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用滤清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283160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09 00: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用滤清器,包括上端盖、下端盖、壳体、第一隔板、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一滑套、第二滑套、连接杆、第一清洁板、第二清洁板、第一磁致伸缩薄膜、第一线圈;上端盖、下端盖分别安装在壳体的两端,上端盖上设有进油口,下端盖上设有出油口;壳体内具有容腔;第一隔板置于容腔内,第一隔板将上述容腔分成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第二容纳腔与上述出油口连接,第一隔板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一容纳腔通过第一通孔和第二容纳腔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用滤清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滤清器
,尤其涉及一种车用滤清器。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机油滤清器,包括设有内腔的外壳,与外壳内腔导通的进油管、出油管,外壳的内腔内设有滤芯组件,滤芯组件包括有纸芯、纸芯上盖、纸芯底座,纸芯卡设在纸芯上盖与纸芯底座之间,纸芯与纸芯上盖、纸芯底座之间均形成密封,纸芯内设有油道、出油管与油道导通,滤芯上盖上对应油道位置设有通孔,机油从进油管进入内腔,经纸芯过滤后依次经油道、通孔、出油管流出。但是,这种结构的机油滤清器在使用时容易堵塞,影响过滤效果、影响使用,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车用滤清器,使用效果好。一种车用滤清器,包括上端盖、下端盖、壳体、第一隔板、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一滑套、第二滑套、连接杆、第一清洁板、第二清洁板、第一磁致伸缩薄膜、第一线圈;上端盖、下端盖分别安装在壳体的两端,上端盖上设有进油口,下端盖上设有出油口;壳体内具有容腔;第一隔板置于容腔内,第一隔板将上述容腔分成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第二容纳腔与上述出油口连接,第一隔板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一容纳腔通过第一通孔和第二容纳腔连通;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均置于第一容纳腔内并将第一容纳腔依次分成第一过滤腔、第二过滤腔、第三过滤腔,第二过滤腔与上述进油口连接,上述第一过滤腔、第三过滤腔均与第一通孔连接;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均置于第二过滤腔内,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的两端均分别与壳体、第一隔板连接,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平行设置;第一滑套与第一支撑杆可移动连接;第二滑套与第二支撑杆可移动连接;连接杆与第一滑套、第二滑套均连接;第一清洁板、第二清洁板均安装在连接杆上;第一清洁板置于第一过滤网靠近第二过滤网的一侧,第一清洁板与第一过滤网靠近第二过滤网的表面相配合;第二清洁板置于第二过滤网靠近第一过滤网的一侧,第二清洁板与第二过滤网靠近第一过滤网的表面相配合;第一磁致伸缩薄膜安装在连接杆上;第一线圈安装在壳体上且与第一磁致伸缩薄膜平行设置,第一线圈与外部电源连接。优选的,还包括第一刷毛,第一刷毛安装在第一清洁板上且位于第一清洁板与第一过滤网之间。优选的,还包括第二刷毛,第二刷毛安装在第二清洁板上且位于第二清洁板与第二过滤网之间。优选的,第一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壳体、第一隔板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杆的外周向表面设有第一外螺纹;第一滑套的内周向表面设有与第一外螺纹相啮合的第一内螺纹;还包括第一搅拌叶,第一搅拌叶置于第二过滤腔内,第一搅拌叶与第一支撑杆连接。优选的,第二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壳体、第一隔板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杆的外周向表面设有第二外螺纹;第二滑套的内周向表面设有与第二外螺纹相啮合的第二内螺纹;还包括第二搅拌叶,第二搅拌叶置于第二过滤腔内,第二搅拌叶与第二支撑杆连接。优选的,第一外螺纹与第二外螺纹的旋向相反。优选的,还包括第二隔板、弹性片、第一单向膜、第二单向膜、第二磁致伸缩薄膜、第二线圈;第二隔板、弹性片均置于第二容纳腔内,弹性片的一侧边与第二隔板连接,弹性片的其它侧边与壳体的内周向表面连接,第二隔板远离弹性片的侧边与壳体的内周向表面连接,第二隔板上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隔板、弹性片将第二容纳腔分成第四过滤腔、第五过滤腔,第四过滤腔与第一通孔、第二通孔连接,第五过滤腔与第二通孔、出油口连接;第一单向膜置于第四过滤腔内,第一单向膜的第一端与第一隔板铰接,第一单向膜的第二端为自由端,第一单向膜用于封闭或打开第一通孔;第二单向膜置于第五过滤腔内,第二单向膜的第一端与第二隔板铰接,第二单向膜的第二端为自由端,第二单向膜用于封闭或打开第二通孔;第二磁致伸缩薄膜安装在弹性片上;第二线圈安装在壳体上且与第二磁致伸缩薄膜平行,第二线圈与外部电源连接。优选的,还包括第三过滤网,第三过滤网置于第五过滤腔内,第三过滤网的侧边与壳体的内周向表面连接,第三过滤网芯将第五过滤腔分成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第一收容腔与第二通孔连接,第二收容腔与出油口连接。优选的,进油口的尺寸自外向内逐渐增大。优选的,进油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进油口均匀分布于同一圆周上。本专利技术中,机油从进油口进入第二过滤腔内,经过第一过滤网过滤后进入第一过滤腔、经过第二过滤网过滤后进入第三过滤腔,而后,通过第一通孔进入第四过滤腔,在经过第二通孔进入第一收容腔,经过第三过滤网过滤后进入第二收容腔,再经过出油口排出。第一线圈产生磁场,第一磁致伸缩薄膜在磁场力的作用下移动,进而带动连接杆沿第一支撑杆的长度方向移动,利用第一刷毛、第二刷毛分别对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的表面进行清理,避免杂物堆积,避免堵塞,保证过滤效果。第一滑套、第二滑套在移动时,由于第一内螺纹与第一外螺纹相啮合、第二内螺纹与第二外螺纹相啮合,因此,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会转动,进而通过第一搅拌叶、第二搅拌叶带动机油转动,提高过滤效果,也避免堵塞;通过让第一外螺纹与第二外螺纹的旋向相反设置,让第一搅拌叶、第二搅拌叶的转动方向相反,进一步提高过滤效果,进一步避免堵塞;通过改变第一线圈内电流的方向,调整连接杆的移动方向,调整第一搅拌叶、第二搅拌叶的转动方向,提高搅拌效果,进一步避免堵塞。向第二线圈通电,第二线圈产生磁场,在磁场力的作用下,第二磁致伸缩薄膜带动弹性片变形;当弹性片向外扩张时,第四过滤网的体积变大,第一过滤腔、第三过滤腔内的机油经过第一通孔推开第一单向膜进入第四过滤腔,当弹性片向内凹陷,第四过滤腔压强增大,第四过滤腔内的机油经过第二通孔推开第二单向膜进入第一收容腔内。通过增加第一单向膜、第二单向膜既保证了过滤效果,也有效的避免机油反向流动,避免回流,提高过滤效果和过滤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的结合;下面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详细说明。参照图1: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车用滤清器,包括上端盖1、下端盖2、壳体3、第一隔板4、第一过滤网5、第二过滤网6、第一支撑杆7、第二支撑杆8、第一滑套9、第二滑套10、连接杆11、第一清洁板12、第二清洁板13、第一磁致伸缩薄膜14、第一线圈15、第一刷毛22、第二刷毛23、第一搅拌叶24、第二搅拌叶25、第二隔板26、弹性片27、第一单向膜28、第二单向膜29、第二磁致伸缩薄膜30、第二线圈31、第三过滤网34。上端盖1、下端盖2分别安装在壳体3的两端,上端盖1上设有多个进油口16,下端盖2上设有出油口17;壳体3内具有容腔。第一隔板4置于容腔内,第一隔板4将上述容腔分成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第二容纳腔与上述出油口17连接,第一隔板4上设有第一通孔18,第一容纳腔通过第一通孔18和第二容纳腔连通。第一过滤网5、第二过滤网6均置于第一容纳腔内并将第一容纳腔依次分成第一过滤腔19、第二过滤腔20、第三过滤腔21,第二过滤腔20与上述进油口16连接,上述第一过滤腔19、第三过滤腔21均与第一通孔18连接。第一支撑杆7、第二支撑杆8均置于第二过滤腔20内,第一支撑杆7、第二支撑杆8的两端均分别与壳体3、第一隔板4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杆7、第二支撑杆8平行设置。第一滑套9与第一支撑杆7可移动连接;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用滤清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端盖、下端盖、壳体、第一隔板、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一滑套、第二滑套、连接杆、第一清洁板、第二清洁板、第一磁致伸缩薄膜、第一线圈;上端盖、下端盖分别安装在壳体的两端,上端盖上设有进油口,下端盖上设有出油口;壳体内具有容腔;第一隔板置于容腔内,第一隔板将上述容腔分成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第二容纳腔与上述出油口连接,第一隔板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一容纳腔通过第一通孔和第二容纳腔连通;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均置于第一容纳腔内并将第一容纳腔依次分成第一过滤腔、第二过滤腔、第三过滤腔,第二过滤腔与上述进油口连接,上述第一过滤腔、第三过滤腔均与第一通孔连接;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均置于第二过滤腔内,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的两端均分别与壳体、第一隔板连接,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平行设置;第一滑套与第一支撑杆可移动连接;第二滑套与第二支撑杆可移动连接;连接杆与第一滑套、第二滑套均连接;第一清洁板、第二清洁板均安装在连接杆上;第一清洁板置于第一过滤网靠近第二过滤网的一侧,第一清洁板与第一过滤网靠近第二过滤网的表面相配合;第二清洁板置于第二过滤网靠近第一过滤网的一侧,第二清洁板与第二过滤网靠近第一过滤网的表面相配合;第一磁致伸缩薄膜安装在连接杆上;第一线圈安装在壳体上且与第一磁致伸缩薄膜平行设置,第一线圈与外部电源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滤清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端盖、下端盖、壳体、第一隔板、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一滑套、第二滑套、连接杆、第一清洁板、第二清洁板、第一磁致伸缩薄膜、第一线圈、第一搅拌叶和第二搅拌叶;上端盖、下端盖分别安装在壳体的两端,上端盖上设有进油口,下端盖上设有出油口;壳体内具有容腔;第一隔板置于容腔内,第一隔板将上述容腔分成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第二容纳腔与上述出油口连接,第一隔板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一容纳腔通过第一通孔和第二容纳腔连通;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均置于第一容纳腔内并将第一容纳腔依次分成第一过滤腔、第二过滤腔、第三过滤腔,第二过滤腔与上述进油口连接,上述第一过滤腔、第三过滤腔均与第一通孔连接;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均置于第二过滤腔内,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的两端均分别与壳体、第一隔板连接,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平行设置;第一滑套与第一支撑杆可移动连接;第二滑套与第二支撑杆可移动连接;连接杆与第一滑套、第二滑套均连接;第一清洁板、第二清洁板均安装在连接杆上;第一清洁板置于第一过滤网靠近第二过滤网的一侧,第一清洁板与第一过滤网靠近第二过滤网的表面相配合;第二清洁板置于第二过滤网靠近第一过滤网的一侧,第二清洁板与第二过滤网靠近第一过滤网的表面相配合;第一磁致伸缩薄膜安装在连接杆上;第一线圈安装在壳体上且与第一磁致伸缩薄膜平行设置,第一线圈与外部电源连接;第一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壳体、第一隔板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杆的外周向表面设有第一外螺纹;第一滑套的内周向表面设有与第一外螺纹相啮合的第一内螺纹;第一搅拌叶置于第二过滤腔内,第一搅拌叶与第一支撑杆连接;第二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壳体、第一隔板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杆的外周向表面设有第二外螺纹;第二滑套的内周向表面设有与第二外螺纹相啮合的第二内螺纹;第二搅拌叶置于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磊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万祥汽车用品销售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