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共轨系统用挺柱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724551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15 09:40
一种高压共轨系统用挺柱,其改进在于:所述挺柱为柱状结构体,挺柱内同轴设置有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柱塞安装腔,挺柱下端面中部设置有球面凹槽,球面凹槽边沿与挺柱下端面边沿之间通过锥面过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提出了一种新结构的挺柱,该挺柱能够适应新的柱塞传动结构的需求,改善其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高压共轨供油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高压共轨系统用挺柱
技术介绍
随着高压共轨供油技术的发展,发动机要求的柴油压力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柱塞传动结构采用凸轮来驱动滚轮机构,再由滚轮机构带动柱塞往复运动;由于凸轮与滚轮之间为线接触,其接触应力较大,随着柴油压力的提升,凸轮与滚轮之间的接触应力会进一步的显著提高,导致凸轮和滚轮之间的接触部会快速磨损,影响柱塞传动结构的使用寿命。为了解决前述问题,专利技术人提出了一种高压共轨系统用柱塞传动结构(此方案已另案申请),该结构采用偏心凸轮来传动一滑套在周向方向上平动,滑套上端面为平面且滑套上端面与挺柱下端面接触,滑套平动时,通过其上端面的限位作用来驱动挺柱上下往复运动;采用此方案后,滑套与挺柱之间的接触方式由原来的线接触变为了面接触,不仅能可靠地传递应力,而且由于接触面积较大、应力较为分散,能明显提高结构体的抗磨损能力,同时,该结构的曲率半径较大,滑套与偏心凸轮之间的应力也相对较小。专利技术人在对前述方案进行验证实验时发现,虽然前述方案具备相应的优点,但由于滑套和挺柱之间始终因应力作用而紧贴在一起,润滑油难以进入滑套和挺柱之间的接触区域,热量在接触区域堆积后会导致结构体运动不畅。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高压共轨系统用挺柱,其结构为:所述挺柱为柱状结构体,挺柱内同轴设置有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柱塞安装腔,挺柱下端面中部设置有球面凹槽,球面凹槽边沿与挺柱下端面边沿之间通过锥面过渡。本技术的原理是:设置了球面凹槽后,挺柱与滑套的接触区域为一圆圈,挺柱运动至下行最大行程位置处时,挺柱上受到的轴向应力较小,此时,润滑油就能通过圆圈上的缝隙进入球面凹槽内,从而降低接触部的温度并起到润滑作用,当挺柱运动至上行最大行程位置处时,此时挺柱上受到的轴向应力较大,球面凹槽周围的结构体就会发生形变,从而将球面凹槽内的润滑油向外挤出,热量也被随之带走了 ;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提出了一种新结构的挺柱,该挺柱能够适应新的柱塞传动结构的需求,改善其性能。【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图;图中各个标记所对应的名称分别为:挺柱1、柱塞安装腔1-1、球面凹槽1-2、栗体2、偏心凸轮3、滑套4、柱塞5。【具体实施方式】—种高压共轨系统用挺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挺柱1为柱状结构体,挺柱1内同轴设置有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柱塞安装腔1-1,挺柱1下端面中部设置有球面凹槽1-2,球面凹槽1-2边沿与挺柱1下端面边沿之间通过锥面过渡。【主权项】1.一种高压共轨系统用挺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挺柱(1)为柱状结构体,挺柱(1)内同轴设置有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柱塞安装腔(1-1 ),挺柱(1)下端面中部设置有球面凹槽(1-2),球面凹槽(1-2)边沿与挺柱(1)下端面边沿之间通过锥面过渡。【专利摘要】一种高压共轨系统用挺柱,其改进在于:所述挺柱为柱状结构体,挺柱内同轴设置有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柱塞安装腔,挺柱下端面中部设置有球面凹槽,球面凹槽边沿与挺柱下端面边沿之间通过锥面过渡。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提出了一种新结构的挺柱,该挺柱能够适应新的柱塞传动结构的需求,改善其性能。【IPC分类】F02M59/44, F02M59/10【公开号】CN204961140【申请号】CN201520739318【专利技术人】张伟, 熊长国, 褚黎宏 【申请人】中国重汽集团重庆燃油喷射系统有限公司【公开日】2016年1月13日【申请日】2015年9月23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压共轨系统用挺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挺柱(1)为柱状结构体,挺柱(1)内同轴设置有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柱塞安装腔(1‑1),挺柱(1)下端面中部设置有球面凹槽(1‑2),球面凹槽(1‑2)边沿与挺柱(1)下端面边沿之间通过锥面过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伟熊长国褚黎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重汽集团重庆燃油喷射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