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肖立峰专利>正文

偏心双齿差变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012376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6 09:14
一种偏心双齿差变速装置,该装置设有机壳,机壳内设有输入轴,该输入轴上连接或一体形成有偏心轮,偏心轮上设有连接为一体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在机壳内固定有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一内齿轮,在机壳的另一端设有输出轴,该输出轴上连接或一体形成有与第二齿轮相啮合的第二内齿轮,第一齿轮与第一内齿轮及第二齿轮与第二内齿轮的模数相同和齿数不同,且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的分度圆直径不同,输入轴带动第一齿轮与第一内齿轮滚动啮合,使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产生自转,第二齿轮则带动第二内齿轮转动,并经第二内齿轮带动输出轴转动。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单级双齿差实现了大变速比,可大幅减少变速装置体积和重量,并大幅提高变速装置传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偏心双齿差变速装置
本专利技术设及变速机构,特别是设及一种可实现单级大变速比的偏屯、双齿差变速装 置。 【
技术介绍
】 在机械领域中广泛使用着各种变速机构,包括增速机构和变速机构,用于增加和 降低机械设备输出的转速。传统的大变速比机构主要包括多级行星齿轮变速机构、谐波 齿轮变速机构、蜗轮蜗杆变速机构、偏屯、摆线变速机构等,运些变速机构具有不同的结构特 点,均可实现变速功能,但也具有其各自的局限性。上述变速机构的变速比为相晒合的大齿 轮与小齿轮的齿数之比,或为大齿轮的齿数与大齿轮与小齿轮的齿数之差之比。然而,由于 受限于齿轮加工及扭矩传递要求,齿轮的齿数不可能大多,因此单级变速的变速比都不会 太大,当需要大变速比时,就需要通过多级变速来实现,使得变速机构的体积、重量相应很 大,并导致变速机构的传动效率变得很低。另一方面,随着机器人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大变 速比的需求日益增长,而现有的变速机构很难实现运种要求。 【
技术实现思路
】 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通过单级双齿差实现在齿轮的齿数较少情 况下做到大的变速比,可大幅减少变速装置体积和重量,并大幅提高变速装置传动效率的 偏屯、双齿差变速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偏屯、双齿差变速装置,该装置设有机壳,机壳内 设有输入轴,该输入轴上连接或一体形成有偏屯、轮,所述偏屯、轮上通过第二轴承装设有连 接为一体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在所述机壳内固定有与第一齿轮晒合的第一内齿轮,在 与所述输入轴相对的机壳的另一端设有输出轴,该输出轴上连接或一体形成有与所述第二 齿轮相晒合的第二内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一内齿轮及第二齿轮与第二内齿轮的模数相 同和齿数不同,且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的分度圆直径不同,使得所述输入轴通过偏屯、轮及 第二轴承带动第一齿轮与第一内齿轮滚动晒合,并使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产生自转,所述 第二齿轮通过与第二内齿轮的滚动晒合带动第二内齿轮转动,并经第二内齿轮带动输出轴 转动。 阳〇化]当所述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一内齿轮及第二内齿轮的模数相同时,第一齿轮的 齿数为M,第二齿轮的齿数为M-I,第一内齿轮的齿数为M+N,第二内齿轮的齿数为M-1+N,其 中,N为第一齿轮与第一内齿轮及第二齿轮与第二内齿轮的齿数差,在此条件下,所述偏屯、 双齿差变速装置的输入轴与输出轴转速之比为: 所述机壳由主壳体及下端盖对合连接而成,主壳体中央的轴承孔内装有第一轴 承,下端盖中央的第四轴承孔内装有第四轴承。 所述输出轴上端的轴承孔内装有第S轴承。 所述输入轴上端由主壳体上的第一轴承支承并伸出所述机壳外,输入轴下端由所 述第=轴承支承。 所述输出轴由下端盖上的第四轴承支承并伸出机壳外。 本专利技术的贡献在于,其有效解决了现有变速机构单级变速的变速比小,而多级变 速的变速机构的体积、重量很大且传动效率低等问题。本专利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机械变速 结构,通过单级双齿差结构实现了在齿轮的齿数较少的情况下做到大的变速比。传统的单 级变速器的变速比通常是在1000之内,而本专利技术的装置的单级变速比可高达100000。在同 样变速比情况下,本专利技术装置的体积较多级变速机构大为缩小,重量大大减轻,并可极大地 提高变速机构的传动效率。由于本专利技术的变速装置的传动比由相晒合的齿轮齿数的乘积与 大、小齿轮的齿数差的比例所确定,因此,通过改变该比例可大幅提高变速装置的传动比, 并可大幅提高变速装置的传动效率。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偏屯、轮结构及可公转和自转的第一齿 轮和第二齿轮,使得第一齿轮与第一内齿轮滚动晒合,并使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产生自转, 第二齿轮通过与第二内齿轮的滚动晒合带动第二内齿轮转动,并经第二内齿轮带动输出轴 转动而实现了大传动比输出。本专利技术结构紧凑,体积小巧,易于生产和加工,生产成本低,在 机械传动及机器人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主壳体结构剖视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下端盖结构剖视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结构剖视图。 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输入轴及偏屯、轮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输出轴及第二内齿轮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实施例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对本专利技术不构成任何限制。 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的偏屯、双齿差变速装置包括机壳10、输入轴20、偏屯、轮30、第一 齿轮51、第二齿轮52、第一内齿轮53、第二内齿轮54及输出轴60。 如图1~图3所示,所述机壳10包括主壳体11及下端盖12,主壳体11为一侧敞口 的中空圆盘状壳体,在其中屯、设有第一轴承孔111,该第一轴承孔111内装有第一轴承41。 主壳体11的上侧的边缘沿圆周方向设有多个螺孔112,用于连接第一内齿轮53。主壳体11 的下端面上沿圆周方向设有多个螺孔113,用于连接下端盖12。所述下端盖12是与主壳体 11形状相对应的板状体,在下端盖12中屯、设有第四轴承孔121,该第四轴承孔121内装有 第四轴承44。下端盖12的边缘沿圆周方向分别设有多个与主壳体的多个螺孔113相对应 的螺孔122,下端盖12用螺钉经螺孔122及主壳体上的螺孔113与主壳体11对合连接为一 体。 如图1、图4、图5所示,在机壳10内设有输入轴20,该输入轴20的上端由主壳体 11上的第一轴承41支承并伸出所述机壳10外,输入轴20下端由输出轴60上端的第=轴 承43支承。该输入轴20上靠中下部设有偏屯、轮30,该偏屯、轮30可与输入轴20 -体形成, 也可通过键与输入轴20相连接。本实施例中,偏屯、轮30与输入轴20 -体形成。所述偏屯、 轮30上通过第二轴承42装设有第一齿轮51和第二齿轮52,该第一齿轮51和第二齿轮52 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偏心双齿差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设有机壳(10),机壳(10)内设有输入轴(20),该输入轴(20)上连接或一体形成有偏心轮(30),所述偏心轮(30)上通过第二轴承(42)装设有连接为一体的第一齿轮(51)和第二齿轮(52),在所述机壳(10)内固定有与第一齿轮(51)啮合的第一内齿轮(53),在与所述输入轴(20)相对的机壳(10)的另一端设有输出轴(60),该输出轴(60)上连接或一体形成有与所述第二齿轮(52)相啮合的第二内齿轮(54),所述第一齿轮(51)与第一内齿轮(53)及第二齿轮(52)与第二内齿轮(54)的模数相同和齿数不同,且第一齿轮(51)与第二齿轮(52)的分度圆直径不同,使得所述输入轴(20)通过偏心轮(30)及第二轴承(42)带动第一齿轮(51)与第一内齿轮(53)滚动啮合,并使第一齿轮(51)与第二齿轮(52)产生自转,所述第二齿轮(52)通过与第二内齿轮(54)的滚动啮合带动第二内齿轮(54)转动,并经第二内齿轮(54)带动输出轴(60)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立峰肖康
申请(专利权)人:肖立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