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松新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13008406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0 22: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甘松新酮及其衍生物以及它们的制备方法与应用,从败酱科甘松属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 l.)的根茎中分离纯化而得,具有5-羟色胺转运体(SERT)调节活性,可在制备用于抗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神经退行性等疾病的药物方面进行应用、以及药物成瘾性和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等疾病的治疗药物制备方面进行应用,具有重要的药物开发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植物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尤其是甘松新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介绍
5-羟色胺转运体(SERT)是一种对5-HT有高度亲和力的跨膜转运蛋白,约含630个氨基酸残基,其编码基因(SLC6A4)分别位于7号和11号染色体上,由跨度约为35kb的14个外显子组成。SERT蛋白包含12-13个跨膜区,N端及C端位于胞质中,靠近N端处有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结合位点,在第三与第四跨膜区之间有一位于细胞外的环状部分,是N-连接的糖基化位点。SERT属于Na+/Cl-依赖型转运蛋白,主要位于5-HT能神经元。SERT从神经突触间隙中重新摄取5-HT进入突触前神经元,直接影响突触间隙5-HT浓度,改变突触后受体介导信号的量和作用持续时间。此外,发现SERT在胎盘组织、骨髓、肾、肺、心、肾上腺、肝、甲状旁腺、甲状腺、胰腺和小肠等器官亦有分布,提示SERT参与多种生理功能。SERT是转运5-HT的重要分子,与情绪、食欲、睡眠、记忆、学习等许多生理心理功能相关,SERT及5-HT表达改变可引起焦虑、抑郁、强迫症、恐惧症,甚至精神分裂症,并与药物成瘾性密切相关;此外,发现SERT在胃肠道功能性疾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临床上慢传输性便秘、肠道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胀等胃肠功能性疾病,采用针对SERT的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物取得了疗效。甘松(NardostachyschinensisBatal.)是败酱科甘松属植物,具有理气止痛,开郁醒脾;外用祛湿消肿的功效,甘松已经报道的生物活性包括(1)作用于神经系统,如抗抑郁、镇静和抗惊厥、抗帕金森和记忆恢复;(2)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如降血压、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心血管损伤;(3)作用于呼吸系统,如增强耐缺氧能力;(4)抑菌;(5)抗肝损伤等。甘松主要成分之一甘松新酮,也是甘松特有的化学成分,具有降血压、抗癫痫、中枢抑制作用、抗抑郁、促神经生长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甘松中存在一系列甘松新酮衍生物,包括环氧化产物、过氧五元环开环产物等,特别是少量或微量成分鲜有报道,生物活性及相关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发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甘松新酮类化合物——甘松新酮及其衍生物,具体为:甘松新酮、1(10)-环氧甘松新酮、甘松新酮二醇、甘松双酮A和甘松过氧酮A。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上述甘松新酮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上述甘松新酮及其衍生物的应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甘松新酮及其衍生物,为甘松新酮、1(10)-环氧甘松新酮、甘松新酮二醇、甘松双酮A和甘松过氧酮A,具有下述结构式(I)式:其中,A:甘松新酮[1(10)-en-9-oxo-7β,11-cycloperoxo-];B:1(10)-环氧甘松新酮[1(10)-epoxy-9-oxo-7β,11-cycloperoxo-];C:甘松新酮二醇[1(10)-en-9-oxo-7β,11-diol-];D:甘松双酮A[1(10)-en-7,9-dioxo-11-ol-];E:甘松过氧酮A[1(10),8(9)-diene-7-oxo-9-hydroperoxy-11-ol-]。优选的,上述甘松新酮及其衍生物,其物理化学和波谱性质为:甘松新酮(nardosinone,A),无色结晶(乙酸乙酯)。UV(MeOH)λmax:197、216、251、288、334nm;CD(c0.05,MeOH)λ(Δε):211(-0.57)、240(+0.56)、280(-0.36)、343(+0.18)nm;1H-NMR(CDCl3,400MHz):δH7.03(1H,dd,J=2.8,4.8Hz,H-1),2.22,2.31(2H,m,each,H-2),1.53(2H,m,H-3),1.93(1H,m,H-4),2.92(1H,d,J=9.6Hz,H-6),4.89(1H,m,H-7),2.87(1H,dd,J=7.6,18.4Hz,H-8α),2.63(1H,dd,J=1.6,18.8Hz,H-8β),1.37(3H,s,12-CH3),1.17(3H,s,13-CH3),1.12(3H,s,14-CH3),1.01(3H,d,J=6.8Hz,15-CH3);13C-NMR(CDCl3,100MHz):δC137.8(C-1),25.9(C-2),25.8(C-3),33.1(C-4),38.5(C-5),59.7(C-6),78.1(C-7),40.0(C-8),196.5(C-9),140.1(C-10),85.1(C-11),22.2(C-12),23.9(C-13),26.9(C-14),16.20(C-15)。1(10)-环氧甘松新酮[1(10)-epoxynardosinone,B],无色结晶(乙酸乙酯)。UV(MeOH)λmax:197.0nm;(c1.0,MeOH);CD(c0.05,MeOH)λ(Δε):196.5(-1.33)、215.5(-2.42)nm;(-)-ESI-MS:m/z265.25[M-H]-、(+)-ESI-MS:m/z267.33[M+H]+;氢谱、碳谱核磁数据见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表1和表2。甘松新酮二醇(nardosinonediol,C),无色结晶(二氯甲烷)。UV(MeOH)λmax:197、239、333nm;CD(c0.05,MeOH)λ(Δε):233(-0.29)、241(-0.27)、282(-0.80)、327(-1.11)nm;1H-NMR(DMSO-d6,600MHz):δH6.60(1H,d,J=9.1Hz,H-1),1.46(1H,t,J=15.7,8.3Hz,H-2),2.16(1H,dd,J=12.1,3.9Hz,H-3),2.21(1H,m,H-4),2.21(1H,d,J=12.8Hz,H-6),4.44(1H,m,H-7),2.64(1H,d,J=12.1Hz,H-8),0.90(3H,s,H-12),1.22(3H,s,H-13),0.92(3H,s,H-14),1.31(3H,d,J=4.8Hz,H-15);13C-NMR(DMSO-d6,100MHz):δC135.2(C-1),26.0(C-2),25.0(C-3),32.1(C-4),39.9(C-5),52.7(C-6),66.4(C-7),45.6(C-8),199.3(C-9),142.3(C-10),77.5(C-11),16.2(C-12),30.2(C-13),25.6(C-14),35.2(C-15)。甘松双酮A(nardosinodioneA,D),无色油状物(乙酸乙酯)。UV(MeOH)λmax:198.0、295.5nm;(c0.1,MeOH);CD(c0.05,MeOH)λ(Δε):203.0(-0.67)、209(-0.78)、225.0(-0.14)、245.0(-0.39)、293.5(+1.57)、329.0(-1.51)n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甘松新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保护点】
甘松新酮及其衍生物,其特征在于:具有下述结构式(I)式:其中,A:甘松新酮;B:1(10)‑环氧甘松新酮;C:甘松新酮二醇;D:甘松双酮A;E:甘松过氧酮A。

【技术特征摘要】
1.甘松新酮及其衍生物,其特征在于:具有下述结构式(I)式:
其中,A:甘松新酮;B:1(10)-环氧甘松新酮;C:甘松新酮二醇;D:甘
松双酮A;E:甘松过氧酮A。
2.权利要求1所述甘松新酮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
步骤如下:
(1)甘松根茎每20kg用70%(v/v)乙醇浸提3次,每次48小时,合并提
取液,减压浓缩,得粗提物浸膏;然后用70%(v/v)乙醇热提上述药渣3次,
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再次得粗提物浸膏;合并两次粗提物得
总浸膏;
(2)所得粗提物总浸膏,经水分散后,分别用等体积的石油醚、乙酸乙
酯和正丁醇依次萃取,分别得到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和
水层;
(3)将石油醚部位经硅胶柱色谱,石油醚:乙酸乙酯=100:0-100:50溶
剂系统梯度洗脱,得22个流份Fr.1-22;
(4)石油醚:乙酸乙酯=10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红华徐砚通高秀梅陈应鹏王忠平应树松刘艳庭朱彦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中医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