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室及使用其的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07840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0 0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气室,包括:空气室本体,所述空气室本体形成有一具有开口的凹槽;导水管,所述导水管连接于所述空气室本体的侧部,并与所述凹槽相连通,且所述导水管沿背离所述开口的方向延伸,并与汽车的前上防撞主梁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空气室,通过导水管与汽车的前上防撞主梁固定连接来实现空气室的固定,以替代现有技术中分别与汽车的前风挡横梁与前机舱上部横梁的连接,从而简化连接,节省安装时的人工成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使用如上所述的空气室的汽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尤其涉及一种空气室及使用其的汽车
技术介绍
空气室,位于汽车前窗玻璃和前发动机舱之间、并与雨刮器连接,可以起到避免落叶、雨水等进入发动机舱的作用。现有技术中的空气室,大多为钢质材料制成,其重量在1.5千克左右。图1示出了现有的一种空气室I,其形成有一具有开口的凹槽结构,并通过第一端部2与汽车的前风挡横梁连接,第二端部3与汽车的前机舱上部横梁连接。由图1中可见,此空气室与前风挡横梁以及前机舱上部横梁的连接点有多个,并且均为螺钉连接。此种连接方式装配繁琐,增加人工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空气室及使用其的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空气室,包括:空气室本体,所述空气室本体形成有一具有开口的凹槽;导水管,所述导水管连接于所述空气室本体的侧部,并与所述凹槽相连通,且所述导水管沿背离所述开口的方向延伸,并与汽车的前上防撞主梁固定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室本体包括:底部;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均与底部连接,且彼此相对设置;第三侧部和第四侧部,所述第三侧部和所述第四侧部均与底部连接,且彼此相对设置;所述底部、第一侧部、第二侧部、第三侧部和第四侧部围绕形成所述凹槽。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部与汽车的前风挡相适配,所述第二侧部与汽车的前车盖相抵触。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水管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三侧部和第四侧部,并且所述导水管均沿背离所述开口的方向延伸。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水管与所述前上防撞主梁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部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与所述前上防撞主梁固定连接。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空气室。本技术的空气室,通过导水管与汽车的前上防撞主梁固定连接来实现空气室的固定,以替代现有技术中分别与汽车的前风挡横梁与前机舱上部横梁的连接,从而简化连接,节省安装时的人工成本。【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空气室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空气室的结构示意图一;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空气室的结构示意图二;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空气室连接完毕后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10—空气室;2 一第一端部;3 一第二端部;20—前上防撞主梁;100—空气室本体;η一第一侧部;12一第二侧部;13一第三侧部;14一第四侧部;15—开口 ;16一导水管;17一支撑杆;18一底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并不表示将本技术相关部分的数量限制为“仅此一个”,并且“一个”不表示排除本技术相关部分的数量“多于一个”的情形。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气室连接复杂、装配不便,增加人工成本的技术缺陷,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室10,如图2和图3所示,包括:空气室本体100以及与空气室本体100相连接的导水管16。其中:空气室本体100形成有一具有开口15的凹槽。本实施例中,为了积存雨水或落下的杂物等,开口 15应设置为朝上,S卩+Z向。在本文中,“上”、“下”、“前”、“后”、“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关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限定这些相关部分的绝对位置。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的使用习惯,定义从车头到车尾的方向为正X向;从车驾驶座侧到副驾驶座侧的方向为正Y向;从车底部18到车顶部的方向为正Z向。更为详尽地,空气室本体100包括:底部18;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水快速地在凹槽内流出,可以设置底部18沿Y向为中间高两侧低的结构形式。第一侧部11和第二侧部12,所述第一侧部11和所述第二侧部12均与底部18连接,且彼此相对设置。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第一侧部11与汽车的前风挡相适配。在此需要解释的是,此处的适配,不仅包括第一侧部11与前风挡相接触的边缘彼此配合紧密,而且第一侧部11的表面与前风挡的表面为延伸过渡,以便于落在前风挡的雨水、落叶等杂物滑落至凹槽内。当然,“适配”并非严格的数学和/或几何学意义上的限制,还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且制造或使用等允许的误差。第二侧部12与前车盖相抵触。更为详尽地,第二侧部12与前车盖彼此接触的边缘配合紧密。第三侧部13和第四侧部14,所述第三侧部13和所述第四侧部14均与底部18连接,且彼此相对设置。底部18、第一侧部11、第二侧部12、第三侧部13和第四侧部14围绕形成所述凹槽。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如提等。参见图4,图4为空气室10连接完毕后的示意图。由图4中可见,导水管16连接于所述空气室本体100的侧部,并与所述凹槽相连通,且所述导水管16沿背离所述开口 15的方向延伸,并与汽车的前上防撞主梁20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前上防撞主梁20为两个,且均沿正X向延伸。此前上防撞主梁20为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内设置的零部件,在此便不再进行过多描述。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导水管16为两个,分别连接于第三侧部13和第四侧部14,并且所述导水管16均沿背离所述开口 15的方向延伸。这样,当凹槽内有积水时,积水便会顺着导水管16。可选地,导水管16与前上防撞主梁20的连接方式有多种,本实施例中的导水管16与前上防撞主梁20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便于拆卸。另外,空气室本体100不仅仅依靠导水管16与前上防撞主梁20连接,空气室本体100的底部18连接有支撑杆17,所述支撑杆17与所述前上防撞主梁20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空气室10可以米用GMT(Glass Mat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s,玻璃纤维增强型热塑性塑料)材料,并采用磨压成型。此种GMT材料的空气室10相对于传统的钢材料而言,重量降低2/3,减重效果明显,且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那么,通过GMT材料制作的支撑杆17,可以与前上防撞主梁20粘接来实现固定连接。本技术的空气室10,通过导水管16与汽车的前上防撞主梁20固定连接来实现空气室10的固定,以替代现有技术中分别与汽车的前风挡横梁与前机舱上部横梁的连接,从而简化连接,节省安装时的人工成本。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空气室10。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技术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而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技术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案或变更,如特征的组合、分割或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气室(10),其特征在于,包括:空气室本体(100),所述空气室本体(100)形成有一具有开口(15)的凹槽;导水管(16),所述导水管(16)连接于所述空气室本体(100)的侧部,并与所述凹槽相连通,且所述导水管(16)沿背离所述开口(15)的方向延伸,并与汽车的前上防撞主梁(20)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群王静红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