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孙宝专利>正文

一种可变阻尼式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95604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10 16: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减震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减震的减震器及减震平衡系统。该减震器包括:减震外缸、减震内缸、减震转筒、转筒驱动装置以及活塞系统;减震外缸与减震内缸之间形成外腔,减震内缸内形成内腔;减震转筒套设在减震内缸外,减震内缸的侧壁上设置至少一个内缸孔区,减震转筒的侧壁上设置与内缸孔区相对应的转筒阻尼孔区,通过减震转筒的转动,使内缸孔区关闭或打开,从而能够根据路面及行驶情况来调整减震器的阻尼系数,达到弹簧与阻尼理想的耦合效果,为汽车提供更好的减震。该减震平衡系统包括所述的减震器,以及车轮连接系统与车架高度调节系统,能够根据车架的载重量调节车轮与车架之间的相对距离,使车身始终保持平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减震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变阻尼式减震器
技术介绍
在汽车等各类交通工具上,都配备有减震器,其目的在于抑制吸震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虽然吸震弹簧可以过滤路面的震动,但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而减震器就是用来抑制这种弹簧跳跃的,使车轮很快稳定下来保持与地面有一个稳定持续的附着力。从工作原理上讲,减震器活塞杆只是拉住被压缩的弹簧,在一定的速度下弹起。当车辆平移至凸起路面时,冲击力作用在较硬的弹簧上,且压缩的弹簧长度不等于地面高度时(弹簧压缩长度+车体上升的高度=路面凸起高度在这里不包括快速平移抛起的高度),震动就已经产生,此时减震器还没开始工作。所以,减震器准确的说应是阻尼器,并不具有明显的减震效果只是起稳定作用。目前车辆大多都采用液力减震器,其工作原理是当车架(或车身)和车桥间震动而出现相对运动时,减震器内的活塞上下移动,减震器腔内的油液便反复地从一个腔经过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个腔内。此时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间的内摩擦对震动形成阻尼力,使汽车震动能量转化为油液热能,再由减震器吸收散发到大气中。但目前减震器技术存在的问题是阻尼力与弹簧不耦合,阻尼力与弹簧衰减力出入很大,不是出现过阻尼,就是弱阻尼,距离最理想的临界阻尼目标较远。(当阻力使振动物体刚好能不作周期性振动而又能最快地回到平衡位置的情况,为临界阻尼;直 接到达平衡点无振动,且到达时间较长为过阻尼;到达平衡点后还有振动为弱阻尼或无阻尼)。目前最新出现的磁流变减震技术电磁减震器多数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使阻尼力与弹簧的关系更加密切配合,使车辆更加平顺有关,但成本造价异常高,普通轿车不会有这样的配置。而且,性能再优越的减震器如果还是在原弹簧的基础上来增加减震效果,即便是弹簧伸张衰减力与阻尼器阻尼力耦合出入达到临界阻尼,也只能是保证了弹簧应有的弹性效果不妨碍弹簧工作,增加车辆的平顺性和稳定性,但不能从根本上降低车辆的震动。综上,要更进一步避免车辆震动,必须是弹簧压缩长度等于或接近凸起路面的高度,则可保持车体与路面基本平行可解除车辆震动。显然是车辆必须采用超软的弹簧,具有超大压缩行程才会有理想的效果。但是,软的弹簧稳定性非常差,车的左右减震就像天平的左右,遇到强大的弯道离心力、刹车力或急加速力时,车辆重心难以保证。所以为了保证安全性,目前的车企大都采用很硬的弹簧优先保证汽车行驶安全系数,降低了乘坐的舒适性,同时对路面的冲击较大,增加了公路的维修费用,而且会降低通过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阻尼式减震器,能够根据行驶情况改变阻尼系数,从而可以提高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本技术提供的可变阻尼式减震器,用于汽车减震,包括:减震外缸、减震内缸、转筒组件、转筒驱动装置、活塞系统以及主弹簧;所述减震外缸与所述减震内缸之间形成外腔;所述减震内缸中空,形成内腔;所述活塞系统设置与所述内腔中;所述主弹簧套设于所述减震外缸的外部;在所述减震内缸的侧壁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分流孔区、第一内缸孔区、第二内缸孔区和第三内缸孔区,并在所述内腔中、所述第一内缸孔区 与所述第二内缸孔区之间的位置设置内缸隔板,将所述内腔分为上下两侧;所述转筒组件包括减震转筒;所述减震转筒套设在所述减震内缸的第一内缸孔区和第二内缸孔区的外部,且所述减震转筒的侧壁设置分别与所述第一内缸孔区和所述第二内缸孔区相对应的第一转筒孔区和第二转筒孔区;所述转筒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减震转筒绕所述减震内缸的中心轴转动,关闭或打开所述第一内缸孔区和所述第二内缸孔区;所述活塞系统包括活塞杆,以及由所述活塞杆由下到上依次穿过的主活塞、浮动活塞和单向过流阀片组件;其中,所述单向过流阀片组件和所述浮动活塞均设置于所述内腔的上侧空间中,所述主活塞设置于内腔的下侧空间中;所述单向过流阀片组件设置在低于所述分流孔区的位置,且与所述减震内缸固定设置,并在所述减震内缸的侧壁上低于所述单向过流阀片组件的位置设置单向过流阀孔;所述单向过流阀片组件与所述浮动活塞之间设置辅助弹簧;所述主活塞与所述活塞杆固定设置,所述主活塞能够随所述活塞杆同步运动;所述浮动活塞能够沿所述活塞杆上下相对运动。可选的,所述减震外缸的上端盖及下端盖的中心位置分别设置减震外缸上导筒和减震外缸下导筒,用于限制所述活塞杆的横向位移。可选的,所述减震外缸的外壁设置减震外缸凸缘,所述活塞杆的底端与车轮连接件连接;所述主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减震外缸凸缘和所述车轮连接件抵接。可选的,所述主活塞与所述活塞杆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或一体结构。可选的,沿自上至下的方向,所述第二内缸孔区的孔过流量逐渐增大。可选的,所述转筒驱动装置包括电机、转轴以及转轮,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机及所述转轮连接;所述减震转筒的外壁设置与所述转轮啮合的齿条。可选的,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减震外缸的外壁上。可选的,所述减震转筒通过轴承与所述减震内缸的外壁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减震器,能够根据路面及行驶情况,由车载电脑控制(或由转向机构、刹车机构直接或间接控制)减震转筒的转动,来实现内缸孔区的关闭或打开,从而调整减震器给出弹簧所需要的载荷,使其阻尼系数接近于临界阻尼,达到弹簧与阻尼理想的耦合效果,更好的适应汽车的减震需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变阻尼式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减震器的减震内缸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减震器的减震转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减震器的活塞系统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0-减震外缸; 101-减震外缸凸缘; 102-减震外缸上导筒;103-减震外缸下导筒;200-减震内缸; 201-分流孔区; 202-第一内缸孔区;203-内缸隔板; 204-第二内缸孔区;205-第三内缸孔区; 206-单向过流阀孔;211-第一腔室; 212-第二腔室;213-第三腔室; 300-转筒组件; 310-减震转筒; 311-第一转筒孔区;312-第二转筒孔区; 321-上轴承;322-下轴承;400-转筒驱动装置;401-电机; 402-转轴;403-转轮;500-活塞系统; 501-活塞杆; 502-单向过流阀片组件;503-浮动活塞; 504-主活塞;505-辅助弹簧; 600-主弹簧;700-车轮连接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变阻尼式减震器,用于汽车减震,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震外缸、减震内缸、转筒组件、转筒驱动装置、活塞系统以及主弹簧;所述减震外缸与所述减震内缸之间形成外腔;所述减震内缸中空,形成内腔;所述活塞系统设置与所述内腔中;所述主弹簧套设于所述减震外缸的外部;在所述减震内缸的侧壁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分流孔区、第一内缸孔区、第二内缸孔区和第三内缸孔区,并在所述内腔中、所述第一内缸孔区与所述第二内缸孔区之间的位置设置内缸隔板,将所述内腔分为上下两侧;所述转筒组件包括减震转筒;所述减震转筒套设在所述减震内缸的第一内缸孔区和第二内缸孔区的外部,且所述减震转筒的侧壁设置分别与所述第一内缸孔区和所述第二内缸孔区相对应的第一转筒孔区和第二转筒孔区;所述转筒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减震转筒绕所述减震内缸的中心轴转动,关闭或打开所述第一内缸孔区和所述第二内缸孔区;所述活塞系统包括活塞杆,以及由所述活塞杆由下到上依次穿过的主活塞、浮动活塞和单向过流阀片组件;其中,所述单向过流阀片组件和所述浮动活塞均设置于所述内腔的上侧空间中,所述主活塞设置于所述内腔的下侧空间中;所述单向过流阀片组件设置在低于所述分流孔区的位置,且与所述减震内缸固定设置,并在所述减震内缸的侧壁上低于所述单向过流阀片组件的位置设置单向过流阀孔;所述单向过流阀片组件与所述浮动活塞之间设置辅助弹簧;所述主活塞与所述活塞杆固定设置,所述主活塞能够随所述活塞杆同步运动;所述浮动活塞能够沿所述活塞杆上下相对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阻尼式减震器,用于汽车减震,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震外缸、减震内缸、转筒组件、转筒驱动装置、活塞系统以及主弹簧;所述减震外缸与所述减震内缸之间形成外腔;所述减震内缸中空,形成内腔;所述活塞系统设置与所述内腔中;所述主弹簧套设于所述减震外缸的外部;在所述减震内缸的侧壁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分流孔区、第一内缸孔区、第二内缸孔区和第三内缸孔区,并在所述内腔中、所述第一内缸孔区与所述第二内缸孔区之间的位置设置内缸隔板,将所述内腔分为上下两侧;所述转筒组件包括减震转筒;所述减震转筒套设在所述减震内缸的第一内缸孔区和第二内缸孔区的外部,且所述减震转筒的侧壁设置分别与所述第一内缸孔区和所述第二内缸孔区相对应的第一转筒孔区和第二转筒孔区;所述转筒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减震转筒绕所述减震内缸的中心轴转动,关闭或打开所述第一内缸孔区和所述第二内缸孔区;所述活塞系统包括活塞杆,以及由所述活塞杆由下到上依次穿过的主活塞、浮动活塞和单向过流阀片组件;其中,所述单向过流阀片组件和所述浮动活塞均设置于所述内腔的上侧空间中,所述主活塞设置于所述内腔的下侧空间中;所述单向过流阀片组件设置在低于所述分流孔区的位置,且与所述减震内缸固定设置,并在所述减震内缸的侧壁上低于所述单向过流阀片组件的位置设置单向过流阀孔;所述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宝
申请(专利权)人:孙宝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