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车架以及具有该汽车车架的汽车。
技术介绍
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相比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具有更安全、舒适,易于操控等优点。随着城市拥堵严重、停车困难等问题出现,以及社会对节能减排的愈发重视,小型汽车特别是电机驱动的小型汽车,因具有便捷、经济、清洁、方便停车等优点,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其碰撞安全性能和高速行驶稳定性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小型汽车通常包括车架,汽车的传动系统、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一般均设置于车架内。但目前小型汽车的汽车车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受制于车身尺寸较小的限制,碰撞吸能空间有限,乘员被动安全性能欠佳;2、车辆轴距较短,重心相对较高,高速过弯时候稳定性较差;3、部分车辆的驾驶员视野受车身高度较低影响,相对较窄;4、如果装备有动力电池,由于安全缓冲空间较小,发生碰撞后容易引发电池爆炸。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车架以及具有该汽车车架的汽车,以解决现有的小型汽车存在的安全性能低、操控性能差等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汽车车架,所述汽车车架包括:车身框架,所述车身框架包括: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车架包括:车身框架,所述车身框架包括:轴承,设置于所述车身框架底部,位于所述车身框架的中部;框式副车架,设置于所述车身框架的底部,位于所述车身框架的前端,所述车身框架通过所述轴承与所述框式副车架的后端可旋转地连接;前悬挂系统,连接所述框式副车架;前轮,所述前轮包括转向节,所述转向节连接所述前悬挂系统;倾斜转向系统,设置于所述车身框架和所述框式副车架的前端,连接所述转向节,控制所述前轮在转向的同时,所述车身框架绕所述轴承左右倾斜;后悬挂系统,设置于所述车身框架的后端;后轮,设置于所述后悬挂系统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车架包括:车身框架,所述车身框架包括:轴承,设置于所述车身框架底部,位于所述车身框架的中部;框式副车架,设置于所述车身框架的底部,位于所述车身框架的前端,所述车身框架通过所述轴承与所述框式副车架的后端可旋转地连接;前悬挂系统,连接所述框式副车架;前轮,所述前轮包括转向节,所述转向节连接所述前悬挂系统;倾斜转向系统,设置于所述车身框架和所述框式副车架的前端,连接所述转向节,控制所述前轮在转向的同时,所述车身框架绕所述轴承左右倾斜;后悬挂系统,设置于所述车身框架的后端;后轮,设置于所述后悬挂系统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车架包括两个前轮,所述倾斜转向系统包括:方向盘,设置于所述车身框架内;方向管柱,与所述方向盘连接,随所述方向盘转动而转动;第一齿轮,与所述方向管柱相连接;第二齿轮,设置于所述框式副车架上,且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转向板,设置于所述车身框架和所述框式副车架的前端,所述转向板与所述车身框架固定连接,并且通过所述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与所述框式副车架相连接;两根第一连杆,分别设置于所述转向板的左右两侧,所述两根第一连杆的一端可旋转地连接于所述框式副车架上;两根第二连杆,分别设置于所述转向板的左右两侧,每根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一根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可旋转地相连接,每根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向板可旋转地相连接;两根转向拉杆,设置于所述车身框架和框式副车架前端,所述转向拉杆的一端与一个所述前轮的转向节相连接,所述转向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连接的一端可旋转地相连接。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宏玉,
申请(专利权)人:平潭鸿远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