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厢模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392700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22 18: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厢模拟装置,包括:底板;第一厢体架,第一厢体架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底板上;第二厢体架,第二厢体架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底板上;第一厢体架和第二厢体架之间用于连接过桥线。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车厢模拟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车辆的车厢端部之间的过桥电缆的长度和安装位置不易确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厢模拟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模拟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厢模拟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轨道车辆的车厢与车厢之间通过车钩连挂,车厢的端部之间还有很多高低压连接器、信号连接器进行连挂,主要用于车厢之间电源和信号的传输。然而,在车辆运行中的过曲线等恶劣工况下,连接器以及过桥电缆会出现拉扯、碰撞和摩擦等的情况,而现有技术中通过计算不易准确地确定较为合理的过桥电缆的长度,同时在过曲线时电缆之间的相抗程度也不容易确定,这使得设备和连接器不能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厢模拟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辆的车厢端部之间的过桥电缆的长度和安装位置不易确定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厢模拟装置,包括:底板;第一厢体架,第一厢体架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底板上;第二厢体架,第二厢体架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底板上;第一厢体架和第二厢体架之间用于连接过桥线。在本实施例中,车厢模拟装置还包括:第一承载板,第一承载板铰接在底板上,第一承载板与第一厢体架连接,带动第一厢体架在底板上运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承载板上设置有第一条形槽,第一条形槽沿第一承载板的延伸方向延伸,第一厢体架沿第一条形槽的延伸方向可移动地插设在第一条形槽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厢体架上设置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上安装有第三轴承,第三轴承位于第一条形槽内。在本实施例中,车厢模拟装置还包括:第二承载板,第二承载板铰接在底板上,第二承载板与第二厢体架连接,带动第二厢体架在底板上运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承载板上设置有第二条形槽,第二条形槽沿第二承载板的延伸方向延伸,第二厢体架沿第二条形槽的延伸方向可移动地插设在第二条形槽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厢体架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上安装有第四轴承,第四轴承位于第二条形槽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厢体架包括第一框架和第一安装板,第一安装板沿第一框架的高度方向位置可调节地设置,过桥线连接在第一安装板上。在本实施例中,车厢模拟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器座,第一连接器座沿第一安装板的延伸方向位置可调节地设置,过桥线通过第一连接器座与第一安装板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厢体架包括第二框架和第二安装板,第二安装板沿第二框架的高度方向位置可调节地设置,过桥线连接在第二安装板上。在本实施例中,车厢模拟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器座,第二连接器座沿第二安装板的延伸方向位置可调节地设置,过桥线通过第二连接器座与第二安装板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厢体架和第二厢体架之间具有多根过桥线,各过桥线的第一端在第一厢体架上的高度相同,各过桥线的第二端在第二厢体架上的高度相同。本专利技术中的车厢模拟装置包括底板、第一厢体架和第二厢体架,由于第一厢体架和第二厢体架均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底板上,且第一厢体架和第二厢体架之间连接过桥线。这样,在对过桥线的长度进行模拟时,将第一厢体架和第二厢体架运动到模拟位置,检查过桥线的长度是否拉至没有余量、或过桥线在压缩情况下长度下垂是否超过界限,以及两条过桥线之间是否相抗相摩,便可以检测过桥线的长度是否合理,进而比较方便地确定过桥线的长度。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中的车厢模拟装置的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中的车厢模拟装置的俯视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中的车厢模拟装置的侧视图;以及图4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中的车厢模拟装置的模拟状态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底板;20、第一厢体架;21、第一框架;22、第一安装板;23、第一连接部;30、第二厢体架;31、第二框架;32、第二安装板;33、第二连接部;40、过桥线;50、第一承载板;51、第一条形槽;60、第二承载板;61、第二条形槽;70、第一连接器座;80、第二连接器座;91、第一轴承;92、第二轴承;93、第三轴承;94、第四轴承;100、模拟运行曲线。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厢模拟装置,请参考图1至图4,该车厢模拟装置包括:底板10;第一厢体架20,第一厢体架20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底板10上;第二厢体架30,第二厢体架30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底板10上;第一厢体架20和第二厢体架30之间用于连接过桥线40。本专利技术中的车厢模拟装置包括底板10、第一厢体架20和第二厢体架30,由于第一厢体架20和第二厢体架30均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底板10上,且第一厢体架20和第二厢体架30之间连接过桥线40。这样,在对过桥线40的长度进行模拟时,将第一厢体架20和第二厢体架30运动到模拟位置,检查过桥线40的长度是否拉至没有余量、或过桥线40在压缩情况下长度下垂是否超过界限,以及两条过桥线40之间是否相抗相摩,便可以检测过桥线40的长度是否合理,进而比较方便地确定过桥线40的长度。为了实现第一厢体架20在底板10上的运动,车厢模拟装置还包括:第一承载板50,第一承载板50铰接在底板10上,第一承载板50与第一厢体架20连接,带动第一厢体架20在底板10上运动。这样,当转动第一承载板50时,便可以带动第一厢体架20在底板10上的移动。为了保证第一承载板50可以在底板10上可以转动,第一承载板50通过第一轴承91安装在底板10上。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4所示,第一承载板50上设置有第一条形槽51,第一条形槽51沿第一承载板50的延伸方向延伸,第一厢体架20沿第一条形槽51的延伸方向可移动地插设在第一条形槽51内。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厢体架20插设在第一条形槽51上,可以扩大第一厢体架20的运动范围,使第一厢体架20不仅可以绕第一承载板50的铰接点转动,还可以在沿靠近该铰接点或远离该铰接点的方向移动。为了实现第一厢体架20插设在第一条形槽51内,第一厢体架20上设置第一连接部23,第一连接部23上安装有第三轴承93,第三轴承93位于第一条形槽51内。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部23插设在第一条形槽51内,由于第一连接部23上安装有第三轴承93,且该第三轴承93位于第一条形槽51内,这样,第一厢体架20便可以绕第三轴承93转动。为了实现第二厢体架30在底板10上的运动,如图1、图2和图4所示,车厢模拟装置还包括:第二承载板60,第二承载板60铰接在底板10上,第二承载板60与第二厢体架30连接,带动第二厢体架30在底板10上运动。这样,当转动第二承载板60时,便可以带动第二厢体架30在底板10上的移动。为了使第二承载板60可以底板10上转动,第二承载板60通过第二轴承92安装在底板10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承载板60上设置有第二条形槽61,第二条形槽61沿第二承载板60的延伸方向延伸,第二厢体架30沿第二条形槽61的延伸方向可移动地插设在第二条形槽61内。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二厢体架30插设在第二条形槽61上,可以扩大第二厢体架30的运动范围,使第二厢体架30不仅可以绕第二承载板60的铰接点转动,还可以在沿靠近该铰接点或远离该铰接点的方向移动。为了实现第二厢体架30插设在第二条形槽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厢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0);第一厢体架(20),所述第一厢体架(20)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所述底板(10)上;第二厢体架(30),所述第二厢体架(30)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所述底板(10)上;所述第一厢体架(20)和所述第二厢体架(30)之间用于连接过桥线(4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厢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0);第一厢体架(20),所述第一厢体架(20)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所述底板(10)上;第二厢体架(30),所述第二厢体架(30)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所述底板(10)上;所述第一厢体架(20)和所述第二厢体架(30)之间用于连接过桥线(40);第一承载板(50),所述第一承载板(50)铰接在所述底板(10)上,所述第一承载板(50)与所述第一厢体架(20)连接,带动所述第一厢体架(20)在所述底板(10)上运动;第二承载板(60),所述第二承载板(60)铰接在所述底板(10)上,所述第二承载板(60)与所述第二厢体架(30)连接,带动所述第二厢体架(30)在所述底板(10)上运动;所述第一承载板(50)上设置有第一条形槽(51),所述第一条形槽(51)沿所述第一承载板(50)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厢体架(20)沿所述第一条形槽(51)的延伸方向可移动地插设在所述第一条形槽(51)内;所述第一厢体架(20)上设置第一连接部(23),所述第一连接部(23)上安装有第三轴承(93),所述第三轴承(93)位于所述第一条形槽(51)内;所述第二承载板(60)上设置有第二条形槽(61),所述第二条形槽(61)沿所述第二承载板(60)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厢体架(30)沿所述第二条形槽(61)的延伸方向可移动地插设在所述第二条形槽(61)内;所述第二厢体架(30)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33),所述第二连接部(33)上安装有第四轴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波孙玉昆侯方东刘金林焦京海吴冬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