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换热器及其分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954316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02 10: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及其分液装置,分液装置用于设置在管壳式换热器的进液腔(5)内,分液装置包括:用于覆盖在所述换热管(7)管口的分液板(1);设置于所述分液板(1)上,用于与所述进液腔(5)的换热管(7)一一对应设置的分液口(2),所述分液口(2)的流通面积小于所述换热管(7)的流通面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分液装置,由于分液口的流通面积小于换热管的流通面积,在流体经过分液口时流体阻力较大,使得流体在进液腔内均匀分布,流体在进液腔的空间各处的压力充分平衡,使得流体均匀分布于管壳式换热器的每根换热管。通过上述设置,充分利用了换热管的换热能力,提高了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换热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及其分液装置
技术介绍
在提倡节能环保理念下,国家对耗功产品有着越来越高的节能要求,对空调产品性能系数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管壳式换热器广泛应用于空调设备中。以管壳式换热器中的干式蒸发器为例,制冷剂形成的流体进入管壳式换热器前部管箱形成的进液腔内,再进入管板上设置的换热管。由于流体经过进液管进入进液腔,因此,流体优先进入进液腔内靠近进液管的换热管管口,而远离进液管的换热管管口的流体较少,使得流体无法均匀分布于管壳式换热器内的每根换热管内,影响了换热效率。因此,如何使流体均匀分布,提高换热效率,是本
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分液装置,以使流体均匀分布,提高换热效率。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管壳式换热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分液装置,用于设置在管壳式换热器的进液腔内,包括:用于覆盖在所述进液腔的换热管管口的分液板;设置于所述分液板上,用于与所述换热管一一对应设置的分液口,所述分液口的流通面积小于所述换热管的流通面积。优选地,上述分液装置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分液口内,用于伸入所述换热管的分液管。优选地,上述分液装置中,所述分液管为铜管。优选地,上述分液装置中,所述分液管的端部伸出所述分液板的外表面;所述分液板的外表面为其背向所述换热管的一面。优选地,上述分液装置中,所述分液管密封设置于所述分液口内。优选地,上述分液装置中,所述分液管垂直于所述分液板。优选地,上述分液装置中,所述分液管的外壁为用于与所述换热管的内壁相接触的接触面。优选地,上述分液装置中,所述分液板上设置有螺栓固定孔。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分液装置。优选地,上述管壳式换热器中,所述分液装置的数量为一个。优选地,上述管壳式换热器中,所述分液装置的分液板覆盖于所述管壳式换热器的进液腔的全部换热管管口上。优选地,上述管壳式换热器中,所述分液装置的数量为多个。优选地,上述管壳式换热器中,多个所述分液装置的分液板形成分液板组,所述分液板组覆盖所述管壳式换热器的进液腔的全部换热管管口。优选地,上述管壳式换热器中,所述分液装置的分液口与所述换热管均为圆孔。优选地,上述管壳式换热器中,所述分液口与与其对应的所述换热管的轴线重合。本技术提供的分液装置,在安装于管壳式换热器的进液腔内后,由于分液板覆盖在进液腔的换热管的管口上,流体由管壳式换热器的进液管进入进液腔后,需要经过分液板上的分液口,再进入换热管。由于分液口的流通面积小于换热管的流通面积,在流体经过分液口时流体阻力较大,因此,使得流体在进液腔内均匀分布,流体在进液腔的空间各处的压力充分平衡,使得流体均匀分布于管壳式换热器的每根换热管。通过上述设置,充分利用了换热管的换热能力,提高了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分液装置的管壳式换热器。由于上述分液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上述分液装置的管壳式换热器也应具有同样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详细介绍。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分液装置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分液装置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分液装置,以使流体均匀分布,提高换热效率。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管壳式换热器。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及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设置在管壳式换热器的进液腔5内的分液装置,包括分液板1及设置于分液板1上的分液口2。在将分液装置设置在管壳式换热器的进液腔5内后,分液板1覆盖在进液腔5的换热管7的管口上;分液口2与换热管7一一对应设置,即,一个分液口2仅与一个换热管7对应设置,并且,一个换热管7最多仅与一个分液口2对应设置。并且,分液口2的流通面积小于换热管7的流通面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分液装置,在安装于管壳式换热器的进液腔5内后,由于分液板1覆盖在进液腔5的换热管7的管口上,流体由管壳式换热器的进液管8进入进液腔5后,需要经过分液板1上的分液口2,再进入换热管7。由于分液口2的流通面积小于换热管7的流通面积,在流体经过分液口2时流体阻力较大,因此,使得流体在进液腔5内均匀分布,流体在进液腔5的空间各处的压力充分平衡,使得流体均匀分布于管壳式换热器的每根换热管7。通过上述设置,充分利用了换热管7的换热能力,提高了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可以理解的是,分液板1覆盖在进液腔5的换热管7的管口上,使得分液板1遮盖换热管7的管口,流体的全部或一部分无法直接流入换热管7,需要经过分液板1上的分液口2。上述换热管7的管口为换热管7的进液口。分液口2的流通面积为其内圈的横截面积,换热管7的流通面积其内孔的横截面积。进一步地,分液装置还包括设置于分液口2内的分液管3。在将分液装置安装于进液腔5内后,分液管3伸入换热管7内部。通过设置分液管3,进一步提高了流体经过分液装置(分液口2内的分液管3)时流体阻力,进一步提高了流体分布于每根换热管7的均匀度。优选地,为了降低分液管3伸入换热管7的部分对换热能力的影响,优选将分液管3设置为换热性能较高的铜管。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可以将分液板1采用Q235A材料制作。本实施例中,分液管3的尺寸为φ4.5mm×φ1.5mm×40mm,即,分液管3的外壁直径为4.5mm,内壁直径为1.5mm,长度为40mm。分液板1的厚度为6mm。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尺寸,具体尺寸依实际需求而定。如图2所示,分液管3的端部伸出分液板1的外表面;分液板1的外表面为其背向换热管7的一面。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流体无法沿分液板1的外表面流入分液管3内,需要使流体在进液腔5内均匀分布后才流入分液管3。进一步提高流体进入每根换热管7的均匀程度。优选地,分液管3密封设置于分液口2内。即,流体仅能通过分液管3流入换热管7内,提高了对流体引流的效果。也可以使分液管3的外壁与分液口2的内壁之间存在缝隙,流体通过缝隙及分液管3均能流入换热管7内。在本实施例中,分液管3通过焊接与分液板1连接,也可以通过过盈配合或螺纹连接等方式设置于分液口2内,达到分液管3与分液板1的连接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分液装置中,分液管3垂直于分液板1。由于管壳式换热器的管板6与换热管7相互垂直,分液装置的分液管3垂直于分液板1,在安装过程中,以便于将分液板1与管板6平行贴合,便于连接。也可以将分液管3与分液板1呈一定锐角分布,当然,分液管3相互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液装置,用于设置在管壳式换热器的进液腔(5)内,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覆盖在所述进液腔(5)的换热管(7)管口的分液板(1);设置于所述分液板(1)上,用于与所述换热管(7)一一对应设置的分液口(2),所述分液口(2)的流通面积小于所述换热管(7)的流通面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液装置,用于设置在管壳式换热器的进液腔(5)内,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覆盖在所述进液腔(5)的换热管(7)管口的分液板(1);设置于所述分液板(1)上,用于与所述换热管(7)一一对应设置的分液口(2),所述分液口(2)的流通面积小于所述换热管(7)的流通面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分液口(2)内,用于伸入所述换热管(7)的分液管(3)。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管(3)为铜管。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管(3)的端部伸出所述分液板(1)的外表面;所述分液板(1)的外表面为其背向所述换热管(7)的一面。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管(3)密封设置于所述分液口(2)内。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管(3)垂直于所述分液板(1)。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管(3)的外壁为用于与所述换热管(7)的内壁相接触的接触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宏择龙忠铿刘华罗炽亮李莹张丙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