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旋式油气分离器及发动机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714810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14 2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螺旋式油气分离器和发动机总成,所述发动机总成包括所述本螺旋式油气分离器。所述螺旋式油气分离器包括螺旋式油气分离组件(7),所述螺旋式油气分离组件(7)的壳体(71)上设置有分离组件进气口(72)和螺旋式导气槽(73),所述螺旋式导气槽(73)设置在所述壳体(71)的内壁上,用于引导从所述分离组件进气口(72)进入的油气混合物做螺旋运动。由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螺旋式油气分离器的螺旋式油气分离组件的壳体上设置有螺旋式导气槽,从而能够对混合气进行导向,使其沿着螺旋式导气槽运动,既能有效避免气体相互干扰,又能使气体获得更大的离心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分离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
,特别是涉及一种螺旋式油气分离器及具有其的 发动机总成。
技术介绍
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缸内气体难免会进入曲轴箱中,会在曲轴箱中产生油气混 合物,若不能及时排除,会在曲轴箱中差生较大压力,影响发动机性能。通常采用油气分离 系统对所述油气混合物继续油气分离,使得分离出的机油重新回到润滑系统,使得分离机 油后的气体进入燃烧系统重新燃烧。 在现有技术中,发动机的油气分离由粗油气分离和精油气分离两部分组成,混合 气先经过粗油气分离装置,将大的油滴先进行分离,分离后的混合气进入精油气分离装置。 精油气分离装置通常采用旋风式油气分离器。旋风式油气分离器的主要功能部件是旋风式 分离机构。 在图1所示的旋风式分离机构中,油气从进气口 1进入,经进气道2进入旋风式分 离机构3中。在离心力作用下,较重的机油被甩在内壁上,再经内壁流回油底壳。分离机油 后的其他经压力调节阀4进入燃烧系统。根据发动机运行状态选择流向增压器进气端接口 5或进气歧管接口 6。 气体进入旋风式分离机构后,随着气体的向下移动,在下部的气体压力逐渐增加 并会向上运动,随发动机工况的不断变化,内部气体运动较为复杂,容易产生气体间的相互 干扰,产生紊流,从而破坏了气体的圆周运动,达不到预定的分离效果。 因此,希望有一种技术方案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中的至少一 个。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气分离器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 缺陷中的至少一个。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螺旋式油气分离器,所述螺旋式油气分离 器包括螺旋式油气分离组件,所述螺旋式油气分离组件的壳体上设置有分离组件进气口和 螺旋式导气槽,所述螺旋式导气槽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用于引导从所述分离组件进 气口进入的油气混合物做螺旋运动。 优选地,所述壳体限定一个上宽下窄的斗状空间。 优选地,所述螺旋式导气槽从所述斗状空间的顶部延伸至所述斗状空间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螺旋式导气槽由所述壳体的内壁以及固定在所述内壁上的螺旋叶片 限定。 优选地,所述螺旋式导气槽的深度在1-5毫米之间。 优选地,所述螺旋式导气槽的宽度在3-15毫米之间。 优选地,所述的螺距在5-20毫米之间。 优选地,所述分离组件进气口与所述螺旋式导气槽相切连接。 优选地,所述分离组件进气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上部处。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发动机总成,其中,所述发动机总成包括如上所述的螺旋 式油气分离器。 由于本技术的螺旋式油气分离器的螺旋式油气分离组件的壳体上设置有螺 旋式导气槽,从而能够对混合气进行导向,使其沿着螺旋式导气槽运动,既能有效避免气体 相互干扰,又能使气体获得更大的离心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分离效果。【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旋风式油气分离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螺旋式油气分离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3是图2中螺旋式油气分离器的螺旋式油气分离组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在附图中,使用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 的元件。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2中示出了进气口 1、进气道2、压力调节阀4、增压器进气端接口 5进气歧管接 口 6和螺旋式油气分离组件7。螺旋式油气分离组件7包括壳体71,在壳体71上设置有分 离组件进气口 72和螺旋式导气槽73。 如图2所示,曲轴箱油气混合气进入进气口 1,通过进气道2进入螺旋式油气分离 组件7中。分离后的气体在压力调节阀4的控制下进入发动机进气系统的增压器进气端接 口 5或进气歧管接口 6。 发动机怠速或低载荷运转时,进气歧管为负压,分离后的气体经进气歧管接口 6 进入缸内燃烧;发动机全负荷运转时,进气歧管为正压,增压器进气端为负压,此时分离后 的气体经增压器进气端接口 5进入缸内燃烧。 参见图3,螺旋式油气分离组件7的壳体71上设置有分离组件进气口 72和螺旋式 导气槽73。螺旋式导气槽73设置在所述壳体71的内壁上,用于引导从分离组件进气口 72 进入的油气混合物做螺旋运动。 优选地,所述壳体71限定一个上宽下窄的斗状空间。 优选地,所述螺旋式导气槽73从所述斗状空间的顶部延伸至所述斗状空间的底 部。 优选地,所述螺旋式导气槽73由所述壳体的内壁以及固定在所述内壁上的螺旋 叶片限定。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螺旋叶片粘接或螺纹连接在壳体71的内壁上。螺旋叶片 有利的是由多片相同的子叶片组合而成,而子叶片以注塑方式制造。 优选地,所述螺旋式导气槽73的深度在1-5毫米之间。 优选地,所述螺旋式导气槽73的宽度在3-15毫米之间。 优选地,所述螺旋式导气槽73的螺距在5-20毫米之间。 优选地,所述分离组件进气口 72与所述螺旋式导气槽73相切连接。 优选地,所述分离组件进气口 72位于所述壳体的上部处。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发动机总成,其中,所述发动机总成包括如上所述的螺旋 式油气分离器。 由于本技术的螺旋式油气分离器的螺旋式油气分离组件的壳体上设置有螺 旋式导气槽,从而能够对混合气进行导向,使其沿着螺旋式导气槽运动,既能有效避免气体 相互干扰,又能使气体获得更大的离心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分离效果。 相比于传统的旋风式油气分离装置,螺旋式油气分离组件能更好的进行油气分离 工作。混合气经分离组件进气口 72相切进入螺旋式油气分离组件7的壳体71内,在螺旋 式导气槽73的约束作用下,混合气沿螺旋式导气槽73进行圆周运动,在离心力作用下将油 气分离。分离后的油滴从壳体71下端进入油底壳,气体从壳体71上端进入燃烧系统。 本技术的螺旋式油气分离器具有下述优点。 第一,能够降低发动机机油消耗。发动机机油消耗除了正常润滑系统消耗外,曲轴 箱内存在大量油气混合气,若不讲这部分混合气进行分离直接燃烧,会造成机油的过快消 耗。所以,螺旋式油气分离器能更好地降低发动机机油耗。 第二,现有旋风式油气分离器分离效果不佳,发动机低速运转时,分离后的气体直 接进入进气歧管,因为分离率不高,所以会在近期歧管管壁处存在燃油,影响发动机进气效 率;在发动机高速运转时,含油过多的气体经过增压器同样会在增压器涡轮叶片及内壁上 存在燃油,影响增压器性能。螺旋式油气分离器能有效避免进气歧管管壁有油的现象;能有 效保持增压器内部工作环境的干净,增加增压器工作寿命。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 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 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 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主权项】1. 一种螺旋式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螺旋式油气分离组件(7),所述螺旋式油 气分离组件(7)的壳体(71)上设置有分离组件进气口(72)和螺旋式导气槽(73),所述螺 旋式导气槽(73)设置在所述壳体(71)的内壁上,用于引导从所述分离组件进气口(72)进 入的油气混合物做螺旋运动。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式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71)限定一个上宽 下窄的斗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螺旋式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螺旋式油气分离组件(7),所述螺旋式油气分离组件(7)的壳体(71)上设置有分离组件进气口(72)和螺旋式导气槽(73),所述螺旋式导气槽(73)设置在所述壳体(71)的内壁上,用于引导从所述分离组件进气口(72)进入的油气混合物做螺旋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成云何淑鹏陈冬梅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