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制备半导体电热膜的前驱体溶液、电热膜及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669907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07 14:29
一种用于制备半导体电热膜的前驱体溶液、电热膜及其制备方法。首先,提供了以四氯化锡、纳米二氧化锡、三氯化锑、氢氟酸、硼酸、氯化钾、三乙醇胺及相关溶剂混合形成的制备半导体电热膜的前驱体溶液;其次,还提供了由喷涂成膜工艺和浸渍工艺相结合的成膜工艺,并辅以梯度热处理工艺,获得了成膜质量高、适宜大尺寸生产的半导体电热膜。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电热膜与基体的结合力,获得了抗热冲击能力强的电热膜;提高大面积成膜的均一性和制膜效率;获得方块电阻可调范围大的电热膜以适应不同行业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热膜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制备半导体电热膜的前驱体溶液、电 热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传统电热材料,如金属钨、钼、镍及其合金等,存在着耗材量大、使用寿命短、加工 成形困难、工况不稳定等缺点。近年来,逐渐被新型电热材料及器件所取代。其中,电热膜 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逐步取代传统的电热材料。 电热膜是面状发热材料,与被加热体形成最大限度的导热面,传热热阻小。通电加 热时热量可以很快传给被加热体,并且由于这种加热方式热传导性好,所以电热膜本身温 度并不太高,没有发红、炽热现象产生,辐射热损失很小,因此用电热膜制成的电热器具,热 效率相当高,一般都在90%左右。而传统的点热源由于散热面积小,与被加热体要靠其他物 体间接传导,在电热转换过程中,电能所产生的热能不能很快传给被加热体,造成电热元件 上热量过于集中,元件本身很快变得炽热,电能的很大一部分变成光能而散失,造成电热转 换效率较低。此外,电热膜还具有使用寿命长、工艺要求简单、加工成本低、安全可靠等特 点。 半导体电热膜,又称金属氧化物电热膜,是能紧密地结合在电介质表面上,通电后 成为面状热源的薄膜状半导体电热材料,它具有熔点高、硬度大、电阻低、热效率高、化学稳 定性好等特点,特别是耐酸和碱,在加热过程中无明火的特性,在电热领域受到人们的重 视。 目前,公开的文献中已存在各种配方与工艺制备的电热膜技术。典型地,例如, CN200910108880. 3公开了一种电热膜及其制造方法,其主要采用四氯化锡、四氯化钛、四氯 化镍、三氯化钛、三氯化铁、三氯化铺、二氯化妈、氯化钾、氯化镉、二氧化锡、四氧化锡、氢氟 酸、硼酸、乙醇、异丙醇和无机水。采用上述配方经混合搅拌加热,制成电热膜处理液,接着 将电热膜处理液负压喷雾在电热膜载体上为电热膜半成品,然后在电热膜半成品上涂氧化 银浆经烘烧即为电热膜成品。再如,CN201210178276. X公开了一种高效节能新型纳米材料 电热膜,其组成配比(质量百分比)为:四氯化锡1〇~25、四氯化镍2~8、氧化铁10~20、四 氯化钛5~10、氯化钠2~5、二氧化锡10~15、盐酸5~10、丙三醇5~15、离子水、20~40经高速 混合搅拌加热,制成电热膜处理液,接着利用PVD技术将电热膜处理液沉积在基材上形成 纳米电热膜,然后在纳米电热膜半成品两端涂上氧化银浆经烘烧即为纳米电热膜成品。类 似地,CN201210395154. 6公开了一种应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的纳米电热板及其制造方法。 主要原料包括:四氯化锡、四氯化钛、三氯化钛、三氯化铁、三氯化锑、二氯化钙、氯化钾、氯 化镉、二氧化锡、氢氟酸、硼酸、乙醇、异丙醇和纯水。按一定重量百分比量取上述材料搅拌 加热,制成电热纳米膜溶液,应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将溶液喷雾在纳米电热板上就成为纳 米电热板半成品,在纳米电热板涂上氧化银浆经烧结还原为银电极就形成了纳米电热板成 品。此外,还有针对成膜方法和成膜添加剂进行改进的专利技术专利,例如CN201210460789X, CN201410233398. 3等;较早的专利,则多针对成膜的配方进行改进,例如CN02122773. x, CN92106609.0等。尽管现有技术中对成膜工艺和膜成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然而,仍存在诸 多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现有技术中主要存在以下技术问题:(1)成膜稳定性不足。现有的喷涂或其他涂 覆法,使电热膜与基底结合不紧密,在外力或热应力作用下容易开裂或脱落;采用pvd或 cvd方法成膜时,对设备要求高,增加了生产成本,不利于日常产品的低价要求;(2)大面积 成膜时,成膜效率低,尤其是喷涂工艺成膜,喷涂速率和面积有限,需要多次喷涂,对膜厚要 求高的情况下,成膜周期长;(3)厚度方向晶粒不均匀,承受热应力能力不足。 因此,亟需一种成膜质量好、稳定性好、适合大面积成膜的工艺方法,制备相应的 电热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下列技术问题:提高电热膜与基体的结合力,尤其是石英、陶瓷等 基底的结合力,获得抗热冲击能力强的电热膜;提高大面积成膜的均一性和制膜效率;获 得方块电阻可调范围大的电热膜以适应不同行业需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成膜质量好、稳定性好、适合大面积成膜 的半导体电热膜的前驱体溶液及电热膜制备方法并据此制备了相应的半导体电热膜。 首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电热膜的前驱体溶液,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该制备半导体电热膜的前驱体溶液,按重量份数包括: 四氯化锡 25~45 纳米二氧化锡 5~25 三氯化锑 1~6 氢氟酸 〇. 5~4 硼酸 0. 1~1. 5 氯化钾 0. 3~0. 5 三乙醇胺 0. 2~0. 8 溶剂 20~60。 具体地,所述纳米二氧化锡最好为粒径20~200nm的非晶纳米二氧化锡颗粒。并 且,在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制备半导体电热膜的前驱体溶液可仅由上述组分构 成。 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纳米二氧化锡"或"非晶二氧化锡颗粒"均为本领域中通常意义 上所指的相关化学原料。其中"纳米二氧化锡"重在体现原料的尺寸参数,而通常情况下, 纳米二氧化锡的尺寸小于成膜后的二氧化锡薄膜中的晶粒尺寸,在成膜前期,在不添加纳 米二氧化锡的情况下,根据岛状生长模型,首先形成自由晶核,形成的周期较长,且由与基 底接触处首先成核长大,而远离基底的部分成核晚于与基底接触处的成核,导致两者生长 进程不同步,最终容易形成自基底向外阶梯成核长大的现象,这对抵抗热冲击能力、薄膜附 着力和成膜均匀性均是不利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主动增加纳米二氧化锡,提供了前期晶核,有利 于界面处与薄膜内部同步成核。进一步的,"非晶二氧化锡颗粒"是指该原料化学成分为二 氧化锡,性状为固态颗粒状,结晶状态为非晶态。举例地,常见的制备工艺有,采用溶胶凝胶 法将锡源与氧化剂和合适的溶剂及催化剂(如氢氧化钠、氨水等)混合形成溶胶,经喷雾干 燥或真空干燥、热处理形成非晶态的二氧化锡颗粒;或者,经老化形成凝胶、干燥后获得相 应固态前驱体、煅烧形成非晶态二氧化锡,经研磨、过筛等常规破碎筛分手段获得相应的颗 粒状物质。 更进一步地,为进一步地提高成核的均匀性,采用的非晶纳米二氧化锡由以下组 分构成: 20nm <粒径< 50nm的非晶二氧化锡颗粒 10~30wt%, 50nm <粒径< 100nm的非晶二氧化锡颗粒 30~50wt%, lOOnm <粒径< 200nm的非晶二氧化锡颗粒 30~40wt%。 粒径不同的非晶二氧化锡颗粒相当于提供了各个成核阶段的晶核。更重要的是, 不同粒径的非晶二氧化锡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结晶速率不同,从而保证了最终晶粒之间的紧 密配合关系,有助于提高成膜的致密性。 其次,为提高电阻调整的范围,所述前驱体溶液还包括: 氯化镁 0. 1~0. 5 氯化锆 0. 1~0. 5。 此外,为提高薄膜的电学性能,可采用的技术还包括,所述前驱体溶液还包括: 四氯化镍 0. 6~1.5 四氯化钛 0. 01~1。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选的,还可以添加稀土元素等 微量金属及其盐形成相应前驱体溶液以获得各种电热性能的薄膜,在此不做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制备半导体电热膜的前驱体溶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溶液按重量份数包括:四氯化锡          25~45纳米二氧化锡      5~25三氯化锑          1~6氢氟酸            0.5~4硼酸              0.1~1.5氯化钾            0.3~0.5三乙醇胺          0.2~0.8溶剂              20~6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建中葛金生贺旭辉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江汉电热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