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18688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1 17:02
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半导体衬底,第一区域上形成有第一栅极结构,第二区域上形成有第二栅极结构;在第一栅极结构和第二栅极结构侧壁表面上形成第一侧墙,在第一侧墙表面形成第二侧墙;在第一栅极结构和第二侧墙两侧的半导体衬底内注入P型杂质离子,形成PMOS的浅掺杂源/漏区;去除所述第二侧墙;在第二栅极结构和第一侧墙两侧的半导体衬底内注入N型杂质离子,形成NMOS的浅掺杂源/漏区,所述N型杂质离子的质量大于P型杂质离子的质量;进行退火工艺。PMOS浅掺杂源/漏区注入时较大的侧墙宽度减少了集成工艺形成的PMOS晶体管的短沟道效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制作领域,特别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晶体管是半导体制造中的最基本器件,其广泛适用于各种集成电路中,根据主要载流子以及制造时的掺杂类型不同,分为NMOS晶体管和PMOS晶体管。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图1至图5为现有技术的NMOS晶体管和PMOS晶体管集成制作过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1,提供半导体衬底100,所述半导体衬底100包括第一区域11和第二区域12 ;在所述第一区域11的半导体衬底100上形成第一栅极结构103,在第二区域12的半导体衬底100上形成第二栅极结构104。所述第一栅极结构103作为PMOS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二栅极结构104作为NMOS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一区域11和第二区域12的半导体衬底100内可以形成浅沟槽隔离结构101。请参考图2,在所述第一栅极结构103和第二栅极结构104两侧的侧壁表面上形成侧墙105。所述侧墙105的形成工艺为:形成覆盖所述半导体衬底100、第一栅极结构103和第二栅极结构104表面的侧墙材料层;无掩膜刻蚀所述侧墙材料层,在第一栅极结构103和第二栅极结构104两侧的侧壁表面上形成侧墙105。所述侧墙105可以为单层或双层堆叠结构。请参考图3,形成覆盖所述第二区域12的半导体衬底100、第二栅极结构104和侧墙105的第一掩膜层106 ;进行第一离子注入工艺,向在第一栅极结构103和侧墙105两侧的第一区域11的半导体衬底100内注入P型杂质离子,在第一栅极结构103和侧墙105两侧的第一区域11的半导体衬底100内形成PMOS晶体管的浅掺杂源/漏区107。请参考图4,去除所述第一掩膜层106 (参考图3),形成覆盖第一区域11的半导体衬底100、第一栅极结构103和侧墙105的第二掩膜层108 ;进行第二离子注入,在第二栅极结构104和侧墙105两侧的第二区域12的半导体衬底100内注入N型杂质离子,在第二栅极结构104和侧墙105两侧的第二区域12的半导体衬底100内形成NMOS晶体管的浅掺杂源/漏区109。请参考图5,进行退火工艺,激活PMOS晶体管的浅掺杂源/漏区107和NMOS晶体管的浅掺杂源/漏区109中杂质离子。但是,采用现有的NMOS晶体管和PMOS晶体管集成制作工艺形成的PMOS晶体管相对于NMOS晶体管更容易产生短沟道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在NMOS晶体管和PMOS晶体管集成制作工艺中,减弱形成的PMOS晶体管的短沟道效应。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包括:提供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所述第一区域的半导体衬底上形成第一栅极结构,在第二区域的半导体衬底上形成第二栅极结构;在所述第一栅极结构和第二栅极结构侧壁表面上形成第一侧墙,在第一侧墙表面形成第二侧墙;以所述第一侧墙、第二侧墙和第一栅极结构为掩膜,在第一栅极结构和第二侧墙两侧的第一区域的半导体衬底内注入P型杂质离子,形成PMOS晶体管的浅掺杂源/漏区;去除所述第二侧墙;以所述第一侧墙和第二栅极结构为掩膜,在第二栅极结构和第一侧墙两侧的第二区域的半导体衬底内注入N型杂质离子,形成NMOS晶体管的浅掺杂源/漏区,所述N型杂质离子的质量大于P型杂质离子的质量;进行退火工艺,激活PMOS晶体管的浅掺杂源/漏区中的P型杂质离子和NMOS晶体管的浅掺杂源/漏区中的N型杂质离子。可选的,所述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的形成过程为:形成覆盖所述半导体衬底、第一栅极结构和第二栅极结构的第一侧墙材料层;无掩膜刻蚀所述第一侧墙材料层,在第一栅极结构和第二栅极结构的侧壁表面上形成第一侧墙;形成覆盖所述半导体衬底、第一栅极结构、第二栅极结构和第一侧墙表面的第二侧墙材料层;无掩膜刻蚀第二侧墙材料层,在第一侧墙表面形成第二侧墙。可选的,所述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的形成过程为:形成覆盖所述半导体衬底、第一栅极结构和第二栅极结构的第一侧墙材料层和第二侧墙材料层;无掩膜刻蚀所述第一侧墙材料层和第二侧墙材料层,在第一栅极结构和第二栅极结构的侧壁表面上形成第一侧墙,在第一侧墙表面形成第二侧墙。可选的,在去除所述第二侧墙后,刻蚀去除第一侧墙的与第二侧墙的底端相接触部分的第一侧墙。可选的,所述第一侧墙的材料与第二侧墙的材料不相同。可选的,所述第一侧墙的材料为低K介电材料,低K介电材料为SiCON、SiC0H、FSG或BSG,所述第二侧墙的材料为SiN或SiC。可选的,去除所述第二侧墙采用湿法刻蚀工艺。可选的,所述第二侧墙材料为SiN时,所述湿法刻蚀工艺采用的溶液为浓磷酸溶液。可选的,所述浓磷酸溶液的质量浓度为70-90%,温度为120-170摄氏度。可选的,所述第一侧墙的宽度大于第二侧墙的宽度。可选的,所述第一侧墙的宽度为40?70埃,第二侧墙的宽度为20?40埃。可选的,所述P型杂质离子为硼离子、氟化硼离子、镓离子或铟离子。可选的,所述N型杂质离子为磷离子、砷离子或锑离子。可选的,所述P型杂质离子为硼离子或氟化硼离子,所述N型杂质离子为磷离子或砷离子。可选的,注入N型杂质离子的能量为l_5kev,剂量为lE14-5E15atom/cm2。注入P型杂质离子的能量为l_5kev,剂量为lE14-5E15atom/cm2。可选的,所述退火工艺包括尖峰退火和激光退火。可选的,在形成NMOS晶体管的浅掺杂源漏区后,还包括:在第一侧墙上形成第三侧墙;以所述第三侧墙和第一栅极结构为掩膜,在第一栅极结构和第三侧墙两侧的第一区域的半导体衬底内注入P型杂质离子,形成PMOS晶体管的深掺杂源/漏区,PMOS晶体管的深掺杂源/漏区的深度大于PMOS晶体管的浅掺杂源/漏区的深度;以所述第三侧墙和第二栅极结构为掩膜,在第二栅极结构和第三侧墙两侧的第二区域的半导体衬底内注入N型杂质离子,形成NMOS晶体管的深掺杂源/漏区,NMOS晶体管的深掺杂源/漏区的深度大于NMOS晶体管的浅掺杂源/漏区的深度。可选的,在第一栅极结构两侧的第一区域的半导体衬底内注入P型杂质离子之前,还包括:形成覆盖所述第二区域的半导体衬底、第二栅极结构和第二侧墙的第一掩膜层。可选的,在去除第二侧墙之前,去除所述第一掩膜层。可选的,在第二栅极结构两侧的第二区域的半导体衬底内注入N型杂质离子之前,还包括:形成覆盖所述第一区域的半导体衬底、第一栅极结构和第一侧墙的第二掩膜层;注入N型杂质离子之后,去除所述第二掩膜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在所述第一栅极结构和第二栅极结构侧壁表面上形成第一侧墙,在第一侧墙表面形成第二侧墙后,以所述第一侧墙、第二侧墙和第一栅极结构为掩膜,当前第1页1 2 3 4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所述第一区域的半导体衬底上形成第一栅极结构,在第二区域的半导体衬底上形成第二栅极结构;在所述第一栅极结构和第二栅极结构侧壁表面上形成第一侧墙,在第一侧墙表面形成第二侧墙;以所述第一侧墙、第二侧墙和第一栅极结构为掩膜,在第一栅极结构和第二侧墙两侧的第一区域的半导体衬底内注入P型杂质离子,形成PMOS晶体管的浅掺杂源/漏区;去除所述第二侧墙;以所述第一侧墙和第二栅极结构为掩膜,在第二栅极结构和第一侧墙两侧的第二区域的半导体衬底内注入N型杂质离子,形成NMOS晶体管的浅掺杂源/漏区,所述N型杂质离子的质量大于P型杂质离子的质量;进行退火工艺,激活PMOS晶体管的浅掺杂源/漏区中的P型杂质离子和NMOS晶体管的浅掺杂源/漏区中的N型杂质离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