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检测药物的单分子分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736044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20 19:56
一种检测药物的单分子分析方法,以天然α-溶血素构建药物纳米孔传感器,在电解池中依次加入靶标核酸样品和药物分子,记录并分析加入药物前后的纳米孔电流阻断信号变化,加入药物前,靶标核酸样品穿过纳米孔时可引起电流阻断信号;当核酸与药物结合后穿过纳米孔时,结合产物将引发特征性电流阻断信号,其阻断时间、阻断电流等参数与原核酸底物的信号相比均有显著差别,通过监测该特征性阻断信号的穿孔频率,建立穿孔频率与药物的浓度关系,可对目标药物进行定量分析,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药物分子的体外筛选和分析检测,具有简单、快速、高灵敏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纳米孔单分子分析技术和生物传感
,具体涉及一种检测药物的单分子分析方法
技术介绍
在制药和医疗诊断领域中,通常要进行药物的浓度、含量的快速检测,如对药物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检测,对病人血清中药物浓度的检测等。核酸作为生物体中重要的结构和功能物质,目前是很多抗癌和抗病毒药物的靶标分子。药物检测的传统方法主要包括:色谱分析技术,如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光谱分析技术,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光谱法;电化学方法;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方法等。然而在实际样品分析中,这些方法通常需要复杂的样品前处理过程,用时长,成本高。此外,光谱方法大多灵敏度低,分析速度慢,且检测中受限于药物分子的光谱吸收性质,或需要荧光标记。而电化学方法和SPR方法大多需要在电极或芯片界面进行核酸探针的化学修饰,处理步骤较为繁琐。上述传统方法已难以满足药物筛选和疾病诊断的需求,亟需发展快速简便的高灵敏药物检测手段。纳米孔作为一种单分子分析技术,具备灵敏度高、无需标记、简单、廉价、快速等优势。检测过程中可连续直接读取信号,无需进行扩增、克隆和复杂的样品处理。天然α-溶血素蛋白纳米孔具有独特的单分子尺度,可以在单分子层次识别多种核酸结构。靶标核酸的小分子药物通常会引起核酸尺寸、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容易被α-溶血素蛋白纳米孔所识别。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检测药物的单分子分析方法,实现药物分子的体外筛选和分析检测,具有简单、快速、高灵敏的优点。一种检测药物的单分子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纳米孔传感器的构建:基于天然α-溶血素构建纳米孔传感器,选择高分子绝缘材料制成样品池,样品池分为正池、反池,由高分子绝缘材料薄膜隔开,膜中心位置有一个直径为150微米小孔,在样品池两边分别加入摩尔浓度不大于1摩尔每升的电解质溶液,在直径150微米的小孔上构建磷脂双分子层,当加入天然α-溶血素蛋白,天然α-溶血素蛋白自发地插入磷脂双分子层中形成单个纳米孔,将两支银/氯化银电极插入正、反池的电解质溶液中,正池中的电极与电流检测系统相连,反池中的电极接地,在电极间施加不大于200mV电位后,记录通过纳米孔的电解质溶液单通道电流信号;b、药物的分析检测:在电解池反池中依次加入核酸样品和药物分子,分别记录加入药物分子前后的单通道电流信号的变化,核酸样品分子带有负电荷,在电势的驱动下穿过纳米孔,得到离子电流的阻断信号S;当加入药物后,药物与核酸分子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药物与核酸的结合产物引发相应的离子电流阻断信号Sdrug,药物小分子因尺寸较小,在纳米孔传感器中难以检测出信号,因为药物特异性结合靶标核酸底物,该药物-核酸结合产物相比于靶标核酸分子,其尺寸、结构均发生变化,引起的Sdrug信号的阻断电流、阻断时间相比于S信号有显著不同,因此能够在单分子层次下判断药物分子是否结合核酸底物,当不同浓度的药物与10nM浓度的核酸底物特异性结合后,其产生的Sdrug信号的频率f会随药物浓度c变化,通过作f-c标准曲线,实现药物分子的高灵敏、高选择性定量分析。所述的高分子绝缘材料为聚四氟乙烯或聚苯乙烯。所述的电解质溶液为氯化钾、氯化钠或四甲基氯化铵缓冲溶液。所述的药物分子为有机小分子,包括与核酸(DNA、RNA)片段相互作用的天然药物和合成药物。所述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喹诺酮类抗菌药或抗肿瘤药。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与积极效果: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检测药物的单分子分析方法,不同于传统的药物检测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等色谱分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光谱分析方法,其检测灵敏度更高,无需复杂的分离、提纯等样品前处理过程,无需荧光标记和界面化学修饰,简便、经济、快捷;本专利技术在检测中不受限于药物分子的光谱吸收性质,普适性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检测方法可在复杂的生物样品中进行分析,不受其他生物大分子如蛋白、核酸等的影响,抗干扰能力强,选择性好。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检测靶标核酸药物分子的纳米孔单分子分析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加入PDS药物前后,纳米孔传感器对核酸的响应信号:a.加入PDS药物前,核酸的纳米孔穿孔电流信号,阻断时间、阻断电流统计柱状图;b.加入PDS药物后,药物-DNA结合产物的纳米孔穿孔电流信号,以及电流信号“阶段-1”和“阶段-2”各自的阻断时间、阻断电流统计柱状图。图3为实施例药物与核酸的结合产物的特征阻断信号(Sdrug)的频率与药物浓度的关系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详细描述。以代表性核酸G-四联体靶标药物Pyridostatin(PDS)为实施例,来说明药物与核酸相互作用的单分子分析检测过程。PDS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药物分子,结构式如图1所示。相关研究发现,PDS具备抗癌特性。细胞中端粒DNA序列含有重复单元(TTAGGG)n,可形成大量G-四联体结构。PDS药物对DNA的G-四联体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结合能力,可以很好地稳定癌细胞端粒中的G-四联体结构,抑制癌细胞内端粒酶对端粒的延长作用,从而引发癌细胞的凋亡,达到抗癌目的。本专利技术中涉及的检测仪器为高灵敏电流检测器,包括电流放大器、低通滤波器等。实验中所使用的试剂材料等,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PDS药物与DNA相互作用单分子分析的原理见图1,其中DNA底物的序列为5’-A25TAGGGTTAGGGTTAGGGTTAGGGTTA25-3’,下划线为一段端粒DNA序列,含重复单元(TTAGGG)n,该DNA序列在过量钾离子存在下形成稳定的G-四联体结构。该序列两端各连接一段含25个A碱基的序列,为引导链,使DNA分子进入纳米孔的频率更高。因为天然α-溶血素最窄处的孔径仅为1.4nm,小于G-四联体结构的尺寸,因此该G-四联体核酸穿过纳米孔时,将解链为直链DNA。实施例,一种检测药物的单分子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纳米孔传感器的构建:基于天然α-溶血素构建纳米孔传感器,选择高分子绝缘材料聚苯乙烯制成的样品池,样品池分为正池、反池,由带直径150微米小孔的高分子绝缘材料薄膜隔开,在样品池两边分别加入电解质溶液,能够在直径150微米的小孔上构建磷脂双分子层,电解质溶液为含0.5M四甲基氯化铵(TMACl),0.1MKCl,5mMTris的水溶液,pH为7.4,当加入天然α-溶血素蛋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检测药物的单分子分析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检测药物的单分子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纳米孔传感器的构建:基于天然α‑溶血素构建纳米孔传感器,选择高分子绝缘材料制成样品池,样品池分为正池、反池,由高分子绝缘材料薄膜隔开,膜中心位置有一个直径为150微米小孔,在样品池两边分别加入摩尔浓度不大于1摩尔每升的电解质溶液,能够在直径150微米的小孔上构建磷脂双分子层,当加入天然α‑溶血素蛋白,天然α‑溶血素蛋白自发地插入磷脂双分子层中形成单个纳米孔,将两支银/氯化银电极插入正、反池的电解质溶液中,正池中的电极与电流检测系统相连,反池中的电极接地,在电极间施加不大于200mV电位后,记录通过纳米孔的电解质溶液单通道电流信号;b、药物的分析检测:在电解池反池中依次加入核酸样品和药物分子,分别记录加入药物分子前后的单通道电流信号的变化,核酸样品分子带有负电荷,在电势的驱动下穿过纳米孔,得到离子电流的阻断信号S;当加入药物后,药物与核酸分子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药物与核酸的结合产物引发相应的离子电流阻断信号Sdrug,药物小分子因尺寸较小,在纳米孔传感器中难以检测出信号,因为药物特异性结合靶标核酸底物,该药物‑核酸结合产物相比于靶标核酸分子,其尺寸、结构均发生变化,引起的Sdrug信号的阻断电流、阻断时间相比于S信号有显著不同,因此能够在单分子层次下判断药物分子是否结合核酸底物,当不同浓度的药物与10nM浓度的核酸底物特异性结合后,其产生的Sdrug信号的频率f会随药物浓度c变化,通过作f‑c标准曲线,实现药物分子的高灵敏、高选择性定量分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检测药物的单分子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纳米孔传感器的构建:
基于天然α-溶血素构建纳米孔传感器,选择高分子绝缘材料制成样品池,
样品池分为正池、反池,由高分子绝缘材料薄膜隔开,膜中心位置有一个直径为
150微米小孔,在样品池两边分别加入摩尔浓度不大于1摩尔每升的电解质溶液,
能够在直径150微米的小孔上构建磷脂双分子层,当加入天然α-溶血素蛋白,天
然α-溶血素蛋白自发地插入磷脂双分子层中形成单个纳米孔,将两支银/氯化银
电极插入正、反池的电解质溶液中,正池中的电极与电流检测系统相连,反池中
的电极接地,在电极间施加不大于200mV电位后,记录通过纳米孔的电解质溶
液单通道电流信号;
b、药物的分析检测:
在电解池反池中依次加入核酸样品和药物分子,分别记录加入药物分子前后
的单通道电流信号的变化,核酸样品分子带有负电荷,在电势的驱动下穿过纳米
孔,得到离子电流的阻断信号S;当加入药物后,药物与核酸分子发生特异性相
互作用,药物与核酸的结合产物引发相应的离子电流阻断信号Sdrug,药物小分子
因尺寸较小,在纳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景虹张凌刘广超刘洋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