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的进气歧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88785 阅读:2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09 20:56
一种发动机的进气歧管结构,进气歧管(1)包括多个分块(10、20、30),该发动机的进气歧管结构包括:气体供应孔(53),设于进气歧管(1)的外表面的指定的部位,从外部供应指定的气体;气体导入通道(51),设于分块(10、20)的指定的接合面(10m、20m),将供应到气体供应孔(53)的气体引导至进气通道(E1)的指定的气体导入部位(11)。由此,能够降低成本且能够实现轻型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的进气歧管结构
技术介绍
为了防止汽车等的燃料箱内产生的燃料蒸气扩散到大气中,所述燃料蒸气被导入到搭载于所述汽车等的发动机中的进气通道。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4-58879号中(尤其是图1)公开了如下的内容:用于调节所述燃料蒸气的往进气通道的导入量的净化阀(purge valve)与进气歧管一体地安装,在所述净化阀和进气通道中的节流阀的下游之间设置有管路,通过该管路来将燃料蒸气的净化气体从净化阀导入到进气通道。然而,若如上述那样在进气歧管的外部设置管路且使该管路延伸至净化气体的导入部位,会导致成本及重量的增大。这样的问题并不限于导入燃料蒸气的净化气体时的情形,在将窜气气体或EGR气体等导入到进气通道时也同样会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的进气歧管结构,能够降低成本并且能够实现轻型化。作为达成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发动机的进气歧管结构,进气歧管包括多个分块,所述进气歧管结构包括:气体供应孔,设于所述进气歧管的外表面的指定的部位,从外部供应指定的气体;气体导入通道,设于所述分块的指定的接合面,将供应到所述气体供应孔的气体引导至进气通道的指定的气体导入部位。通过采用本专利技术的进气歧管结构,能够缩短用于将例如燃料蒸气的净化气体等气体导入到进气通道中的管路长度,从而能够降低成本且能够实现轻型化。本专利技术的的上述目的、特征及其他的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基于以下的详细记载和附图图示得以明了。【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进气歧管的从侧方观察时的图。图2是所述进气歧管的立体图。图3是所述进气歧管的从发动机侧观察时的图。图4是所述进气歧管的第一分块的从侧方观察时的图。图5是所述进气歧管的第二分块的从发动机侧观察时的图。图6是所述进气歧管的从上方观察时的图。图7是所述进气歧管的上侧面的从前方观察时的图。图8是所述第二分块的上部的从侧方观察时的剖视图。图9是所述进气歧管中为了安装净化阀而使用的密封橡胶及其周边的放大纵剖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在图1至图9中,前、后及左分别表示车辆前侧、车辆后侧及车辆左侧。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在称谓上游及下游时,是针对在该处流动的气体的气流而言。首先,简略地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动机的进气歧管1的整体结构。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进气歧管1由三个分块10、20、30构成(图1)。各分块10、20、30是树脂成型品,各分块的部分一体地形成,通过焊接或粘接等而相互结合。进气歧管1经由衬垫(未图示)而连结于直列四缸汽油发动机(未图示)。虽未图示,但发动机以气缸列方向指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纵置地设置在车辆前部的发动机室内。进气歧管1设置在发动机的车辆左侧。在进气歧管1被连结于发动机的状态下,三个分块从发动机侧(从图1的里侦D向外侧亦即从车辆右侧向左侧,按第一分块10、第二分块20、第三分块30的顺序排列。进气歧管1上安装有净化阀50 (图1至图8)。净化阀50调节燃料蒸气的往进气通道E1的导入量。净化阀50被安装于进气歧管1的相邻的流道P1、P2之间的凹陷的连结部S1 (图3至图5)。在进气歧管1的外表面的指定的部位上设置有净化气体供应孔(相当于本专利技术的“气体供应孔”)53 (图5)。净化阀50排出的燃料蒸气的净化气体从进气歧管1外部被供应到净化气体供应孔53。在第一分块10和第二分块20的接合面10m、20m上设置有净化通道(相当于本专利技术的“气体导入通道”)51(图4及图5)。净化通道51将被供应到净化气体供应孔53的燃料蒸气的净化气体引导至进气通道E1的节流阀TV的下游(气体导入部位)。进气歧管1具有:具备节流阀TV的节流器主体40 ;位于节流器主体40的下游的单一管部(相当于本专利技术的“气体导入部位”)11 ;安装到发动机上的安装部9 ;将单一管部11和安装部9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相当于本专利技术的“连接部”)R1 (图4及图5)。净化气体供应孔53设于安装部9 (图5)。净化通道51设于构成第一连接部R1的第一分块10与第二分块20的接合面10m、20m。S卩,净化通道51形成于进气歧管1中的第一连接部R1的内部。第一连接部R1形成为比较短的柱状。进气歧管1还具有位于单一管部11的下游的平衡箱T和将平衡箱T与安装部9连接的第二连接部(相当于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连接部”)R2(图3及图4)。在构成第二连接部R2的第一分块10与第二分块20的接合面10m、20m上,设置有将平衡箱T与进气歧管1的外部连通的连通道91 (图4及图5)。S卩,连通道91形成在进气歧管1中的第二连接部R2的内部。第二连接部R2形成为比较长的柱状。前后一对的架桥部110、110竖立地设置于第二分块20,而且架在“第一分块10的结合凸缘10f和第二分块20的结合凸缘20f接合的第一接合部111”及“第二分块20的结合凸缘20f和第三分块30的结合凸缘30f接合的第二接合部112”上,在一对架桥部110、110之间,形成有与一对架桥部110、110成一体的固定部120 (图7)。一对架桥部110、110与固定部120相当于本专利技术的“固定部件”。所述结合凸缘10f、20f、30f是各自厚壁的且刚性高的部分。此外,具备将净化阀50固定于所述固定部120的L状的支架101。S卩,净化阀50通过包含支架101及固定螺栓102、103在内的固定机构100(图1至图8),而被固定于进气歧管1的固定部120。固定机构100的第一固定螺栓102将支架101与净化阀50结合,第二固定螺栓103将支架101与固定部120结合。净化阀50经由圆筒状的密封橡胶200而被安装于进气歧管1 (图8)。密封橡胶200的净化阀50侧的内周面及进气歧管1侧的外周面这两者具有上下两级的唇部201、202(图9) ο以下,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在图1中,未图示的发动机从车辆前侧按序设置有第一气缸#1、第二气缸#2、第三气缸#3及第四气缸#4。构成与各气缸#1、#2、#3、#4连通的独立进气通道a...a(图3至图5、图8)的上游侧部分的四个分歧管部30a、30b、30c、30d形成于第三分块30。如图2所示,分歧管部30a、30b、30c、30d的上游端部连接于平衡箱T。图3中,符号P1至P4是构成独立进气通道a…a的下游侧部分的流道。S卩,第一流道P1用于第一气缸#1,第二流道P2用于第二气缸#2,第三流道P3用于第三气缸#3,第四流道P4用于第四气缸#4。平衡箱T由图3及图4所示的第一分块10的箱构成部10t和图5所示的第二分块20的箱构成部20t构成。安装部9由图3及图4所示的第一分块10的安装构成部19和图5所示的第二分块20的安装构成部29构成。如图6及图7所示,进气歧管1通过所述安装部9且利用多个紧固螺栓X而安装于发动机。图4及图5中,符号S1至S3是将相邻的流道P1至P4彼此连结的连结部。S卩,第一连结部S1将第一流道P1和第二流道P2连结,第二连结部S2将第二流道P2和第三流道P3连结,第三连结部S3将第三流道P3和第四流道P4连结。如图所示,各连结部S1至S3相对于向上方隆起的各流道P1至P4的上表面向下当前第1页1 2&n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发动机的进气歧管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的进气歧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进气歧管包括多个分块,所述发动机的进气歧管结构包括:气体供应孔,设于所述进气歧管的外表面的指定的部位,从外部供应指定的气体;气体导入通道,设于所述分块的指定的接合面,将供应到所述气体供应孔的气体引导至进气通道的指定的气体导入部位。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房利古城美贵子岩田一男清见原辰典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