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气动力抽液装置,包括支架(1)、储液管(2)、排液阀(3)和连接软管(4),所述支架(1)包括承载座(5)和支撑腿(6),所述支撑腿(6)固定安装在所述承载座(5)的底部,所述承载座(5)的底面还设有连接板(7),所述连接板(7)上设有沿水平方向布置的托杆(8),所述储液管(2)固定安装在所述托杆(8)上,所述储液管(2)的下端与所述排液阀(3)连接,所述储液管(2)的上端与所述连接软管(4)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快速取液,只需一人操作即可,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和出液量便于控制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抽液装置,特别是一种空气动力抽液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桶装液体抽取时多用电动泵、气动泵或者手动泵。电动泵的原理是把动力机的机械能转换成液体的压力能。气动泵以压缩空气为动力,是由膜片往复变形造成容积变化的容积泵。对于部分罐装易燃油品考虑到安全性和场地条件限制一般用手动泵抽取。频繁抽取桶装液体使用手动泵抽取的方式应用较为广泛。一般手动泵多为活塞式往复泵,活塞两侧各有一个吸入阀和排出阀。活塞通过连杆,摇臂柄相连,用手来回摆动手摇柄即可带动泵缸内的活塞作往复运动,从而使活塞两侧的吸入阀分别从吸入管内吸入液体,并从排出管排出液体。此抽取方式的缺点在于:(1)手动泵为一种活塞泵,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润滑等原因易损坏,每台泵价1000元左右,使用成本较高;(2)手动泵需要人力驱动,由于手摇速度难以控制均衡,排出管出液速度时快时慢,难以把控抽取量;(3)手动泵取液需要两人协作完成,工作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气动力抽液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它能够实现快速取液,只需一人操作即可,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和出液量便于控制的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空气动力抽液装置,包括支架、储液管、排液阀和连接软管,所述支架包括承载座和支撑腿,所述支撑腿固定安装在所述承载座的底部,所述承载座的底面还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有沿水平方向布置的托杆,所述储液管固定安装在所述托杆上,所述储液管的下端与所述排液阀连接,所述储液管的上端与所述连接软管连接。前述的空气动力抽液装置中,优选地,所述排液阀位于所述承载座的下方。前述的空气动力抽液装置中,优选地,所述连接软管与所述储液管连接的一端设有外连接管,所述外连接管内安装密封环,所述储液管插接在所述外连接管与所述连接软管之间,且所述储液管的顶部与所述密封环抵接。前述的空气动力抽液装置中,优选地,所述连接软管插入所述储液管内的部分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前述的空气动力抽液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储液管插入所述外连接管的部分的外壁上设有第三密封圈和第四密封圈。前述的空气动力抽液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储液管的外壁上还设有第一连接齿,所述外连接管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齿卡接的第二连接齿。前述的空气动力抽液装置中,优选地,所述承载座顶部设有挡圈。前述的空气动力抽液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储液管采用透明材料制作。前述的空气动力抽液装置中,优选地,所述透明材料为玻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包括支架、储液管、排液阀和连接软管,所述支架包括承载座和支撑腿,所述支撑腿固定安装在所述承载座的底部,所述承载座的底面还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有沿水平方向布置的托杆,所述储液管固定安装在所述托杆上,所述储液管的下端与所述排液阀连接,所述储液管的上端与所述连接软管连接。使用时,将装液体的容器放置在支架上,并在储液管内灌满相同的液体,然后将连接软管的一端插入装液体的容器内,另一端与储液管连接,最后打开排液阀,排液阀将储液管内的液体排除,根据连通器的原理,当储液管内的液体全部排出后,容器内的液体会通过连接软管被吸出容器外,流经储液管,从排液阀排出。需要排出多少液体通过排液阀控制即可。操作过程只需一人操作,而且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且不宜损坏。通过密封圈和密封环的设置,可以保证储液管与连接软管之间连接的气密性,防止二者的连接位置漏气,影响排液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的轴测图;图2是支架、储液管和排液阀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储液管与连接软管连接部位的剖视图;图4是图3中A部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支架,2-储液管,3-排液阀,4-连接软管,5-承载座,6-支撑腿,7-连接板,8-托杆,9-外连接管,10-密封环,11-第一密封圈,12-第二密封圈,13-第三密封圈,14-第四密封圈,15-第一连接齿,16-第二连接齿,17-挡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空气动力抽液装置,包括支架1、储液管2、排液阀3和连接软管4,支架1包括承载座5和支撑腿6,支撑腿6固定安装在承载座5的底部,承载座5的底面还设有连接板7,连接板7上设有沿水平方向布置的托杆8,储液管2固定安装在托杆8上,储液管2的下端与排液阀3连接,储液管2的上端与连接软管4连接。具体地,将装有液体的容器放置在支架1的承载座5上,为了防止容器从承载座5上滑落,可以在承载座5顶部设有挡圈17,挡圈17可以起到限位作用,防止容器因意外情况滑落,然后在储液管2内装满与容器内相同的液体,并使用连接软管4将储液管2与容器连通,连接软管4插入容器内的一端最好能够插入容器内的底部,这样可以保证将容器内所有的液体抽出,打开排液阀3,储液管2内的液体通过排液阀3流出,根据连通器的原理,随着液体的流出容器内的液体被吸出至连接软管4内,经过储液管2最终从排液阀3流出,需要抽出多少液体通过排液阀3即可控制,当关闭排液阀3后,由于储液管2和连接软管4内充满了液体,所以再次打开排液阀3液体依然可以顺利排出,无需重复上述步骤。为了能够将容器内的液体排放干净,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连接软管4的端部需要插至容器内的底部,二是排液阀3必须位于承载座5的下方,即排液阀3必须低于容器的底部。进一步,由于本专利技术在最初抽取容器内液体时,需要依赖连接软管4内残留的空气将容器内的液体吸出,但如果连接软管4与储液管2的连接位置气密性不好,就会出现漏气现象,外界空气会从连接位置进入连接软管4内,这样就无法将容器内的液体抽出,因此必须要保证连接部位的气密性。如图3和图4所示,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所述连接软管4与储液管2连接的一端设有外连接管9,外连接管9内安装密封环10,储液管2插接在外连接管9与连接软管4之间,且储液管2的顶部与密封环10抵接。连接软管4插入储液管2内的部分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密封圈11和第二密封圈12。储液管2插入外连接管9的部分的外壁上设有第三密封圈13和第四密封圈14。储液管2的外壁上还设有第一连接齿15,外连接管9的内壁上设有与第一连接齿15卡接的第二连接齿16。通过第一密封圈11和第二密封圈12实现连接软管4的外壁与储液管2的内壁之间的密封,通过第三密封圈13和第四密封圈14实现储液管2的外壁与外连接管9的内壁之间的密封,通过密封环10实现储液管2的顶部与外连接管9内部顶面之间的密封,通过三道密封可以有效保证连接部位的气密性,防止漏气,保证抽液效果。通过第一连接齿15卡接的第二连接齿16的设置,有助于加强密封环10的密封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保证连接部位的气密性的方式并不限于上述结构,上述结构仅是一种优选方案,也可采用液封或是通过特殊型面进行密封。更进一步,为了防止对储液管2加注液体时加注过量造成浪费,所述储液管2采用透明材料制作。所述透明材料优选为玻璃。采用玻璃材质可以直观的看到储液管2内液面的位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透明材料并不限于玻璃,也可以是塑料、PVC、亚克力等材料。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专利技术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本专利技术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气动力抽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1)、储液管(2)、排液阀(3)和连接软管(4),所述支架(1)包括承载座(5)和支撑腿(6),所述支撑腿(6)固定安装在所述承载座(5)的底部,所述承载座(5)的底面还设有连接板(7),所述连接板(7)上设有沿水平方向布置的托杆(8),所述储液管(2)固定安装在所述托杆(8)上,所述储液管(2)的下端与所述排液阀(3)连接,所述储液管(2)的上端与所述连接软管(4)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动力抽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1)、储液管(2)、排液阀(3)和连接软管(4),所述支架(1)包括承载座(5)和支撑腿(6),所述支撑腿(6)固定安装在所述承载座(5)的底部,所述承载座(5)的底面还设有连接板(7),所述连接板(7)上设有沿水平方向布置的托杆(8),所述储液管(2)固定安装在所述托杆(8)上,所述储液管(2)的下端与所述排液阀(3)连接,所述储液管(2)的上端与所述连接软管(4)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动力抽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阀(3)位于所述承载座(5)的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动力抽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软管(4)与所述储液管(2)连接的一端设有外连接管(9),所述外连接管(9)内安装密封环(10),所述储液管(2)插接在所述外连接管(9)与所述连接软管(4)之间,且所述储液管(2)的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东成,宋长青,崔军,黄伟,张金亮,吕大庆,孟令兵,闻武,张玉林,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