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带增压器的内燃机。在内燃机的进气通路(11)设置增压器(13)的压缩机(14),并且连接用于将净化气体向进气通路(11)导入的导入通路(33)。在进气通路(11)的相比上述压缩机(14)靠上游侧的位置设置弯曲部(40)。进气通路(11)的延伸设置方向上的弯曲部(40)的曲率比相比该弯曲部(40)靠上游侧的部分以及靠下游侧的部分大。导入通路(33)与弯曲部(40)的弯曲方向的内侧部分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构成为向进气通路的内部导入净化气体等外部气体的带增压器的内燃机。
技术介绍
近年来,提出有在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进气通路经由喷射器连接燃料箱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在这样的内燃机中,在进气通路的内部压力升高的增压时,含有在燃料箱内产生的燃料蒸气的气体(净化气体)经由上述喷射器被导入进气通路进行处理。此外,作为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先行技术文献,除了上述专利文献I之外,还可举出以下的专利文献2、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8009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201927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132839号公报如专利文献I所示,在带增压器的内燃机中,能够通过设置喷射器来向进气通路导入净化气体。但是,由于这样的内燃机因设置喷射器而相应使构造变得复杂,因此对于设置空间的制约增大,导致出现搭载性变差等各种缺陷。此外,这样的缺陷并不局限于在向进气通路的内部导入净化气体的情况下发生,当导入曲轴箱内的窜漏气体等从进气通路外部向内部导入外部气体的情况下大体都会发生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实现增压时的向进气通路内的外部气体的导入的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带增压器的内燃机具有:增压器,该增压器具有设置于进气通路的压缩机;以及导入通路,该导入通路与上述进气通路连接,以便将外部气体导入上述进气通路。上述进气通路在相比上述压缩机靠进气流动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具有弯曲部,上述进气通路的延伸设置方向上的上述弯曲部的曲率比相比该弯曲部靠进气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部分以及靠进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部分大。上述导入通路与上述弯曲部的弯曲方向的内侧部分连接。在内燃机中,进气通路中的相比压缩机靠进气流动方向上游侧(以下,简记做上游侧)的部分的内部压力不会因增压器所进行的增压而成为正压(比大气压高的压力)。然而,也不易将上述内部压力形成为负压(比大气压低的压力),换言之不易形成能够利用该内部压力将足量的外部气体向进气通路导入的较低的压力。因此,在仅仅将用于导入外部气体的导入通路连接于进气通路中的相比压缩机靠上游侧的部分,却使该导入通路利用进气通路的内部压力来向该进气通路内导入外部气体的情况下,在提高经由上述导入通路的外部气体的导入效率方面存在极限。根据上述内燃机,由于在进气通路形成与上游侧的部分以及进气流动方向下游侧(以下,简记做下游侧)的部分相比延伸设置方向上的曲率更大的弯曲部,因此使该进气通路内部的弯曲部及其周边的进气的流速产生分布,能够使进气通路内部产生压力分布。即,能够在弯曲部的弯曲方向的内侧部分形成与该弯曲方向的外侧部分、相比弯曲部靠上游侧的部分、相比弯曲部靠进气流动方向下游侧(以下,简记做下游侧)的部分相比进气的流速更高、内部压力更低的部分。此外,该弯曲部的内侧部分的内部压力比假设在不形成弯曲部且不产生压力分布的情况下的进气通路的内部压力低。根据上述内燃机,由于在上述的弯曲部的弯曲方向的内侧部分、即内部压力偏低的部分连接上述导入通路,因此能够利用进气通路的内部压力将外部气体吸入进气通路内部,能够高效地进行外部气体的向进气通路内部的导入。因此,无需新增设导入通路以外的特殊的设备,通过简单的构造便能够实现增压时的向进气通路内的外部气体的导入。在上述内燃机中,优选上述弯曲部形成在上述进气通路中的与上述压缩机相邻的位置。在上述内燃机中,优选上述进气通路具有观察相比上述压缩机靠进气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部分的上游通路,该上游通路在进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具有连接于上述压缩机的连接部,并且在与该连接部相邻的位置具有上述弯曲部。当由增压器进行增压时,在该压缩机的吸入口附近,伴随于该压缩机进行的对空气的吸入而压力降低。根据上述内燃机,能够将上述弯曲部形成在接近压缩机的吸入口的位置。因此,作为使进气通路中连接上述导入通路的部分的内部压力降低的因素,除了利用由于形成上述弯曲部所产生的内部压力降低因素外,还可利用压缩机的吸入口附近的内部压力降低因素。因此,与在形成于距离压缩机较远的位置的弯曲部连接导入通路的内燃机相比,能够降低进气通路中连接上述导入通路的部分的内部压力,能够适宜地进行经由导入通路向进气通路内导入外部气体。在上述内燃机中,优选上述弯曲部构成为在其弯曲方向的内侧部分的内部形成进气的流速比周边部分高的区域。在上述内燃机中,优选上述弯曲部构成为在其弯曲方向的内侧部分的内部形成压力比周边部分低的区域。根据这样的内燃机,能使弯曲部的弯曲方向的内侧部分的内部压力比其周边部分即该弯曲方向的外侧部分、相比上述弯曲部靠上游侧的部分以及靠下游侧的部分更低。作为上述内燃机,可以采用如下结构,S卩:构成为利用上述弯曲部中连接上述导入通路的部分的内部压力与上述导入通路中上述外部气体流入的部分的内部压力的压力差将上述外部气体导入上述进气通路内部。根据上述内燃机,由于较低形成弯曲部的弯曲方向的内侧部分的内部压力,因此与未形成该弯曲部的结构相比,能够增大弯曲部中连接上述导入通路的部分的内部压力与该导入通路中外部气体流入的部分的内部压力的压力差。因此,能够适宜地进行利用该内部压力的向进气通路内导入外部气体。作为上述内燃机,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具有储备燃料的燃料箱以及对在该燃料箱内产生的燃料蒸气进行吸附的过滤罐。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导入通路连通进气通路与过滤罐,上述外部气体为包含燃料蒸气的净化气体。在上述内燃机中,优选上述弯曲部具有圆形状的剖面形状,上述进气通路的延伸设置方向上的上述弯曲部的弯曲半径为该弯曲部的内径(内侧的直径)以下。专利技术人确认通过如此形成弯曲部,在进气通路的弯曲部的内部形成与周边部分相比压力适当低的部分。根据上述内燃机,由于如此设定弯曲部的弯曲半径与内径的关系,因此能够在弯曲部的弯曲方向的内侧部分适当地形成内部压力低的部分。作为上述内燃机,能够采用如下结构,即:具备:第I导入通路,该第I导入通路与所述进气通路中的相比所述压缩机靠进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部分连接,以便将所述外部气体导入该部分;以及第2导入通路,该第2导入通路与所述进气通路中的相比所述压缩机靠进气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部分连接,以便将所述外部气体导入该部分。在该内燃机中,作为与上述内侧部分连接的导入通路,可以采用上述第2导入通路,作为上述进气通路,可以采用其延伸设置方向上的上述弯曲部的曲率比连接上述第I导入通路的部分的上述延伸设置方向上的曲率大的结构。在上述内燃机中,在进气通路中的相比压缩机靠上游侧的部分形成与进气通路的相比压缩机靠下游侧的部分(详细而言为连接第I导入通路的部分)相比延伸设置方向上的曲率更大的弯曲部。因此,使得进气通路内部的弯曲部及其周边的进气的流速产生分布,能够使进气通路内部产生压力分布。根据上述内燃机,由于在这样的弯曲部的弯曲方向的内侧部分、即内部压力偏低的部分连接上述第2导入通路,因此能够利用内部压力向进气通路中的相比压缩机靠上游侧的部分吸入外部气体,能够有效地进行外部气体当前第1页1 2 3 4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增压器的内燃机,其中,所述带增压器的内燃机具备:增压器,该增压器具有设置于进气通路的压缩机;以及导入通路,该导入通路与所述进气通路连接,以便将外部气体导入所述进气通路,所述进气通路在相比所述压缩机靠进气流动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具有弯曲部,所述进气通路的延伸设置方向上的所述弯曲部的曲率比相比该弯曲部靠进气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部分以及靠进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部分大,所述导入通路与所述弯曲部的弯曲方向的内侧部分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费尔南多·迪理山,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