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式赛车前悬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07415 阅读:7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0 20:43
方程式赛车前悬架,上横臂和下横臂的远端均铰接在前立柱上,上横臂和下横臂的近端均与车架固接,拉杆的远端与上横臂的远端铰接,拉杆的近端向下倾斜延伸并连接摇臂,减震器的一端与摇臂铰接,另一端与车架连接,上横臂和下横臂均包括呈V形的两根支臂;上横臂通过吊耳与前立柱倾斜连接,两片吊耳相互平行且向下倾斜与水平方向形成10°夹角,以使上横臂与前立柱的夹角为80°,上横臂的远端可转动的套设在两片吊耳之间的第一轴承上;下横臂向下倾斜1度与前立柱的夹角为89°;两片摇块相互固定,摇臂上设有三个铰接点,拉杆与摇臂的第一铰接点铰接,减震器与摇臂的第二铰接点连接,车身与摇臂的第三铰接点铰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方程式赛车前悬架
技术介绍
悬架是车架与车桥之间的一切传力装置的总称。其中双横臂以及避震器的布置形式是其核心部件。悬架系统的结构和性能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赛车的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平顺性,悬架设计的是否成功也决定了赛车性能的水平,因此对悬架结构进行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会遇到转弯或起伏路况,需要赛车能够快速的实现转向并且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提升现有的方程式赛车前悬架的操作稳定性和行驶平顺性,本技术提供一种前悬架。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方程式赛车前悬架,所述前悬架包括前立柱,车轮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前立柱的外侧,所述前立柱的内侧通过导向机构与车架连接;所述导向结构包括上横臂、下横臂、拉杆、摇臂和减震器,所述上横臂和所述下横臂的远端均铰接在所述前立柱上,所述上横臂和所述下横臂的近端均与所述车架固接,所述拉杆的远端与所述上横臂的远端铰接,所述拉杆的近端向下倾斜延伸并连接所述摇臂,所述减震器的一端与所述摇臂铰接,另一端与所述车架连接,所述上横臂和所述下横臂均包括呈V形的两根支臂;所述上横臂长度为209mm,所述上横臂两支臂的夹角为60°,所述下横臂长度为307mm,所述下横臂两支臂的夹角为43.8°,所述上横臂外径为14mm,内径为12mm,所述下横臂及所述拉杆的外径为14mm,内径为11mm,所述拉杆的长度为262.75mm;>所述上横臂通过吊耳与所述前立柱倾斜连接,所述前立柱上设有上下两片所述吊耳,两片所述吊耳相互平行且向下倾斜与水平方向形成10°夹角,以使所述上横臂与所述前立柱的夹角为80°,两片吊耳通过第一轴承上下固定,且所述上横臂的远端可转动的套设在两片吊耳之间的所述第一轴承上;所述下横臂向下倾斜1度与所述前立柱的夹角为89°;所述摇臂包括前后两片呈三角形的摇块,两片所述摇块相互固定,所述摇臂上设有三个铰接点,所述拉杆与所述摇臂的第一铰接点铰接,所述减震器与所述摇臂的第二铰接点连接,所述车身与所述摇臂的第三铰接点铰接,所述第二铰接点和所述第三铰接点设置在所述摇臂的上端,所述第一铰接点设置在所述摇臂的下端;所述第一铰接点和所述第二铰接点的距离为40mm,所述第二铰接点与所述第三铰接点的距离为93.19mm,所述第一铰接点与所述第三铰接点的距离为107.52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赛车进行赛车时,上下横臂、拉杆与避震器将地面对赛车的影响减至最低,保持赛车平稳高速行驶,前立柱结构使得悬架拥有3°的后倾角和6°的内倾角,确保赛车拥有良好的过弯能力和操控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方程式赛车前悬架,所述前悬架包括前立柱1,车轮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前立柱1的外侧,所述前立柱1的内侧通过导向机构与车架连接;所述导向结构包括上横臂2、下横臂3、拉杆6、摇臂4和减震器5,所述上横臂2和所述下横臂3的远端均铰接在所述前立柱上,所述上横臂2和所述下横臂3的近端均与所述车架固接,所述拉杆6的远端与所述上横臂2的远端铰接,所述拉杆6的近端向下倾斜延伸并连接所述摇臂4,所述减震器5的一端与所述摇臂4铰接,另一端与所述车架连接,所述上横臂2和所述下横臂3均包括呈V形的两根支臂;所述上横臂2长度为209mm,所述上横臂2两支臂的夹角为60°,所述下横臂3长度为307mm,所述下横臂3两支臂的夹角为43.8°,所述上横臂2外径为14mm,内径为12mm,所述下横臂3及所述拉杆6的外径为14mm,内径为11mm,所述拉杆6的长度为262.75mm;所述上横臂2通过吊耳7与所述前立柱1倾斜连接,所述前立柱1上设有上下两片所述吊耳7,两片所述吊耳7相互平行且向下倾斜与水平方向形成10°夹角,以使所述上横臂2与所述前立柱1的夹角为80°,两片吊耳7通过第一轴承上下固定,且所述上横臂2的远端可转动的套设在两片吊耳7之间的所述第一轴承上;所述下横臂3向下倾斜1度与所述前立柱1的夹角为89°;所述摇臂4包括前后两片呈三角形的摇块,两片所述摇块相互固定,所述摇臂上设有三个铰接点,所述拉杆6与所述摇臂4的第一铰接点铰接,所述减震器5与所述摇臂4的第二铰接点连接,所述车身与所述摇臂4的第三铰接点铰接,所述第二铰接点和所述第三铰接点设置在所述摇臂的上端,所述第一铰接点设置在所述摇臂的下端;所述第一铰接点和所述第二铰接点的距离为40mm,所述第二铰接点与所述第三铰接点的距离为93.19mm,所述第一铰接点与所述第三铰接点的距离为107.52mm。本说明书实施例所述的内容仅仅是对专利技术构思的实现形式的列举,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实施例所陈述的具体形式,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也及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技术构思所能够想到的等同技术手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方程式赛车前悬架

【技术保护点】
方程式赛车前悬架,所述前悬架包括前立柱,车轮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前立柱的外侧,所述前立柱的内侧通过导向机构与车架连接;导向结构包括上横臂、下横臂、拉杆、摇臂和减震器,所述上横臂和所述下横臂的远端均铰接在所述前立柱上,所述上横臂和所述下横臂的近端均与所述车架固接,所述拉杆的远端与所述上横臂的远端铰接,所述拉杆的近端向下倾斜延伸并连接所述摇臂,所述减震器的一端与所述摇臂铰接,另一端与所述车架连接,所述上横臂和所述下横臂均包括呈V形的两根支臂;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臂长度为209mm,所述上横臂两支臂的夹角为60°,所述下横臂长度为307mm,所述下横臂两支臂的夹角为43.8°,所述上横臂外径为14mm,内径为12mm,所述下横臂及所述拉杆的外径为14mm,内径为11mm,所述拉杆的长度为262.75mm;所述上横臂通过吊耳与所述前立柱倾斜连接,所述前立柱上设有上下两片所述吊耳,两片所述吊耳相互平行且向下倾斜与水平方向形成10°夹角,以使所述上横臂与所述前立柱的夹角为80°,两片吊耳通过第一轴承上下固定,且所述上横臂的远端可转动的套设在两片吊耳之间的所述第一轴承上;所述下横臂向下倾斜1度与所述前立柱的夹角为89°;所述摇臂包括前后两片呈三角形的摇块,两片所述摇块相互固定,所述摇臂上设有三个铰接点,所述拉杆与所述摇臂的第一铰接点铰接,所述减震器与所述摇臂的第二铰接点连接,车身与所述摇臂的 第三铰接点铰接,所述第二铰接点和所述第三铰接点设置在所述摇臂的上端,所述第一铰接点设置在所述摇臂的下端;所述第一铰接点和所述第二铰接点的距离为40mm,所述第二铰接点与所述第三铰接点的距离为93.19mm,所述第一铰接点与所述第三铰接点的距离为107.52mm。...

【技术特征摘要】
1.方程式赛车前悬架,所述前悬架包括前立柱,车轮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前立柱的外侧,所述前立柱的内侧通过导向机构与车架连接;导向结构包括上横臂、下横臂、拉杆、摇臂和减震器,所述上横臂和所述下横臂的远端均铰接在所述前立柱上,所述上横臂和所述下横臂的近端均与所述车架固接,所述拉杆的远端与所述上横臂的远端铰接,所述拉杆的近端向下倾斜延伸并连接所述摇臂,所述减震器的一端与所述摇臂铰接,另一端与所述车架连接,所述上横臂和所述下横臂均包括呈V形的两根支臂;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横臂长度为209mm,所述上横臂两支臂的夹角为60°,所述下横臂长度为307mm,所述下横臂两支臂的夹角为43.8°,所述上横臂外径为14mm,内径为12mm,所述下横臂及所述拉杆的外径为14mm,内径为11mm,所述拉杆的长度为262.75mm;
所述上横臂通过吊耳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戚哲栋张鹏顾前行朱志浩庄昱星陈光耀夏航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