘厚度减小,在受到较大冲击力时,能够较易实现应力集中,从而实现溃缩区7与底板6的分离。其中,凹槽8的形状可以为封闭的曲槽也可以为不连续的点状槽,对此本技术不作限制。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减弱部也可以为不联系的通槽结构,溃缩区7同通槽结构之间的连接柱等结构相连,同样能够实现对底板6的局部减弱。同时,为了便于在外球笼1的底板6加工该凹槽8,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外球笼1远离内球笼2的表面上设置该凹槽8。为了保证溃缩区7能够在正常状态下具有一定的强度,同时又能够在撞击状态时能够被打通,在本实施方式中,凹槽8的槽深可以为底板6厚度的50%~70%。同样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凹槽8的槽宽可以选择在1mm~3mm之间。当车辆撞击产生巨大冲击力时,保持架4首先撞击溃缩区7,这样,为了适应保持架4的外轮廓,凹槽8可以形成为环形槽,在撞击时环形槽可以在周向上都能形成应力集中区域,便于打通溃缩区7。进一步地,保持架4的外轮廓可沿轴向投影到环形槽的内径与外径之间。这样,使得保持架4的外轮廓能够撞击到环形槽内,使得环形槽直接受到冲击力,便于溃缩区7与底板6快速分离,及时实现传动轴的溃缩吸能。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外球笼1的内表面形成有供滚珠5滑动的滚道3,在发生撞击时,安装在保持架4上的滚珠5同样会撞击到底板6的溃缩区7。由此,为了便于滚珠5能够冲破溃缩区7,在本实施方式中,环形槽的形状可以与外球笼1内表面的截面形状一致并相互对应,具体地,如图4所示,环形槽包括与滚道3相对应的滚槽9和与保持架4对应的连接槽10,相邻两个滚槽9之间由连接槽10连通。即滚槽9与外球笼1内表面上的滚道3对应以供滚珠5冲出。本技术还提供一种传动轴,如图5所示,包括通过支架11相连的前轴管12和后轴管13,在前轴管12与支架11之间设置有本技术提供的移动万向节,其中前轴管12和外球笼1相连,支架11和内球笼2相连。这样在发生撞击时,移动万向节的内球笼2可以在冲击力的作用冲击溃缩区7,如图6所示,从而使得移动万向节14可以溃缩,以此实现传动轴的压缩,最终实现传动系统的溃缩吸能。综上,本技术提供一种移动万向节和传动轴以及使用该传动轴的车辆,通过在移动万向节的外球笼1的底板6表面形成有溃缩区7,使得其在发生撞击时,能够实现溃缩区7与底板6的分离,使得移动万向节可以进一步压缩,实现传动轴的溃缩吸能。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可选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技术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此外,本技术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动万向节,包括外球笼(1)和内球笼(2),所述外球笼(1)内表面形成有滚道(3),所述内球笼(2)包括保持架(4)和安装在该保持架(4)上的滚珠(5),所述保持架(4)通过所述滚珠(5)在所述滚道(3)内滑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球笼(1)的底板(6)表面上形成有溃缩区(7),该溃缩区(7)的边缘与所述底板(6)之间形成有减弱部,至少所述保持架(4)的截面可沿轴向投影到所述溃缩区(7)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万向节,包括外球笼(1)和内球笼(2),所述外球笼(1)内表面形成有滚道(3),所述内球笼(2)包括保持架(4)和安装在该保持架(4)上的滚珠(5),所述保持架(4)通过所述滚珠(5)在所述滚道(3)内滑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球笼(1)的底板(6)表面上形成有溃缩区(7),该溃缩区(7)的边缘与所述底板(6)之间形成有减弱部,至少所述保持架(4)的截面可沿轴向投影到所述溃缩区(7)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万向节,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弱部由沿所述溃缩区(7)的边缘延伸的凹槽(8)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万向节,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8)形成在所述底板(6)远离所述内球笼(2)的外表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万向节,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8)的槽深为所述底板(6)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兰远锋,李明,申飞,
申请(专利权)人: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