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式散热系统及其泵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865684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19 21: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冷式散热系统及其泵。液冷式散热系统包括泵、散热板与输液管。泵包括壳体与叶轮。壳体一侧形成有进水口,与进水口相对的另一侧形成有出水口。冷却液沿第一方向自进水口进入壳体内,并沿第一方向从出水口离开壳体。叶轮设置于壳体内,用以以第一方向为转轴旋转并带动自进水口进入的冷却液从出水口离开。散热板用以接触热源并对其散热。输液管连通壳体的进水口与出水口,用以将从出水口离开的冷却液送至散热板处后再送回进水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液冷式散热系统及其泵能量消耗较小,且易于维护替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液冷式散热系统及其泵
技术介绍
科技日新月异,计算机发展越发进步,使得其内部的中央处理器(CPU)运算频率越加快速,在计算机运作时,其内部元件又以CPU所产生的温度最高。然而在高温状态下,对电子产品却相当不利,易使电子产品发生故障,因此对于电子产品更格外需避免高温下运作。一般于电子产品中,用来解决高温运作问题的方式,多为在电子产品外加装散热系统。传统的散热系统多为气冷式,利用马达带动扇叶,将冷却空气吹在铝制或铜制散热鳍片,散热鳍片贴设于热源之上。由于气体的散热效果有限,所以需要高效能的散热效率的装置已逐渐转用水冷式散热。已知的水冷式散热系统通常具有多个吸热元件,一般而言是指水冷头,直接平贴于各式电子元件上导热,并设有供液体流动的管线,当液体于管线中流动时,可将散热系统的热量带出,以达到散热降温的目的。为使冷却液于水冷式散热系统产生内部循环,水冷头还包括泵,其作用为推动水冷液快速循环流动,从而将中央处理器的热量散出。由于水冷头及泵都是体积庞大的元件,为了缩减水冷系统在计算机主机中占用的体积,衍生出水冷头与泵合为一体的设计,该结构虽有效缩减水冷系统的体积,但当泵故障时则必须连同水冷头一并更换。一般而言,水冷头为静止件,很少会故障,相对地泵为机动件,其故障率远高于水冷头。再者,水冷头一般使用铜制,其单件成本较泵高出许多,因此泵故障时一并更换水冷头是相当不经济的维护方式。另外,传统泵是采用侧边出水的设计,也就是泵中用以推动水流的叶轮的转轴是垂直于出水方向的。而且,传统泵的入水方向不是垂直于出水方向就是与出水方向相反,因此叶轮施加在水流上的力量必须先耗费部分于水流的转向上,其余力量才是真正用于推动水流前进,
推进效率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液冷式散热系统及其泵,较传统液冷式散热系统的泵的能量消耗较小,且易于维护替换。本技术的液冷式散热系统的泵包括一壳体与一叶轮。壳体一侧形成有一进水口,与进水口相对的另一侧形成有一出水口。冷却液沿第一方向自进水口进入壳体内,并沿第一方向从出水口离开壳体。叶轮设置于壳体内,用以以第一方向为转轴旋转并带动自进水口进入的冷却液从出水口离开。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叶轮具有一中心轴与连接至中心轴的多个扇叶。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中心轴平行于第一方向,且中心轴的延伸线通过进水口与出水口。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泵还包括一线圈组。叶轮设置于线圈组内。线圈组用以驱动叶轮旋转。本技术的液冷式散热系统包括泵、散热板与输液管。泵包括壳体与叶轮。壳体一侧形成有进水口,与进水口相对的另一侧形成有出水口。冷却液沿第一方向自进水口进入壳体内,并沿第一方向从出水口离开壳体。叶轮设置于壳体内,用以以第一方向为转轴旋转并带动自进水口进入的冷却液从出水口离开。散热板用以接触热源并对其散热。输液管连通壳体的进水口与出水口,用以将从出水口离开的冷却液送至散热板处后再送回进水口。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叶轮具有一中心轴与连接至中心轴的多个扇叶。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中心轴平行于第一方向,且中心轴的延伸线通过进水口与出水口。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泵还包括一线圈组。叶轮设置于线圈组内。线圈组用以驱动叶轮旋转。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液冷式散热系统还包括一风扇,设置于散热板上,用以对散热板散热。基于上述,在本技术液冷式散热系统及其泵中,冷却液进入与离开壳体的方向一致,因此能量消耗较传统的泵小,且散热板与泵分离式的设计也可降低维修成本。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依照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液冷式散热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依照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液冷式散热系统的泵的示意图;图3是图2的泵的透视图。附图标记:10:热源20:冷却液50:液冷式散热系统52:散热板54:输液管56:风扇100:液冷式散热系统的泵110:壳体112:进水口114:出水口120:叶轮122:中心轴122A:中心轴的延伸线124:扇叶130:线圈组D10:第一方向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依照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液冷式散热系统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液冷式散热系统50包括泵100、散热板52与输液管54。散热板52用以接触热源10并对其散热。输液管54连通泵100的进水口112与出水口114,用以将从出水口114离开的冷却液20送至散热板52处后再送回进水口112。热源10例如是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显示芯片等发热问题严重的元件,当然热源10也可以是其他电子元件或非电子元件。输液管54可以埋入散热板52中或嵌置于散热板52的表面。或者,散热板52内也可设置有流道,冷却液20从输液管54进入散热板52的流道后再流回输液管54。输液管54用以将冷却液20送至散热板52,而冷却液20将热源10传递至散热板52的热量吸收后带走,并于冷却液20降温后再由输液管54送回。泵100则提供冷却液20持续流动所需的动力。此外,本实施例的液冷式散热系统50可还包括一风扇56,设置于散热板52上,用以对散热板52散热。如此,可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图2是依照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液冷式散热系统的泵的示意图,图3是图2的泵的透视图。请参考图2与图3,本实施例的液冷式散热系统的泵100包括一壳体110与一叶轮120。壳体110的一侧形成有一进水口112,与进水口112相对的另一侧形成有一出水口114。换言之,进水口112与出水口114位于壳体110的相对两侧。叶轮120设置于壳体110内,用以以第一方向D10为转轴旋转,并用以带动自进水口112进入的冷却液20从出水口114离开。从上述可知,在本实施例的泵100中,冷却液20进入进水口112及冷却液20离开出水口114的方向都是第一方向D10,而叶轮120也以第一方向D10为转轴旋转。因此,叶轮120施加在冷却液20上的压力可以几乎都用于推进冷却液20在第一方向D10上的移动,而不需要耗费能量在改变冷却液20的前进方向上。相较于传统泵需耗费能量在改变水流的前进方向上而言,本实施例的泵100所消耗的能量较小,较传统式的泵更为省电。当采用相同功率驱动本实施例的泵100时,对于冷却液20的推进效率也会优于传统式的泵,进而提高冷却效率。再者,由于本实施例的液冷式散热系统的泵100的组成构件少,因此于液冷式散热系统的泵100内进行冷却液20的内部输送时,冷却液20的可确
实地被密封于壳体110内部,不会发生冷却液20的外泄的问题,也不会造成所要冷却的元件的损坏,进而提高产品的信赖度。本实施例的叶轮120例如具有一中心轴122与连接至中心轴122的多个扇叶124。中心轴122平行于第一方向D10,且中心轴122的延伸线122A通过进水口112与出水口114。换言之,中心轴122的延伸线122A以及进水口112与出水口114的联机都在第一方向D10上,而叶轮120以中心轴122为转轴旋转。本实施例的泵100可包括一线圈组130,叶轮120设置于线圈组130内。线圈组130用以驱动叶轮120旋转。线圈组130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冷式散热系统的泵,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一侧形成有进水口,与所述进水口相对的另一侧形成有出水口,用以供冷却液沿第一方向自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壳体内,并沿所述第一方向从所述出水口离开所述壳体;以及叶轮,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用以以所述第一方向为转轴旋转并带动自所述进水口进入的冷却液从所述出水口离开。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3.23 TW 1052040341.一种液冷式散热系统的泵,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一侧形成有进水口,与所述进水口相对的另一侧形成有出水口,用以供冷却液沿第一方向自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壳体内,并沿所述第一方向从所述出水口离开所述壳体;以及叶轮,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用以以所述第一方向为转轴旋转并带动自所述进水口进入的冷却液从所述出水口离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式散热系统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具有中心轴与连接至所述中心轴的多个扇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式散热系统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轴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且所述中心轴的延伸线通过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出水口。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式散热系统的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线圈组,其中所述叶轮设置于所述线圈组内,所述线圈组用以驱动所述叶轮旋转。5.一种液冷式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泵,包括:壳体,一侧形成有进水口,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柏元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永腾电子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