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孙宝专利>正文

一种可变阻尼式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97676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11 00: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减震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变阻尼式减震器。该减震器包括:减震外缸、减震内缸、减震转筒、转筒驱动装置以及活塞系统;减震外缸与减震内缸之间形成外腔,减震内缸内形成内腔;减震转筒套设在减震内缸外,减震内缸的侧壁上设置至少一个内缸孔区,减震转筒的侧壁上设置与内缸孔区相对应的转筒阻尼孔区,通过减震转筒的转动,使内缸孔区关闭或打开,从而能够根据路面及行驶情况来调整减震器的阻尼系数,达到弹簧与阻尼理想的耦合效果,为汽车提供更好的减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减震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变阻尼式减震器。
技术介绍
在汽车等各类交通工具上,都配备有减震器,其目的在于抑制吸震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虽然吸震弹簧可以过滤路面的震动,但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而减震器就是用来抑制这种弹簧跳跃的,使车轮很快稳定下来保持与地面有一个稳定持续的附着力。从工作原理上讲,减震器活塞杆只是拉住被压缩的弹簧,在一定的速度下弹起。当车辆平移至凸起路面时,冲击力作用在较硬的弹簧上,且压缩的弹簧长度不等于地面高度时(弹簧压缩长度+车体上升的高度=路面凸起高度在这里不包括快速平移抛起的高度),震动就已经产生,此时减震器还没开始工作。所以,减震器准确的说应是阻尼器,并不具有明显的减震效果只是起稳定作用。目前车辆大多都采用液力减震器,其工作原理是当车架(或车身)和车桥间震动而出现相对运动时,减震器内的活塞上下移动,减震器腔内的油液便反复地从一个腔经过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个腔内。此时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间的内摩擦对震动形成阻尼力,使汽车震动能量转化为油液热能,再由减震器吸收散发到大气中。但目前减震器技术存在的问题是阻尼力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变阻尼式减震器,用于汽车减震,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震外缸、减震内缸、转筒组件、转筒驱动装置、活塞系统以及主弹簧;所述减震外缸与所述减震内缸之间形成外腔;所述减震内缸中空,形成内腔;所述活塞系统设置与所述内腔中;所述主弹簧套设于所述减震外缸的外部;在所述减震内缸的侧壁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分流孔区、第一内缸孔区、第二内缸孔区和第三内缸孔区,并在所述内腔中的所述第一内缸孔区与所述第二内缸孔区之间的位置设置内缸隔板,将所述内腔分为上下两侧;所述转筒组件包括减震转筒;所述减震转筒套设在所述减震内缸的第三内缸孔区外部,且所述减震转筒的侧壁设置与所述第三内缸孔区相对应的转筒孔区;所述转筒驱动装置能够驱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阻尼式减震器,用于汽车减震,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震外缸、减震内缸、转筒组件、转筒驱动装置、活塞系统以及主弹簧;所述减震外缸与所述减震内缸之间形成外腔;所述减震内缸中空,形成内腔;所述活塞系统设置与所述内腔中;所述主弹簧套设于所述减震外缸的外部;在所述减震内缸的侧壁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分流孔区、第一内缸孔区、第二内缸孔区和第三内缸孔区,并在所述内腔中的所述第一内缸孔区与所述第二内缸孔区之间的位置设置内缸隔板,将所述内腔分为上下两侧;所述转筒组件包括减震转筒;所述减震转筒套设在所述减震内缸的第三内缸孔区外部,且所述减震转筒的侧壁设置与所述第三内缸孔区相对应的转筒孔区;所述转筒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减震转筒绕所述减震内缸的中心轴转动,关闭或打开所述第三内缸孔区;所述活塞系统包括活塞杆,以及由所述活塞杆由下到上依次穿过的主活塞、浮动活塞和单向过流阀片组件;其中,所述单向过流阀片组件和所述浮动活塞均设置于所述内腔的上侧空间中,所述主活塞设置于所述内腔的下侧空间中;所述单向过流阀片组件设置于略低于所述分流孔区的位置,且与所述减震内缸固定设置;所述单向过流阀片组件与所述浮动活塞之间设置辅助弹簧;所述主活塞与所述活塞杆固定设置,所述主活塞能够随所述活塞杆同步运动;所述浮动活塞与所述活塞杆做上下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宝
申请(专利权)人:孙宝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