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隙自动调整器以及气压盘式制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53729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3 15: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制动器,提供一种间隙自动调整器,包括可转轴、调整套以及螺杆,螺杆与转轴同轴,调整套具有通槽,转轴的一端部穿设于通槽内,通槽内壁与转轴的外表面之间形成传动槽,传动槽内设置有可由调整套带动绕转轴的轴线旋转的第一扭簧以及由第一扭簧带动旋转且可带动转轴旋转的第二扭簧,于传动槽内设置有限制第一扭簧窜动至与转轴接触的限位板;还提供一种气压盘式制动器,包括上述调整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调整器中,通过第一扭簧与第二扭簧的配合实现摩擦副间隙的自动调节,同时由于限位板的限位作用,可有效避免第一扭簧过大窜动,第一扭簧不会直接驱使转轴转动,防止“补偿量过大”或“补偿量过小”现象的发生,制动器的稳定性比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间隙自动调整器以及气压盘式制动器
技术介绍
盘式制动器与鼓式制动器相比,盘式制动器能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耐高温性能好,制动效果稳定,能显著减少制动距离,为车辆提供可靠的行车保障,同时还能够较好地解决制动过程中粉尘污染、制动噪音污染,所以盘式制动器的应用渐趋广泛。而间隙自调机构是能够使气压盘式制动器稳定工作的重要部件,能够稳定保证制动器在制动过程中的制动力矩,使气压盘式制动器的耐久性大大提高。当汽车需要制动时,气压盘式制动器开始制动,同时调整器工作,调整套转动,调整套与转轴之间通过一对大扭簧与小扭簧配合传动,从而实现调整套带动转轴的转动,但是目前的间隙自调机构中的大扭簧在制动一定次数后会沿轴向蹿动,当大扭簧下移到与转轴接触,大扭簧和转轴之间会产生作用力,力矩超过大扭簧的打滑力矩时,使大扭簧和转轴卡死。当进行补偿时,大扭簧和转轴卡死,大扭簧直接带动转轴转动,会使补偿过量,即会使间隙自调机构出现“补偿量过大”的现象;当调整器回位时,调整套转动,调整套带动大扭簧转动,由于大扭簧和转轴卡死,大扭簧直接带动转轴转动,会使补偿回退,即会使间隙自调机构出现“补偿量过小”,影响制动效果或失效,导致气压盘式制动器的稳定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间隙自动调整器,旨在用于解决现有的间隙自调机构容易出现“补偿量过大”或“补偿量过小”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间隙自动调整器,包括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转轴、套设于所述转轴上且可相对转动的调整套以及与所述转轴螺纹连接的螺杆,所述螺杆与所述转轴同轴,所述调整套具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通槽,所述转轴的一端部穿设于所述通槽内,所述通槽内壁与所述转轴的外表面之间形成传动槽,所述传动槽内设置有与所述调整套接触且可由所述调整套带动绕所述转轴的轴线旋转的第一扭簧以及由所述第一扭簧带动旋转且可带动所述转轴旋转的第二扭簧,于所述传动槽内设置有限制所述第一扭簧窜动至与所述转轴接触的限位板。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板固定于所述调整套上且沿所述通槽的内壁向所述转轴的外表面延伸,所述限位板与所述转轴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一扭簧沿所述通槽长度方向的投影位于所述限位板上。具体地,所述限位板为挡圈,所述挡圈的外圆面嵌设于所述通槽的内壁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扭簧的外表面抵压于所述通槽的内壁上,所述第二扭簧的内表面夹设于所述转轴的外表面上。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通槽内且可相对所述调整套与所述转轴绕所述转轴的轴线转动的转动圈,所述转动圈具有绕所述转轴设置的环形槽,所述第一扭簧与所述第二扭簧均伸入所述环形槽内且分别与所述环形槽的两相对内壁抵接,所述环形槽的开口朝向所述限位板一侧。更进一步地,于所述转轴的另一端沿其轴线方向向内侧延伸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螺杆伸入所述连接槽内且其外表面与所述连接槽的内螺纹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转轴的外表面具有阶梯面,所述调整套支撑于所述阶梯面上,所述限位板位于所述阶梯面的正上方。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气压盘式制动器,包括上述的间隙自动调整器以及与所述螺杆连接用于限制所述螺杆绕轴线转动的推板。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调整器中,调整套与转轴之间采用第一扭簧与第二扭簧配合实现传动,即调整套在外力作用下转动后,其带动第一扭簧转动,进而第一扭簧带动第二扭簧转动,再由第二扭簧驱使转轴转动,且当转轴转动后,由于螺杆与转轴之间螺纹连接,当限制螺杆转动时,螺杆可相对转轴移动,进而实现间隙自动调节。在上述工作过程中,第一扭簧相对于第二扭簧来说为大扭簧,当其在工作过程中,第一扭簧可能沿传动槽的长度方向窜动,但是在限位板的作用下,第一扭簧在窜动的过程中不会与转轴直接接触,当第一扭簧转动时其不会直接带动转轴转动,第一扭簧只能依次带动第二扭簧,第二扭簧带动转轴转动的方式进行间隙调整,进而不会出现因第一扭簧直接带动转轴转动发生的“补偿量过大”或“补偿量过小”的现象,而当这种调整器应用于制动器上时,则可有效提高制动器工作时的稳定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间隙自动调整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间隙自动调整器,通过该调整器可以使得制动器中的摩擦副(图中未示出)之间出现间隙时实现间隙的自动调整功能,保证制动器工作时的稳定性,主要包括一转轴1、调整套2以及螺杆3,转轴I可绕自身的轴线旋转,而调整套2则套设于转轴I上,且两者之间可以发生相对转动,即在外力作用下调整套2可绕转轴I转动,螺杆3与转轴I之间为螺纹连接,且两者同轴,由于调整套2套设于转轴I上,对此调整套2具有一个通槽21,该通槽21沿调整套2的长度方向设置,转轴I的一端部直接穿设于该通槽21内,同时转轴I该端部的外表面与通槽21的内壁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从而形成了呈环形的传动槽211,在该传动槽211内设置有第一扭簧212以及第二扭簧213,第一扭簧212与通槽21的内壁接触,当调整套2在外力作用下转动时,则其可以带动第一扭簧212转动,同时第一扭簧212还可以带动第二扭簧213转动,第二扭簧213与转轴I的外表面接触,在第一扭簧212带动第二扭簧213转动后,第二扭簧213则继续带动转轴I转动,对此通过第一扭簧212与第二扭簧213的配合形成了调整套2对转轴I的转动传递,且第一扭簧212相对于第二扭簧213为大扭簧,进一步地,在传动槽211内还设置有一限位板214,该限位板214可以起到限位的作用,即当第一扭簧212在出现窜动时,其可以直接与限位板214接触,而避免与转轴I接触。在本实施例中,调整器需要应用于制动器中,当制动器的摩擦副之间的间隙超出设定值时,制动器的动力部件趋势调整器的调整套2绕转轴I的轴线旋转,同时调整套2则又带动第一扭簧212同向转动,进而由第一扭簧212带动第二扭簧213转动,第二扭簧213趋势转轴I转动,制动器中采用一部件限制螺杆3绕自身轴线转动,转轴I相对螺杆3转动,则螺杆3直接由转轴I内旋出,进而由螺杆3实现对制动器摩擦副之间的间隙补偿并达到设定值,而在制动器停止工作后,调整套2与第一扭簧212回转,第二扭簧213不会带动转轴I回转,摩擦副之间的间隙保持设定值,当然在摩擦副之间的间隙没有超出设定值时,调整套2转动并带动第一扭簧212转动,但是此时第一扭簧212并不会带动第二扭簧213转动,对此摩擦副保持该状态。在调整器的多次工作过程中,第一扭簧212沿传动槽211的长度方向出现窜动,但是由于限位板214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间隙自动调整器,包括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转轴、套设于所述转轴上且可相对转动的调整套以及与所述转轴螺纹连接的螺杆,所述螺杆与所述转轴同轴,所述调整套具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通槽,所述转轴的一端部穿设于所述通槽内,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内壁与所述转轴的外表面之间形成传动槽,所述传动槽内设置有与所述调整套接触且可由所述调整套带动绕所述转轴的轴线旋转的第一扭簧以及由所述第一扭簧带动旋转且可带动所述转轴旋转的第二扭簧,于所述传动槽内设置有限制所述第一扭簧窜动至与所述转轴接触的限位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刚苏松李文杰董佛安陈振齐成彬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元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