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的活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61919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23 01: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的活塞,活塞包括:冷却机油的进油道,进油道竖直设置在活塞内;内冷却油道,内冷却油道水平设置在活塞内,内冷却油道与进油道的接口形成进油口;回油道,回油道竖直设置在活塞内,且与内冷却油道连通;导流件,导流件固定在内冷却油道的进油口处,且导流件的导流面相对于进油道和内冷却油道倾斜。该发动机的活塞在进油口处设置有导流板,控制机油的流动方向,使大部分机油喷向内冷却油道,减少机油的返流比例,进入内冷却油道的机油增多,使活塞的冷却效率提高,从而提高活塞的可靠性,在活塞的目标温度相同的条件下,该活塞能减少冷却喷嘴的喷射量,降低了机油的耗油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的活塞
技术介绍
发动机的活塞需要机油的冷却。如图1所示,机油51通过冷却喷嘴5从活塞3的下方向上喷射,机油经过竖直设置在活塞3内的进油道I后进入水平设置的环形的内冷却油道2。机油在内冷却油道2内流动的过程中对活塞起到冷却作用,使活塞的温度降低并维持在所需水平,冷却后的机油通过回油道4流到油底壳中。如图2所示,由于活塞3的内冷油道2与进油道I垂直或接近垂直,冷却喷嘴5喷射的机油51以垂直或接近垂直的状态撞击与流动方向垂直的内冷油道2的内壁的油束落点位置21后几乎全部反弹并回到进油道1,只有少量的机油51以分散、无序、方向不定的飞溅形式进入内冷油道2,对活塞3进行冷却,大部分机油51则无法对活塞起到冷却作用,返回到进油道I的机油51在重量的作用下回流到油底壳。因此,这样的活塞结构的冷却效果差,且机油的耗油量较大。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的活塞,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活塞冷却效果差及机油耗油量大的缺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的活塞,活塞包括:冷却机油的进油道,进油道竖直设置在活塞内;内冷却油道,内冷却油道水平设置在活塞内,内冷却油道与进油道的接口形成进油口 ;回油道,回油道竖直设置在活塞内,且与内冷却油道连通;导流件,导流件固定在内冷却油道的进油口处,且导流件的导流面相对于进油道和内冷却油道倾斜。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导流件呈平板状。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导流件呈弧状。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导流件包括互成角度的两个导流面。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导流面为平面。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导流面为弧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发动机的活塞在不改变活塞原有的主要结构及活塞功能的基础上,在进油口处设置有导流板,控制机油的流动方向,使大部分机油喷向内冷却油道,减少机油的返流比例,进入内冷却油道的机油增多,使活塞的冷却效率提高,从而提高活塞的可靠性,在活塞的目标温度相同的条件下,该活塞能减少冷却喷嘴的喷射量,降低了机油的耗油量。【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活塞的截面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机油的流向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发动机的活塞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发动机的活塞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发动机的活塞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的发动机的活塞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图。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进油道,2-内冷却油道,21-油束落点位置,3-活塞,4-回油道,5-冷却喷嘴,51-机油,6_导流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现有技术的发动机的活塞包括竖直设置的进油道1、回油道4以及水平环形设置的内冷却油道2,进油道I和内冷却油道2的接口形成进油口,回油道4和内冷却油道2的接口形成回油口。如图3至图6所示,本技术的发动机的活塞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在进油口处增加了导流件6,导流件6的导流面相对于进油道I和内冷却油道2都倾斜。如图3所示,作为第一个实施例,导流件6为板状的导流板,且相对于内冷却油道向左倾斜。机油51经过进油道I向上喷射到导流件6上,在导流件6的反射作用下,机油51向左流动进入内冷却油道2中,对活塞3进行冷却。这样的导流件使得大部分机油51按照箭头方向流动,小部分机油回落到进油道I内,从而流回油底壳中。作为另一个实施例,导流件6为板状的导流板,且相对于内冷却油道向右倾斜。与第一实施例同理,如图4所示,作为第二个实施例,导流件6为弧状的导流板,且相对于内冷却油道向左倾斜。机油51经过进油道I向上喷射到导流件6上,在导流件6的反射作用下,机油51向左流动进入内冷却油道2中,对活塞3进行冷却。作为另一个实施例,导流件6为弧状的导流板,且相对于内冷却油道向右倾斜。如图5所示,作为第三个实施例,导流件6包括两个互成角度的导流面,且相对于内冷却油道2分别向左和向右倾斜,每个导流面呈平面状,使得导流件6的下端形成锥状,减小入射流阻。机油51经过进油道I向上喷射到导流件6上,在导流件6的两个导流面的反射作用下,机油51形成左、右两个不同方向的分流,进入内冷却油道2中,对活塞3进行冷却。左、右两个方向的分流的比例取决于导流件下端的锥顶在进油口内所处的位置。例如,如果锥顶靠近进油口的左侧,则左侧分流比右侧分流小;如果锥顶靠近进油口的右侧,则左侧分流比右侧分流大;如果锥顶位于进油口的中心处,则左侧分流与右侧分流相同。与第三实施例同理,如图6所示,作为第四个实施例,导流件6包括两个互成角度的导流面,且相对于内冷却油道2分别向左和向右倾斜,每个导流面呈弧状,使得导流件6的下端大致形成锥状。机油51经过进油道I向上喷射到导流件6上,在导流件6的两个导流面的反射作用下,机油51形成左右两个不同方向的分流,进入内冷却油道2中,对活塞3进行冷却。该发动机的活塞在不改变活塞原有的主要结构及活塞功能的基础上,在进油口处设置有导流板,控制机油的流动方向,使大部分机油喷向内冷却油道,减少机油的返流比例,进入内冷却油道的机油增多,使活塞的冷却效率提高,从而提高活塞的可靠性,在活塞的目标温度相同的条件下,该活塞能减少冷却喷嘴的喷射量,降低了机油的耗油量。前述对本技术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技术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技术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技术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技术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主权项】1.一种发动机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包括: 冷却机油的进油道,所述进油道竖直设置在所述活塞内; 内冷却油道,所述内冷却油道水平设置在所述活塞内,所述内冷却油道与所述进油道的接口形成进油口; 回油道,所述回油道竖直设置在所述活塞内,且与所述内冷却油道连通;以及导流件,所述导流件固定在所述内冷却油道的进油口处,且所述导流件的导流面相对于所述进油道和所述内冷却油道倾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呈平板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呈弧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包括互成角度的两个导流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面为平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面为弧面。【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的活塞,活塞包括:冷却机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包括:冷却机油的进油道,所述进油道竖直设置在所述活塞内;内冷却油道,所述内冷却油道水平设置在所述活塞内,所述内冷却油道与所述进油道的接口形成进油口;回油道,所述回油道竖直设置在所述活塞内,且与所述内冷却油道连通;以及导流件,所述导流件固定在所述内冷却油道的进油口处,且所述导流件的导流面相对于所述进油道和所述内冷却油道倾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欢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