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空调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56385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02 20:31
车辆用空调单元具备:空调壳体(12,72);第1通风路(121,722)及第2通风路(122,721);使第1通风路的一端(121a,722a)与第2通风路的一端(122a,721a)连通的第1连通通风路(130,730);加热或冷却在第1通风路内流动的空气的第1热交换器(18,22);加热或冷却在第2通风路内流动的空气的第2热交换器(20,24);及切换到多个送风模式中的任一个的送风模式切换装置(26,30,32,38,42,48,94,381,…)。多个送风模式包含使在第1通风路流通而向车室内吹出且在第2通风路流通而向车室内吹出的第1送风模式;及使在第1通风路流通后经由第1连通通风路向第2通风路流通而向车室内吹出的第2送风模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说明】车辆用空调单元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本申请基于2013年9月18日申请的日本申请号2013-193027号,其公开内容作为参照编入本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相互并列形成的两个通风路的车辆用空调单元。
技术介绍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关于车辆用空调单元的以往技术。该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具备空调壳体和作为设置于该空调壳体的热交换器的蒸发器。该蒸发器的热交换部分分为第1部分和第2部分。在空调壳体内流动的空调空气通过蒸发器的第1部分后还通过蒸发器的第2部分,之后向车室内吹出。这样一来,在空调壳体内使空调空气通过蒸发器两次,从而与仅通过一次的情况相比,能够效率良好地冷却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4/0244961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思路
如专利文献1那样在空调壳体内使空调空气通过热交换器两次的话,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空调空气的温度调节。另一方面,由于空调空气通过两次热交换器,因而与一次的情况相比压力损失增大。因此,有难以大风量地吹送空调空气的担忧。并且,有时为了尽量维持乘员的舒适性,比起降低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的温度,需要优先增大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的风量。例如,在车室内成为非常高温的情况下,比起降低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的温度,需要优先增大所述空气的风量。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空调单元中,有无法充分增大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的风量而有损乘员的舒适性的情况。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空调单元,在空调壳体内使空气通过热交换器两次,从而能够效率良好地调节空气温度,且比起使空气通过热交换器两次,能够优先降低空调壳体内的空气流的压力损失。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具备:空调壳体;在所述空调壳体内相互并列形成的第1通风路及第2通风路;形成于所述空调壳体内且使所述第1通风路的一端与所述第2通风路的一端连通的第1连通通风路;设置于第1通风路且在该第1通风路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加热或冷却在该第1通风路内流动的空气的第1热交换器;设置于第2通风路且在该第2通风路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加热或冷却在该第2通风路内流动的空气的第2热交换器;及切换到多个送风模式中的任一个的送风模式切换装置。多个送风模式包含:(i)第1送风模式,该第1送风模式从空调壳体外向第1通风路的一端导入空气,使该空气从第1通风路的一端向第1通风路的另一端流通,且从该第1通风路的另一端向车室内吹出,并且,从空调壳体外向第2通风路的一端导入空气,使该空气从第2通风路的一端向第2通风路的另一端流通,且从该第2通风路的另一端向车室内吹出;及(ii)第2送风模式,该第2送风模式从空调壳体外向第1通风路的另一端导入空气,使该空气从第1通风路的另一端向第1通风路的一端流通后经由第1连通通风路向第2通风路的一端流通,使该第2通风路的一端的空气从该第2通风路的一端向该第2通风路的另一端流通,且从该第2通风路的另一端向车室内吹出。根据上述的内容,在第2送风模式中,从空调壳体外导入第1通风路的另一端的空气从第1通风路的另一端向第1通风路的一端流通后经由连通通风路向第2通风路的一端流通,该第2通风路的一端的空气从该第2通风路的一端向该第2通风路的另一端流通并从该第2通风路的另一端向车室内吹出,因此被导入空调壳体内的空气依次通过第1热交换器和第2热交换器后向车室内吹出。因此,能够在空调壳体内使空气通过热交换器两次,从而效率良好地调节空气温度。另外,在第1送风模式中,从空调壳体外导入第1通风路的一端的空气从第1通风路的一端向第1通风路的另一端流通并从该第1通风路的另一端向车室内吹出,并且,从空调壳体外导入第2通风路的一端的空气从第2通风路的一端向第2通风路的另一端流通并从该第2通风路的另一端向车室内吹出,因此被导入空调壳体内的空气通过第1热交换器和第2热交换器中的一方而不通过另一方地向车室内吹出。因此,在第1送风模式中,与在空调壳体内使空气通过热交换器两次的第2送风模式相比,能够使空调壳体内的空气流的压力损失降低。【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的剖视图,是表示二次冷却制冷模式下的空调壳体12内的空气流的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与图1相同的空调单元10的剖视图,是表示单次冷却制冷模式下的空调壳体12内的空气流的图。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与图1相同的空调单元10的剖视图,是表示内外部气体双层模式下的空调壳体12内的空气流的图。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空调单元10的剖视图。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空调单元10的剖视图,是表示二次冷却制冷模式下的空调壳体12内的各门的位置的图。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与图5相同的空调单元10的剖视图,是表示单次冷却制冷模式下的空调壳体12内的各门的位置的图。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空调单元10的剖视图,是表示二次冷却制冷模式下的空调壳体72内的空气流的图。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与图7相同的空调单元10的剖视图,是表示单次冷却制冷模式下的空调壳体72内的空气流的图。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空调单元10的剖视图,是表示二次冷却制冷模式下的各门的位置及空调壳体72内的空气流的图。图10是用于对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的图,是表示在图1的空调单元10中实施制热运转时的空气流的一例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相互之间,在图中,对相互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标记相同的符号。(第1实施方式)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的剖视图。该车辆用空调单元10 (以下称为空调单元10)在车室内配置于其前方部分。空调单元10例如构成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一部分,该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由配设于发动机室的压缩机及电容器等构成的制冷循环。另外,图1的表示上下方向的箭头表示空调单元10的车辆搭载状态下的上下方向。以下,将车辆搭载状态下的上下方向即车辆上下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将与车辆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水平方向。如图1所示,空调单元10具备空调壳体12、第1送风机14、第2送风机16、第1蒸发器18、第2蒸发器20、第1加热器芯22、第2加热器芯24、用于切换空调壳体12内的空气流的多个门及电控制装置(以下称为ECU) 26。空调壳体12在其内部具有空气的通路,且构成空调单元10的框体。空调壳体12例如为树脂制。如图1所示,空调壳体12具有第1通风路121、第2通风路122、外部气体导入口 123、第1内部气体导入口 124、进气部125、环流通风路126、第1送风机收容部127、第2内部气体导入口 128、第2送风机收容部129、第1连通通风路130、第2连通通风路132、第3连通通风路133、第1吹出口 134、第2吹出口 135及第3吹出口 136。第1通风路121与第2通风路122均以使空气在水平方向上流动的方式延伸,相互并列形成。第1通风路121配置于第2通风路122的上侧。外部气体导入口 123经由设置于车体的未图示的外部气体进口和管道与车室外的空间连通。另外,第1内部气体导入口 124经由未图示的管道与车室内连通。该外部气体导入口 123及第1内部气体导入口 124在空调壳体12内一起连接于进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空调壳体(12,72);第1通风路(121,722)及第2通风路(122,721),该第1通风路(121,722)及第2通风路(122,721)在所述空调壳体内相互并列形成;第1连通通风路(130,730),该第1连通通风路(130,730)形成于所述空调壳体内,且使所述第1通风路的一端(121a,722a)与所述第2通风路的一端(122a,721a)连通;第1热交换器(18,22),该第1热交换器(18,22)设置于所述第1通风路,且在该第1通风路的一端与另一端(121b,722b)之间加热或冷却在该第1通风路内流动的空气;第2热交换器(20,24),该第2热交换器(20,24)设置于所述第2通风路,且在该第2通风路的一端与另一端(122b,721b)之间加热或冷却在该第2通风路内流动的空气;及送风模式切换装置(26,30,32,38,42,48,94,381,…),该送风模式切换装置(26,30,32,38,42,48,94,381,…)切换到多个送风模式中的任一个,所述多个送风模式包含:第1送风模式,该第1送风模式从所述空调壳体外向所述第1通风路的一端导入空气,使该空气从所述第1通风路的一端向所述第1通风路的另一端流通,且从该第1通风路的另一端向车室内吹出,并且,从所述空调壳体外向所述第2通风路的一端导入空气,使该空气从所述第2通风路的一端向所述第2通风路的另一端流通,且从该第2通风路的另一端向所述车室内吹出;及第2送风模式,该第2送风模式从所述空调壳体外向所述第1通风路的另一端导入空气,使该空气从所述第1通风路的另一端向所述第1通风路的一端流通后经由所述第1连通通风路向所述第2通风路的一端流通,使该第2通风路的一端的空气从该第2通风路的一端向该第2通风路的另一端流通,且从该第2通风路的另一端向所述车室内吹出。...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前田谦一郎加藤慎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