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申旭全专利>正文

含氟多层电热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719069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15 0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含氟多层电热膜,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薄膜层、增强层和第二薄膜层,第一薄膜层为FEP层、PFA层、ETFE层或PVC层,第二薄膜层为PTFE层或改性PTFE层;增强层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三薄膜层、增强结构物和第四薄膜层,第三薄膜层位于增强结构物与第一薄膜层之间,第四薄膜层位于增强结构物与第二薄膜层之间;增强结构物包括导电丝;第三薄膜层为导电发热材料掺杂的FEP层、导电发热材料掺杂的PFA层、导电发热材料掺杂的ETFE层或导电发热材料掺杂的PVC层,或者第四薄膜层为导电发热材料掺杂的PTFE层或导电发热材料掺杂的改性PTFE层。当上述含氟多层电热膜的表面有积雪时,通电可使导电发热材料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热,能够消除积雪避免安全隐患,有利于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复合膜
,特别是涉及一种含氟多层电热膜
技术介绍
含氟聚合物薄膜由于具有耐化学性、介电性能、电气绝缘、耐高温、可焊性、防潮性、透明和机械强度等性能上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其中,PTFE(Polytetrafluoroethylene,聚四氟乙烯),俗称“塑料王”,是由四氟乙烯经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耐腐蚀性、密封性、高润滑不粘性、电绝缘性和良好的抗老化耐力。在玻纤布或者芳纶等耐高温纤维制品的两面复合上含氟聚合物材料是最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复合膜,被广泛应用作建筑用膜材料,尤其是用作屋顶或墙体的保温。然而,由于现在气候异常,天气情况变化较大,特别是冬季经常会突降暴雪,造成屋顶被压塌的险情。因此,使用传统的含氟多层复合膜作为建筑用膜时无法消除积雪,存在安全隐患,不利于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使用传统的含氟多层复合膜作为建筑用膜时无法消除积雪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消除积雪避免安全隐患的含氟多层电热膜。一种含氟多层电热膜,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薄膜层、增强层和第二薄膜层,所述第一薄膜层为FEP层、PFA层、ETFE层或PVC层,所述第二薄膜层为PTFE层或改性PTFE层;所述增强层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三薄膜层、增强结构物和第四薄膜层,所述第三薄膜层位于所述增强结构物与所述第一薄膜层之间,所述第四薄膜层位于所述增强结构物与所述第二薄膜层之间;所述增强结构物包括导电丝;所述第三薄膜层为导电发热材料掺杂的FEP层、导电发热材料掺杂的PFA层、导电发热材料掺杂的ETFE层或导电发热材料掺杂的PVC层,或者所述第四薄膜层为导电发热材料掺杂的PTFE层或导电发热材料掺杂的改性PTFE层。当上述含氟多层电热膜的表面有积雪时,可将上述含氟多层电热膜通电,此时,增强结构物作为整个含氟多层电热膜的骨架,由于其包括导电丝,能够起到导电的作用,而第三薄膜层或者第四薄膜层中的导电发热材料则能够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热。热量可以从第一薄膜层和第二薄膜层传递到含氟多层电热膜的表面,从而可将其表面的积雪融化,能够消除积雪避免安全隐患,有利于应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丝为碳纤维或金属发热丝。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发热材料为碳纤维或炭黑。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含氟多层电热膜的厚度为0.2mm~2.4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薄膜层的厚度为0.05mm~0.2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增强层的厚度为0.08mm~2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薄膜层的厚度为0.01mm~1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薄膜层的厚度为0.01mm~1mm。附图说明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含氟多层电热膜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一实施方式的含氟多层电热膜100,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薄膜层110、增强层120和第二薄膜层130。第一薄膜层110为FEP(Hexafluoropropene-tetrafluoroethylenecopolymer,四氟乙烯与六氟乙烯共聚物)层、PFA(Polyfluoroalkoxy,四氟乙烯与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层、ETFE(Ethylene-tetra-fluoro-ethylen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层或PVC(Polyvinylchloride,聚氯乙烯)层。第二薄膜层130为PTFE层或改性PTFE层。改性PTFE包括含量为0.5%~20%的FEP或PFA。增强层120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三薄膜层121、增强结构物122和第四薄膜层123。第三薄膜层121位于增强结构物122与第一薄膜层110之间。第四薄膜层123位于增强结构物122与第二薄膜层130之间。增强结构物122作为网格骨架结构织物,起到支撑整个含氟多层电热膜100的作用。增强结构物122中包括导电丝,导电丝可以为碳纤维或金属发热丝,能够起到导电发热的作用。增强结构物122可以是导电丝或者导电丝与其他纤维等材料的混合织物。例如可以是碳纤维混合织物、金属发热丝与玻璃纤维或凯夫拉等的混纺。凯夫拉(KEVLAR)是美国杜邦(DuPont)公司研制的一种芳纶纤维材料产品的品牌名,材料原名叫“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化学式的重复单位为-[-CO-C6H4-CONH-C6H4-NH-]-,接在苯环上的酰胺基团为对位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增强结构物122还可以为其他能够起到增强支撑作用且能够导电的结构物。第三薄膜层121为导电发热材料掺杂的FEP层、导电发热材料掺杂的PFA层、导电发热材料掺杂的ETFE层或导电发热材料掺杂的PVC层,或者第四薄膜层123为导电发热材料掺杂的PTFE层或导电发热材料掺杂的改性PTFE层。也就是说,第三薄膜层121与第四薄膜层123中的至少一个掺杂有导电发热材料。导电发热材料为碳纤维或炭黑。导电发热原理为:在电场的作用下,导电发热材料中的碳分子团产生“布朗运动”,碳分子之间发生剧烈的摩擦和撞击。但其不限于此,还可以为其他导电发热材料,其掺杂前的物质状态可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例如可以为固体小颗粒或粉末等。其中,第三薄膜层121和第四薄膜层123均是由乳液涂覆并干燥之后得到的薄膜层,其目的是将增强结构物122进行预处理,有利于增加增强结构物122后续分别与第一薄膜层110、第二薄膜层130之间的复合性能。可以将导电发热材料与原始不含有导电发热材料的乳液混合均匀之后分别涂覆于增强结构物122的两面。在一个最优的实施例中,第三薄膜层121中除了导电发热材料之外的其余主要成分与第一薄膜层110中所含的主要成分相同,有利于增加第三薄膜层121与第一薄膜层1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含氟多层电热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薄膜层、增强层和第二薄膜层,所述第一薄膜层为FEP层、PFA层、ETFE层或PVC层,所述第二薄膜层为PTFE层或改性PTFE层;所述增强层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三薄膜层、增强结构物和第四薄膜层,所述第三薄膜层位于所述增强结构物与所述第一薄膜层之间,所述第四薄膜层位于所述增强结构物与所述第二薄膜层之间;所述增强结构物包括导电丝;所述第三薄膜层为导电发热材料掺杂的FEP层、导电发热材料掺杂的PFA层、导电发热材料掺杂的ETFE层或导电发热材料掺杂的PVC层,或者所述第四薄膜层为导电发热材料掺杂的PTFE层或导电发热材料掺杂的改性PTFE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氟多层电热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薄膜层、增强
层和第二薄膜层,
所述第一薄膜层为FEP层、PFA层、ETFE层或PVC层,所述第二薄膜层
为PTFE层或改性PTFE层;
所述增强层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三薄膜层、增强结构物和第四薄膜层,所述
第三薄膜层位于所述增强结构物与所述第一薄膜层之间,所述第四薄膜层位于
所述增强结构物与所述第二薄膜层之间;
所述增强结构物包括导电丝;
所述第三薄膜层为导电发热材料掺杂的FEP层、导电发热材料掺杂的PFA
层、导电发热材料掺杂的ETFE层或导电发热材料掺杂的PVC层,或者所述第
四薄膜层为导电发热材料掺杂的PTFE层或导电发热材料掺杂的改性PTFE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氟多层电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丝为碳
纤维或金属发热丝。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申旭全
申请(专利权)人:申旭全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