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动车组和城轨车辆用双膜板中继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56246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2 14: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中继阀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采用O型橡胶密封圈与阀口配合进行密封的用于高速动车组和城轨车辆制动系统用的双膜板中继阀,端盖、中间体和阀体由下到上固定连接;活塞组成位于由端盖、中间体和阀体组成的内腔中,阀杆与阀座的阀口、活塞杆阀口之间通过O型橡胶密封圈密封,阀杆的上下运动受压紧弹簧和活塞杆共同控制;保持弹簧位于阀座与弹簧挡圈之间,压紧弹簧位于防护盖与阀杆之间,防护盖为凸形且包裹阀杆上端;端盖底部固定设有带限制堵的排气模块排;密封效果好,弹簧压紧力也更小,使中继阀的性能得到显著提高,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能够准确地控制空气制动力,制动缸压力误差控制在±5kPa范围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轨道车辆空气制动控制用中继阀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采用0型橡胶密封圈与阀口配合进行密封,提高制动力控制精度的,用于高速动车组和城轨车辆制动系统用的双I吴板中继阀。
技术介绍
高速动车组和城轨车辆为了准确而快速地控制空气制动力,普遍采用中继阀进行空气流量放大、进而控制制动缸中的压缩空气压力值,来实现空气制动力的控制。目前高速动车组和城轨车辆制动系统采用的中继阀,按照活塞膜板形式划分,主要有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是单膜板中继阀,一种是双膜板中继阀。在高速动车组和城轨车辆制动系统中,通常通过电磁阀和相应的气动阀产生预控制压力,作用到中继阀活塞膜板上,推动相关部件移动,打开一个较大通路,将储风缸中的压缩空气输出到制动缸中,快速形成所需要的制动缸压力,进而产生制动力。现有的单膜板和双膜板中继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储风缸与制动缸之间、制动缸与大气之间的通路密封通常采用橡胶垫压紧在阀口上的结构形式,为了使橡胶垫压在阀口能产生足以密封的弹性变形而采用较大的压紧弹簧力,在通路打开和关闭过程中活动接触部件较多形成较大阻力,从而造成:(1)初始打开储风缸和制动缸之间通路所需的预控制压力较高,普遍为30kPa以上;(2)输出的制动缸压力与预控制压力之间的差值较大,普遍为10 kPa以上;(3)预控制压力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对应同一预控制压力值所输出的制动缸压力差值较大,普遍为10 kPa以上;上述问题影响了空气制动力的控制精度,使得现有高速动车组和城轨车辆的制动缸压力误差范围较大,一般都控制在目标值±20kPa范围内,从而影响了制动力的控制精度。【专利技术内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寻求设计一种能够满足高速动车组和城轨车辆制动系统使用要求的高控制精度且快速响应的双膜板中继阀,该中继阀能够根据两路预控制压力的变化,快速输出与预控制压力极为接近的制动缸压力,完成制动缸的充气、排气或保压功能,从而实现空气制动力准确、快速控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速动车组和城轨车辆用双膜板中继阀,包括端盖、中间体、阀体、活塞组成、下阀杆,所述端盖、中间体和阀体由下到上固定连接;所述活塞组成位于由端盖、中间体和阀体组成的内腔中,所述阀杆与阀座的阀口之间通过0型橡胶密封圈密封,阀杆与活塞杆的活塞杆阀口之间通过0型橡胶密封圈密封,阀杆的中间小孔通过活塞杆的中心孔与大气连通,阀杆的上下运动受压紧弹簧和活塞杆的共同控制;保持弹簧作用于阀座与弹簧挡圈之间,压紧弹簧作用于防护盖与阀杆之间,防护盖为凸形结构,防护盖包裹阀杆上端;防护盖通过挡圈固定,防护盖与阀座之间设有橡胶密封圈;防护盖上设有防尘盖;端盖底部固定设有排气模块,排气模块与端盖之间设有橡胶密封圈,排气模块的排气口设有限制堵。所述端盖与活塞杆之间设有导向套,活塞杆与导向套之间设有橡胶密封圈。所述活塞组成包括下活塞、上活塞、活塞杆、上膜板、下膜板,中间体上端与阀体夹紧上膜板,中间体下端与端盖夹紧下膜板;下活塞和上活塞为台阶式活塞,上活塞固定于活塞杆上,下活塞套装于活塞杆上,台阶之间设有环形凹槽,上膜板与下膜板分别嵌套于上活塞和下活塞的环形凹槽内;活塞杆与阀体之间设有橡胶密封圈;端盖与下膜板之间为气室一、上膜板与下膜板之间为气室二、上膜板与阀体之间为气室三;气路与储风缸连通,气路与制动缸连通,气路与气室三之间设有节流堵,气路连通气室二与控制压力二的进气口,气路连通气室一和与控制压力一的进气口,气路与活塞杆的中心孔连通。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0型橡胶密封形圈与阀口配合比密封垫与阀口配合更容易产生弹性形变,密封效果更好,需要的压紧弹簧力也更小,压紧弹簧力的大小对中继阀性能影响较大,使中继阀的性能得到显著提高。本专利技术结构合理,响应速度快,初始打开储风缸和制动缸之间通路所需的预控制压力为5kPa?7kPa ;制动缸压力控制精度高,输出的制动缸压力与预控制压力之间的差值为5kPa以内;制动缸压力能够随预控制压力变化呈稳定性的线性变化,压力控制稳定,预控制压力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对应同一预控制压力所输出的制动缸压力差值为5kPa以内;能够根据两路预控制压力的单独和同时控制,实现制动缸的充气、排气和保压功能;能够准确地控制空气制动力,制动缸压力误差控制在目标值±5kPa范围内。【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作用原理图。如图1-2所示:防尘盖1、防护盖2、压紧弹簧3、挡圈4、橡胶密封圈5、0型橡胶密封圈6、橡胶密封圈7、0型橡胶密封圈8、阀体9、橡胶密封圈10、活塞杆11、上活塞12、中间体13、下活塞14、橡胶密封圈15、端盖16、橡胶密封圈17、排气模块18、限制堵19、导向套20、下膜板21、紧固螺钉22、上膜板23、节流堵24、阀杆25、阀座26、保持弹簧27、弹簧挡圈28、气路29、气路30、气室三31、气路32、气路33、气路34、气室一 35、气室二 36、活塞杆阀口 37、阀口 38。【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高速动车组和城轨车辆用双膜板中继阀,包括端盖16、中间体13、阀体9、活塞组成、阀杆25,端盖16、中间体13和阀体9由下到上固定连接;活塞组成位于由端盖16、中间体13和阀体9组成的内腔中,阀杆25与阀座26的阀口 38之间通过0型橡胶密封圈6密封,阀杆25与活塞杆11的活塞杆阀口 37之间通过0型橡胶密封圈8密封,阀杆25的中间小孔通过活塞杆11的中心孔与大气连通,阀杆25的上下运动受压紧弹簧3和活塞杆11的共同控制;保持弹簧27作用于阀座26与弹簧挡圈28之间,阀座26与阀体9之间设有橡胶密封圈7 ;压紧弹簧3作用于防护盖2与阀杆25之间,防护盖2为凸形结构,防护盖2包裹阀杆25上端;防护盖2通过挡圈4固定,防护盖2与阀座26之间设有橡胶密封圈5 ;防护盖2上设有防尘盖1 ;端盖16底部固定设有排气模块18,排气模块18与端盖16之间设有橡胶密封圈17,排气模块18的排气口设有限制堵19。端盖16与活塞杆11之间设有导向套20,活塞杆11与导向套20之间设有橡胶密封圈15。活塞组成包括下活塞14、上活塞12、活塞杆11、上膜板23、下膜板21,中间体13上端与阀体9夹紧上膜板23,中间体13下端与端盖16夹紧下膜板21 ;下活塞14和上活塞12为台阶式活塞,上活塞12固定于活塞杆上,下活塞14套装于活塞杆上,台阶之间设有环形凹槽,上膜板23与下膜板21分别嵌套于上活塞12和下活塞14的环形凹槽内;活塞杆11与阀体9之间设有橡胶密封圈10 ;端盖16与下膜板21之间为气室一 35、上膜板23与下膜板21之间为气室二 36、上膜板23与阀体9之间为气室三31 ;气路29与储风缸连通,气路30与制动缸连通,气路30与气室三31之间设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速动车组和城轨车辆用双膜板中继阀,包括端盖(16)、中间体(13)、阀体(9)、活塞组成、阀杆(25),所述端盖(16)、中间体(13)和阀体(9)由下到上固定连接;所述活塞组成位于由端盖(16)、中间体(13)和阀体(9)组成的内腔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杆(25)与阀座(26)的阀口(38)之间通过O型橡胶密封圈(6)密封,阀杆(25)与活塞杆(11)的活塞杆阀口(37)之间通过O型橡胶密封圈(8)密封,阀杆(25)的中间小孔通过活塞杆(11)的中心孔与大气连通,阀杆(25)的上下运动受压紧弹簧(3)和活塞杆(11)的共同控制;保持弹簧(27)作用于阀座(26)与弹簧挡圈(28)之间,阀座(26)与阀体(9)之间设有橡胶密封圈(7);所述压紧弹簧(3)作用于防护盖(2)与阀杆(25)之间,防护盖(2)为凸形结构,防护盖(2)包裹阀杆(25)上端;所述防护盖(2)通过挡圈(4)固定,防护盖(2)与阀座(26)之间设有橡胶密封圈(5);所述防护盖(2)上设有防尘盖(1);所述端盖(16)底部固定设有排气模块(18),排气模块(18)与端盖(16)之间设有橡胶密封圈(17),排气模块(18)的排气口设有限制堵(1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培署孟庆荣刘成铭李祥瑞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青岛思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